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燕南园60号的家族记忆(下)

北大青年 北京大学 2021-03-04

燕南园60号的家族记忆(下)

——专访王力先生长子、四通打字机发明人王缉志


燕南园60号,中国现当代语言学一代宗师生王力先生曾经的住所。他的孩子们在这里长大,长子王缉志成为了四通打字机的发明人,小妹王缉慈是北大城市与环境学院的退休教授,王缉思是现任北大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宪则是香港大学地理学系教授。燕园的地图摊开,就是一个家族的记忆。


从数学“回”到计算机


搬入燕南园的那一年盛夏,16岁的王缉志考入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作为家中长子,却并没有继承父亲的衣钵。“父亲其实是喜欢理科的,当年家庭经济条件所限才学的文科。所以他非常支持我学理科。”不仅如此,王力当年极力建议长子学习计算机科学,因为那是一门“很有前景的新兴学科”。事实证明,王力的眼光非常独到,十几年后,王缉志兜兜转转还是从事了计算机行业,并在其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但是在那个时代,没有人懂计算机,反而觉得高深莫测的“理论”更让人生畏。高二在北京数学竞赛拿了二等奖的王缉志,也觉得自己应当学习数学理论。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共能够填写12个志愿,他只写了8个就不愿再写了。“前四个北大,后四个清华,我觉得自己一定能考上。”


“生前一代雕龙手,身后三千倚马才。”这是王力去世时,袁行霈撰写的挽联。接触门生众多的王力,子女的成就也令人赞叹。求学时代的王家兄妹可谓横扫北京三大高校。王缉志和小妹王缉慈、大弟王缉思毕业于北京大学,大妹王缉惠毕业于清华大学。出生于1954年的小弟王缉宪,由于青少年时期赶上文革,并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基础教育,在恢复高考后选择了地理学而不是基础理论学科作为研究方向,顺利考上了人民大学,并留学加拿大,归国后成为香港大学的地理学教授。


1963年,王缉志大学毕业(当时北大数学系的学制是六年),先是被分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工作,文革期间曾下放到湖北省的科学院干校,71年返城后到冶金仪表厂当工人,73年调到了刚成立的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去搞计算机。至此,王缉志回到了父亲最初期望的领域。


1984年,王缉志加入了四通公司,成为了入住中关村的第一代创业者之一。不久就被任命为总工程师。公司起步主要从国外进口打印机,为其配备汉字驱动软件,再在国内市场销售。而四通公司最终扬名中外,还是因其拳头产品——四通打字机。


过来人都知道,在1980年代,中国的办公自动化,不是始于PC,也不是始于复印机,而是地道中国造的“四通打字机”。在今天绝大多数同学对打字机已经没有什么概念,但是父母一辈却相当熟悉。这种打字机实际上就是一台“准PC”,既能处理文字及文件规格,又能直接打印,是中国人发明的介于传统机械打字机与新兴PC之间的中间产品。四通打字机让“四通公司”在1980年代中关村的四大高科技企业“两通两海”中成为旗帜,在1990年代早期中关村标志性企业“新四(通)方(正)联(想)”中成为龙头,更享有“中国办公自动化先驱”之美誉。


四通打字机的总体设计和核心的文字处理软件的开发,便是由王缉志完成的。


19863月,当王缉志还在国外为打字机进行紧张的最后调试时,国内来了长途电话,父亲重病住院,生命垂危。这时若立刻回国去看望父亲,眼看着调试成功的产品开发就要夭折;但是如果不回去,一旦发生什么变故,也许连最后一面也见不到了。忠孝两难全。


后来,还是母亲拍的板,“工作很重要,你回不回来由你自己决定”。最终王缉志在日本将产品调试成功,并在第一时间赶回国内,向父亲汇报了这个好消息。当时父亲已说不出完整的句子,但是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然而遗憾的是,未等王缉志践行自己的诺言,“为父亲演示文字处理机”,半个月之后的53日,父亲永远闭上了眼睛。


