查看原文
其他

关注 | 告诫人才:来华逐梦可以,请别“滥竽充数”

杨红英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人才聚集

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如何开发人才资源、扩充人才来源是永不过时的话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稳步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学习和工作。我国应把握机遇,除了用好本地人才及留学人才,还要懂得吸引和保留优秀的外籍人才,集天下英才而用之。

原文 :《把握机遇打造人才集聚新通道》

作者 | 云南大学工商管理学 杨红英

图片 | 网络


“来华逐梦”的外国友人体量逐年壮大,必定存在良莠不齐、鱼目混珠的情况。只有结合我国国情及所处阶段,锁定符合我国发展需要的优秀外籍人才,才能有的放矢地制定人力资源战略,确保人才效用的最大发挥。目前,明确需要吸引和保留的外籍人才可大致分为以下四类: 第一类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复合型人才:“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新型国际经济合作模式,需要大量外籍人才维系国家间顺畅的交流与合作。掌握中文及当地语言,了解双边文化及经济发展状况、从事专业与中国投资项目对口的外籍人才,可以为双边贸易的协调与发展做出贡献。第二类是跨国企业的管理型人才:中国的“走出去”企业及在国外有业务辐射的事业单位中,能够帮助中国总部向国外分支机构准确传达管理思想和企业文化,从不同视角因地制宜地进行有效分管和治理,避免文化冲突阻碍企业发展的外国人才,能为我国企业牵线搭桥、提供国际人脉的外籍人才,都是中国企业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有利资源。第三类是高新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科技,创新创业是新时代的主题潮流。可以为组织带来国际领先科技和先进理念,促使团队多元化、激发创新思维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是国际上争相抢夺的稀缺人才资源,也是我国需要吸纳的外籍人才范畴。第四类是教育产业的沟通人才:大到国家、小到每个家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致使外教成为来华外国人最容易接触到的岗位。随着人民文化需求及消费水平日益提高,外教岗位还存在较大缺口。外教的职责不应限于让学生掌握一门纯正的外语,更需要做到师德与教学并重,在认同东方文化的前提下,帮助中国学子拓展视野,走向世界。

  


划定外籍人才的大致范围后,如何通过我国政策制度的完善,促使其在中国长期发展,是对政府的考验。近几年我国推出的“中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关于加强外国人永久居留服务管理的意见》,各地出台的《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引进外国人才工作的实施办法》等规定,足见政府对拓宽人才渠道,加强外籍人才引进的支持力度。在未来的政策制定中,我国政府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完善外籍人才服务保障体系

  


首先,简化《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办理手续。我国对留华工作的外国人员资质要求严苛;外籍人才工作前用人单位还需为其辗转多个政府机构,办理流程繁琐,导致一些想要尝试引入外籍人才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政府可以回顾外籍人才储备现状,适当放宽工作许可证办理要求;整合机构职能,结合互联网+,更多依托网上自动办理平台,为《外国人工作许可证》办理提供简单明了的一站式服务。

  

其次,提供更多外籍人才就业机会。目前,我国对外籍人才的界定更多聚焦于北上广深的高层次尖端国际人才,针对外国人才的专场招聘会辐射片区和举办频次都不能满足现有外籍人才的在华就业需求。政府需要发动更多地区政府和高等院校,积极投身于外籍人才聚集渠道建设中,为外籍人才开放更多实习和就业机会,减少优秀人才流失。

 

 

最后,解决外籍人才的后顾之忧。对于在中国境内工作和永久居留的外籍人才,所需要的社会保险服务与本国人有所出入,亲属安置和子女教育问题如处理不当也会牵制外籍人才的留华意愿。政府及用人单位需要重新回顾外国人才工作中所享受的个人福利待遇是否健全,为他们解决后顾之忧,才能坚定他们扎根中国工作奉献的决心。

  

[本组文章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大数据时代国际人才集聚及中国战略对策研究”(批准号:16ZDA057)阶段性成果]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3期第4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中国绿卡不到万人,外籍人才进入中国没那么简单! | 社会科学报

讨论 | 城市建设:拒绝“颠覆式创新”,“天人合一”才是正道!

甄别人才,教你用“互联网+代表作”制度来搞定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