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观点 | 大学生:叫我如何才能回农村?

汪卫平 社会科学报 2019-12-11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乡村振兴

2018年是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与转型的重要节点。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到近期刚印发实施的《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这些分量十足的文件为新时期乡村振兴提供了更详细的路线图。与以往不同的是,以上文件涉及到的两点内容尤为重要,一是“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人士支持家乡建设”;二是重视激发贫困人口的“内生动力”。无论是“扶志”还是“扶智”,从这个角度来看,农村背景出身的大学生无疑都是最符合不过了。从恢复高考以来,数以万计的农村青年,凭着“极度向上流动”的优势,通过高考顺利在城市工作与定居。在当前政府既鼓励大学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创业又向农村地区高等教育机会倾斜的背景下,如何发挥好这些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的作用至关重要。结合长期以来对农村大学生话题的关注以及暑期开展的“农村青年大学之路”的调研成果,笔者之前就已有的一些印象与假设得到了验证。

原文 :《激发农村大学生反哺的坚实纽带》

作者 |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博士生  汪卫平

图片 | 网络


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有自身的优势


“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新背景下,于农村与城市文化实现转换的农村大学生,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是更为重要的内生动力。首先,农村大学生始终怀揣青春的乡愁,对家乡的关切是最真挚的动力。进入了城市的农村大学生,仍然对故乡充满了牵挂,并且付诸行动。笔者收集到的国内外关于农村大学生的文献发现,大部分研究者的农村背景驱使其关注初始阶层的状况。例如,北卡州立大学索尼娅(Sonja Ardoin)博士的《农村大学生的高等教育期望与机会》以及万斯(Vance)的《乡下人的悲歌》,则通过严谨的研究向人们揭示了与他们相似的千万农村青年的曲折大学之路。更重要的是,笔者所在课题组也证实,“懂事”“成熟”“回馈”是农村大学生典型的社会形象,他们更具人文关怀,更热心社会公益。



其次,乡贤文化与乡村治理的传统文化依然存在,农村大学生具有得天独厚的亲民特点。他们不仅受过高等教育都具备相应领域的技术专长,而且他们回报家乡的方式更灵活多元,除了回乡就业创业,那些留在城市的人,可在保留城市工作与生活的基础上,利用其他时间灵活地志愿服务家乡等。


再者,农村社区对农村大学生也有回报的期盼。他们对农村娃进入城市而感到自豪,但同时对青年人流失的负面影响却选择隐忍。在访谈中,无论是农村大学生父母,还是其他村民,他们提到更多的是“孩子如果能留在身边是最好了,但是到城市去,也是为了生活和工作”。


激发农村大学生纽带的效果不明显


环顾当前,与鼓励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一样,无论是在校、离校、城市定居多年的农村大学生,他们的回乡服务存在不畅之处,渠道也比较单一。首先,农村大学生自身处在发展上升期,精力较少放在农村社区,而且他们更多的是对自身家庭关注,对农村集体关注较少。在课题组暑期对农村实地走访中,一位村支书无奈地说道“我们是看着村里的孩子们考大学出去了,更多的也只是对他家庭有影响,但是对村子里的影响太小了。他们考大学出去了,实际上也把自己的父母带出去了,村里的人就更少了”。



其次,对那些离开家乡多年并在城市定居多年的人来说,他们与村民社区之间的沟通较少。与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代沟相似,尽管他们与故乡有着深情,但是由于长期在城市学习与生活,所以与农村社区也缺乏沟通。此外,就算他们有回报家乡的心意,也会因为“报恩无门”而最终作罢。而且,农村大学生在城市与农村文化之间穿梭时遭遇的观念影响。如果选择回家乡就业创业,相对于外乡来的大学生,由于“熟人社会”存在,村里的大学生会受到更多的街坊邻居的舆论非议。


农村大学生反哺农村的情怀需要多方合力


鼓励农村大学生回到家乡服务乡村振兴,除了来自于对故土的孜孜眷恋的深情,也需要社会和政府提供更多的平台与机会,将这种对故土依恋的动力转化为推动全社会建设农村的新合力。一方面,村委会、乡政府、农村社区应该创设更多机制与平台,鼓励家乡大学生服务农村建设与发展。不仅鼓励他们回乡发展,也可以鼓励他们志愿服务家乡建设。例如,农村大学生寒暑假回家休息的时候,村委会可提供茶话会、社区志愿家教等平台,为家乡发展建言献策。农村土地流转与创业,也可以鼓励在城市工作多年的农村孩子回乡出资入股等等。农村也可以发挥“社区社会资本”的优势,为农村大学生在城里发展提供有可能的支持。另一方面,社会舆论需对大学生回农村发展就意味着失败的陈旧观念进行修正,尤其是对农村大学生回乡就业创业、志愿服务有更包容的视野。高校应该主动对接服务农村振兴战略,创新为农村地区培养人才的项目与平台,将面向农村的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专项工程纳入学校的发展战略。

  


当然,乡村振兴战略是个重大系统工程,再加上中国农村幅员辽阔、区域城乡差异情况异常复杂,农村大学生回乡建设与服务可能会遇到困难,但这份对家乡故土反哺的信念,可以成为回报其家乡父老的原初动力。对已经实现了从农村到城市过渡的大学生而言,回头看看这条大学之路背后的人们,除了主观呐喊和情怀涌动,我们也可以重新思考“走出来”的真正意义,这条地理概念的道路和文化累积的大学之路到底把我们带向何方。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27期第2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时事 | 为什么大学生“必须”要军训?

外刊 | 《大西洋月刊》:美国大学是否应停招国际学生?

观点 | 人才,为什么不愿意“回归乡村”?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