如今,在王缉志家中的墙上,仍然挂着84年他刚刚加入四通公司时,父亲为他写的诗:


不负当年属望殷,精研周髀做畴人,

霜蹄未惮征途远,电脑欣看技术新。

岂但谋生足衣食,还应服务为人民,

愿儿更奋垂天翼,胜似斑衣娱老亲。



(王力先生赠予王缉志的诗作)


一家人的手风琴缘


数学系的生活紧张而充实。“数学系的生活和其他院系差不多,最大的不同就是女生少。”


回忆起大学生活,王缉志如是说。可理科男不代表不解风情,当时的王缉志可是实打实的文艺骨干。


“别看数学是理科院系,但是很多人擅长音乐,当时北大的文工团里,管弦乐队、民乐队、手风琴队的队长都是数学系的。”


而北大手风琴队的第一位队长,便是王缉志。


王缉志与音乐结缘很早,因为母亲曾经担任过音乐教师,早在广州的时候,王缉志就曾学习钢琴。迁到北京之后也一直和弟弟妹妹在清华学琴。后来因为学费太贵,母亲只允王缉志一人继续学习下去。


而王缉志与手风琴结缘起于高中时期,因为喜欢苏联电影,王缉志爱上了手风琴。母亲在他的恳求之下买了一架最小的32贝斯的手风琴,没有请老师,他只是自己摆弄着拉一些曲子。


入学后的第一个十一国庆,北大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去天安门游行。在数学系的乐队中,他就一路拉着自己的手风琴。他还清晰的记得当时乐队的指挥,是很有音乐才能的数学系的“学长”马希文,后来成为我国颇负盛名的数学家和教育家。

(王缉志与数学系同学合影,右二为王缉志)


进入大学之后,王缉志对手风琴的爱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平时要给各个合唱队伴奏;每周末还会在食堂举行舞会,也要给舞会伴奏;五一十一还会有一些大的活动。另外还会举行手风琴训练班。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很快成为了手风琴队中拉琴最好的。


当时学校非常支持文工团的活动。学校当时有专门的手风琴室,其中最好的一把是“坤琴”,音色特别好,体积又小,适合外出演出。“所有人都特别羡慕我,但当时的规矩就是最好的琴给最好的人拉。”说起自己当年拉的琴,王缉志不无自豪。


“但我不算有音乐天赋的人,”王缉志见我们连声赞叹补了一句,“我也只是因为从小的钢琴基础,能够机械地把音调拉出来而已。”在当时与王缉志一同练琴的人中,真正有天赋的可以流畅地在伴奏的间奏中自如发挥,“加点花活”,王缉志边说边比划,露出赞叹的神情。


因为王缉志对风琴的爱好,家中的弟弟妹妹也都学会了拉手风琴。大妹缉惠在清华手风琴队,小妹缉慈后来也担任北大手风琴队的队长。弟弟缉思在文革中被送到内蒙插队,后来被送到三门峡当电焊工,一度想去当专业的风琴手,后来赶上恢复高考才作罢。


在后来的大跃进和文革中,一家人与钢琴的缘分被彻底切断,家中的钢琴被拆,钢琴的钢板被当成废铁卖掉,木板则做成了板凳。幸而手风琴却始终陪伴着王缉志。无论是在中科院心理研究所,还是被下放到湖北省的五七干校,亦或是回京当工人、到冶金部自动化研究所搞计算机,王缉志总会是文艺宣传队的一员。这既使得他对手风琴的爱好得以持续,又帮助他远离了帮派林立的政治风云。


琴声与歌声中的爱情


王缉志与夫人的相识也是因为手风琴。在科学院文艺宣传队时,一共有13个人,8个人跳舞,2个人说相声,余下3个人,一个女声独唱,一个手风琴伴奏,一个笛子伴奏。“别人练他们的节目去了,我们就只为女声独唱伴奏。伴奏下来,近水楼台先得月,女声独唱就成了我的夫人。”“那吹笛子的呢?”“吹笛子的和我们关系也很好,但是他已经结婚了。”

