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史 | 日本,凭什么得了这么多诺贝尔奖?

顾理浩 社会科学报 2019-12-12

点击上方“社会科学报”关注我们哦!


2018年日本免疫学家、京都大学教授本庶佑与美国免疫学家、德克萨斯大学教授詹姆斯·艾利森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由此,大家纷纷讨论中国可以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


原文 :《感触日本诺贝尔奖》

作者 | 日本东京工科大学 顾理浩

图片 | 网络


重视教育


一般来说,一国的纸币图案,往往都是政治家头像,如美元、人民币等,而有趣的是,日元纸币上的头像,清一色都是学者,有福泽谕吉、樋口一叶、野口英世等等。这些学者中,有教育家、作家、生物学家,虽然看似与教育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是在日语中,这些学者的职业都被尊称为“先生”(类似于中文的老师)。就好比我们当年尊称鲁迅先生一般,在日本“先生”是一个尊称,唯有造福百姓之人方能得此称谓(例如政治家、医生也因此被称为先生)。因此在日本,这些被称为“先生”之人社会地位非常高,人们十分敬仰并信任他们,将这些学者的头像印在人们每天都要接触到的钱币上,有助于培养一种尊敬这些“为人民服务”之人的精神,并且还能让人们向往成为其中的一员。  



日本对教育极为重视。在日本,即使是偏远山区,哪怕学生数量极少,国家也会给他们配给优秀的教师,以保证所有学生能够获得质量相近的教育。即使你出生在贫穷地区,在日本依然可以上优质学校。孩子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因此在很多日剧或动漫中通常都会有将孩子们比作将棋(日本象棋)中的“玉”(类似象棋的将)。日本人普遍认为,孩子是未来,是根本,花费再多的金钱在教育上也不为过。好的教育、公平的教育,就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是为多数人提供同等机会同等优质服务的教育。

 

 

众所周知,科研经费的投入量是科研成果产出的关键要素。日本不仅在基础教育上投入大量经费,在高尖端人才的培养上,整个日本社会也是花足了钱。如日本政府会为有能力的大学生免除所有学费(日本大学学费较高,一年大约需要6万人民币),也会为优秀的外国学生提供至少每月48000日元(约合人民币3000元)的奖学金。而且除了政府之外,各地的财团也会为各类大学贡献出大量的研究经费和奖学金,用以培养高尖端的创新性人才。笔者刚到日本时,感觉日本人很浪费,在日本高校做研究的时候,许多玻璃制品等实验器皿都是一次性的,用完就扔,我想起以前在国内高校做实验时,哪怕是胶头滴管都要清洗后再用。虽然说用完就扔确实有点浪费,但是唯有这样才能得到精确而真实的数据,这样的研究才算是有意义的。说句题外话,日本人确实很浪费,每件商品都有精美的包装,但日本人的“浪费”也促进了本国GDP的增长,并且还拉动了内需。

  


中国留学生是出了名的优秀生,但纵使中国人再具有学习能力,或是再有钻研精神,在设备、经费不足的限制下,也无法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进行研究,而是要先花费大量的时间爬到巨人的高度,然后再开始继续自己的研究。低廉的工资迫使其放下手头的研究转而去校外赚外快,科研经费也成为高校教师的额外收入。而在日本,大学教授的基本工资普遍很高,平均年收入为1188万日元(约69万人民币),助手的平均年收入为754万日元(约43万人民币)。

  

不断创新


当我们一直在反思中国的教育体制如何长期制约国人创新意识之时,隔壁的日本却不断在创新,18年18个诺贝尔奖,这与日本健全的教育科研体制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培养十年磨一剑的人才,日本政府和企业花费了大量财力支持他们,让他们能够不用顾虑生计,专心做自己的科研。即使现代宽松教育下日本一些年轻人已沦为“平成废物”,发明出了一些根本用不到的东西,也会被社会赞许。

  


日本的舆论导向是匠人精神(虽然有一部分纯粹是不愿动脑子)为上。所谓匠人精神,就是一辈子做好一件事情,所以整个社会风气也是这样的,大家一辈子当好自己的螺丝钉,虽然低效,但确实在一定时间后会由量变到质变。而中国的舆论导向更青睐于宣传像阿里、京东、腾讯和马云、刘强东、马化腾等赚快钱的公司和老板,并大肆传播一些娱乐明星的八卦新闻,向年轻人灌输他们的成功经验,结果反而制造了整个社会的焦虑,令大家都不愿意沉下心来做学问,因为做学问不会赚大钱。处在这样浮躁的环境下,知识分子很难静下心来做科研,即使成功申请了科研项目,项目结题之日,往往也是成果进坟墓之日。经常有人说,中国的博士30岁毕业时拥有日本40岁教授的能力,但到了50岁的时候却只有日本30岁博士毕业生的能力了。


科教兴国不是一句空话


当然,日本的这套模式也有其不足之处,由于教授备受人们尊敬,所以一般不会有人去检查教授的研究是否正确,造成了一些日本著名教授论文造假的现象。再加上日本现在的宽松教育,使得当下的日本年轻人普遍能力低下,甚至有些应届大学毕业生能力还不如中国的高中生。

  


科教兴国永远不是一句空话,真正的强国靠的不是制造、服务这些谁都能做的事,而是科技水平的领先。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好比是祖国母亲的脑细胞,只有集众人之智,方能令祖国强大起来。


文章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637期第8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相关文章

中国为什么需要改革?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答案…… | 社会科学报

观点 | 2018年经济学诺贝尔奖得主的“内生增长理论”,在讲什么?

时事 | 世界上“最难”拿的中国绿卡,差的可能是一个诺贝尔奖的距离!

社会科学报

做优质的思想产品

官网

http://www.shekebao.com.c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