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网络互信:构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世界 | 社会科学报

李书峰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2018年11月7日-9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浙江乌镇举行,此次大会以“创造互信共治的数字世界——携手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为主题。习近平主席在致贺信中强调,各国应该深化务实合作,以共进为动力、共赢为目标,走出一条互信共治之路,让网络命运共同体更具生机活力。推动全球互联网治理体系迈向更加公正、合理的路途仍然漫长,这也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重要课题。

原文 :《网络互信:构建共治共享的数字世界》

本报记者  李书峰

图片 | 网络


发展:网络互信的成本上升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普及,数字经济在短时间内爆发式增长,深刻改变了全球经济的格局,同时新技术不断超越传统的安全边界,任何一个国家在面对网络攻击时都无法独善其身、各自为战,国际网络安全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我国的数字经济和互联网产业快速发展,从国内的数字经济发展统计来看,2017年中国数字经济总量达27.2万亿元,首次超过国家GDP比重的三分之一,数字经济对GDP增长贡献达55%。其中,人工智能市场规模达到237亿元,同比增长67%。数字经济改变了传统的供需模式和生产方式,无人驾驶、VR、区块链、量子计算等新技术取得了快速发展,尤其是在5G领域,中国已经跻身全球领先梯队,未来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5G市场。另外在全球互联网企业市值前20强排名中,中国企业占据了9个(另外11个全部是美国企业),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总体竞争力在不断上升。

  


“数字经济给制造业带来了一场全新的革命,数字化使得生产环节中的生产速度更快。”乌克兰工程院院士弗拉季米尔·科瓦连柯认为,得益于生产效率的极大提升,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迅速扩大。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发布的《世界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和《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从全球规模上来看,2017年全球数字经济规模近13万亿美元,美国和中国位居全球前两位。亚洲、拉丁美洲、中东、非洲等新兴市场成为新的增长点。全球电子商务保持快速增长,交易额达到2.3万亿美元,中国电子商务市场规模位居全球首位。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张道根认为,数字经济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中国人口多、需求量大,数字经济对其他产业的渗透力强劲。

  


技术的革新带动了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社会围绕核心科技、互联网资源和网络空间国际规则制定的竞争日渐激烈,而技术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新的漏洞和风险也从虚拟的空间中向现实世界扩散,导致全球性的网络安全事件频发。由于网络攻击的跨国性、溯源难、匿名性的特点,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严峻性在不断上升,网络安全不仅仅限于个人用户的电子设备,国家基础设施、公共设施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挑战:合作的困难性依旧

 

2018年,国际层面,Facebook爆出史上最大数据泄露丑闻、美国光纤断裂导致大规模网络瘫痪、“VPNFilter”恶意软件的攻击影响了全球超过50万台路由器。国内层面,“黑客”入侵快递公司盗取上亿条客户信息、华住酒店上亿条开房记录大规模泄露等,对全球网络安全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网络攻击是全球、全人类共同面对的安全威胁和挑战,从被动到主动是未来防御技术发展的一个主流。”中国工程院院士邬江兴认为,从风险保护转变为风险预防,需要政府、企业、公民的全面参与。目前,中国信息安全行业的产品投入不够,总体竞争力弱,企业之间缺乏开放协作,不仅如此,在全球网络安全层面上,企业也大多是独自应对。

  

各国、各地区的互联网发展水平和安全防护能力差异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存在巨大的“数字鸿沟”,而各行为体之间的网络空间治理路径和模式不同,达成世界各国共同认可的标准存在困难。2018年5月,欧盟出台《通用数据保护条例》,这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最具惩罚性的数据保护法,对全球各国的信息保护法规产生了极大影响。今年9月,美国出台了《国家网络战略》,继续强调塑造美国在网络空间的全球领导地位,保障美国自身的网络安全。

  