年轻人的心走到了一起,但是文革却成为了爱情路上的阻碍。文革中父亲受到打压,王缉志坚持没有和父亲划清界限,每周回去探望。但是,女友所在的部队却禁止他们来往。直到19694月底,局势有所缓和,单位通知她可以和王缉志交朋友了。“我们担心局势有变,立刻就在55日登记,510日举行婚礼。”


谈及当时对王缉志当年的印象,王夫人笑着调侃起来,“王老师形象那时候很一般,穿补丁裤子,背补丁书包,挺朴素的。”看到柜子中摆放着二人的结婚像,我们惊呼“王老师当年挺帅的啊!”王夫人喃喃道:


“帅吗……?”


“甜甜苦苦两人尝,四十五年情意长。七省奔波逃猃狁,一灯如豆伴凄凉。红羊溅汝鲛绡泪,白药医吾铁杖伤。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510日,这段缘起手风琴的婚姻刚刚渡过45周年蓝宝石婚纪念日,王缉志把当年父亲王力写给夫人的这首诗歌发到了朋友圈中,并附评论“老伴说,你也写一首?我说我可没这水平!”后面是一个偷笑的表情。

今天的王缉志退休在家,却依然有着“IT精英”的遗风,网络上的王缉志让你无论如何无法和“年逾古稀”一次挂上关系。平日里读书看报,上网炒股,也是博客、微博、微信的常客。之前我们通过手风琴社的学生联系他的时候,学生说“老先生的微信回的比我都快。”每一天都会有十几条朋友圈更新。而在他的博客里,除了很多回忆性的文章,还有很多技术分析类的文章,譬如“如何给家里防盗门换锁”“如何安装家庭影院”,图文并茂,十分详细。老伴参加了三个老年合唱团,王缉志时不时还要去承担伴奏的任务。当然,最大的乐趣还是尽享天伦之乐,陪小外孙一起玩pad、画汽车,卸去了种种光环,生活里,他就是一个慈祥的老人。只是他的身上,有着太多的故事。


前几年,在北大的王缉慈看到了手风琴社的演出,和社团的同学取得了联系。在一次演出中,王缉志还和妹妹缉慈合奏了一曲《丰收之歌》。在前不久刚刚进行的手风琴协会成立5周年的演出上,王缉志作为老队长上台发言,讲述了他和北大手风琴队的缘分。


他和另一位老队员坐在台下观看了整场演出,二人谈到了当年队里的那把人人羡慕的“坤琴”。


“后来那把琴去哪里了?”


“我不知道。”


“当年你拉的那把琴真是太好了!”


“是啊,那琴太好了。”


“我再没有见过那么好的琴了。”


“是啊,我也再没见过了。”



文章来源:北大青年


李可纯 光华管理学院2013级本科生

中国语言文学系2012级本科生

(封面图为王缉志与手风琴队队友在未名湖边合影)

(本文照片均由王缉志提供)


感谢您对北京大学微信平台的关注!每周我们的推送内容如下:

周一:【北大人物】走近燕园人物,分享人生历程;

周三:【文苑菁华】以文为鉴,览见天下;

周五:【一周燕园】回顾燕园一周大事,了解校园动态;

周六:【燕园达人】寻找燕园达人,倾听身边故事;

周日:【未名撷趣】网罗美图、趣事,全方位看北大。

另有新鲜内容不定期推送,感谢您的关注!

同时,关于北大微信平台的建设,也欢迎您的投稿和建议。

投稿邮箱:beidaweixin@163.com,我们将择优发布。

您的问题和建议可直接回复微信,小编们将及时处理。

北京大学官方网站:http://www.pku.edu.cn

北京大学官方微博:http://weibo.com/PKU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