以2017年“勒索病毒”在全球的大规模传播为典型案例,信息泄露、网络犯罪、恐怖主义事件层出不穷,而在全球范围内却缺乏相应的国际合作机制。多国已经意识到加强合作的必要性,通过开展网络安全联合演习、签订安全协议、加强对话合作等形式共同应对全球性的挑战。创建互信共治的网络空间是全世界的共同责任,亟待国际合作机制的完善。

  

不同国家之间在网络安全国际治理理念上存在差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徐龙第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差异往往源于国内政治。在此意义上,“外交是内政的延伸”也外溢至网络空间,传统国际关系中的国别差异也反映在网络议题上。例如,各国对主权、安全、自由、人权、恐怖主义的认知存在很大差异,对网络主权、信息安全、网络自由、网络人权、网络恐怖主义、网络隐私的看法也相去甚远。有鉴于此,各国要找到开展合作的合适领域就面临较大难题。

  


作为第五空间的互联网在国家安全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谋划网络大安全的格局成为了考验国家智慧的试金石。现阶段的难题在于网络空间安全国际治理缺乏顶层的共识。中国网络空间研究院院长杨树桢认为,网络空间大国博弈与各国实践增加了国际治理合作的不确定性,网络空间治理的一致性规则尚未形成。虽然各国政府、联合国、技术社群、私营部门都不断地参与到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中,但是欧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新兴国家之间在治理理念上存在显著的差异,美国政府出台的网络空间战略显然由一己之利出发,这与广大国家共同承认的网络主权原则相悖。当今世界存在的网络霸权成为了维护网络主权的突出难点,因此国际社会难以达成有效约束各方行为体的国际规则,零和博弈的思维仍然普遍存在。


共治:创造互信数字世界


“网络安全是高技术的对抗,维护网络安全需要发挥政府、企业、社会组织、个人等各方面的作用,既要通过《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及其他的顶层设计,又要加强在法规、标准、技术、产业、人才等方面的建设。”中国信息安全研究院副院长左晓栋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以《网络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政策框架,出台了《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网络空间国际合作战略》等一系列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相应的《网上银行系统信息安全通用规范》、智能制造、工业软件等标准相继出台。

  

在国际层面,徐龙第认为,核生化条约、外空条约、渥太华禁雷公约、奥斯陆条约(禁止集束炸弹)等历史先例表明,各国也有望加强网络合作,制定网络空间国际规范,既规范信息通信技术的使用,也约束各类力量在网络空间的可能行为。反之,倘若只有历史上反复出现的后见之明,将信通技术用于相互伤害和毁灭,那将再次展现人类的愚蠢。

  


目前,联合国、技术社群、私营部门都不断地参与到国际合作机制的构建中,但是欧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理念的差异导致了互相不信任的情况。对此,国家信息中心国信卫士网络空间安全研究院副秘书长汪丽对本报记者表示,加强国家之间的互信,首先需要设立共同的目标,打击共同的敌人;其次是保持沟通的初心,避免敌对情绪,健全对话的机制;再者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标准认证、风险管控的机制和手段,减少未来的不确定性;最后,互信的机制建立需要用科学的工作方式将技术社群、政府部门、私营部门统一联动,互相制约,避免一头倒,个别行为体占有独家话语权的情况出现。

  

针对不断增加的网络攻击事件和网络犯罪的加剧,中国工程院院士于全认为,互联网安全问题本质的根源在于匿名性,这让防止网络犯罪成本变得非常高,而降低网络溯源的成本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根本方法。根据研究公司Coleman Parkes的调查报告,2018年77%的机构遭受过至少一次的DNS攻击,平均损失达到了71.5万美元。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表示,以密码为基因实施身份识别、状态度量、保密存储等功能,及时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与排斥进入机体的有害物质,为网络信息系统培育免疫能力是唯一的出路。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5期第1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外刊 | 数字威胁增加竟然有好处?对网络保险业而言

“全民娱乐”的文化心态,助长了网络直播的乱象! | 社会科学报

网络视域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以理服人? | 社会科学报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