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是什么样的北大学子站上了世界之巅!

北京大学 北京大学 2019-12-07

编者按

存鹰之心于高远

取鹰之志而凌云

习鹰之性以涉险

融鹰之神在山巅


三年的训练

8844米的高度

北大山鹰社珠峰登山队用脚步丈量珠穆朗玛

以行动阐释——北大精神、永在巅峰

2018年5月15日,北大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昨夜,“2018珠峰攀登报告会”在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举行,登山队员从8844米回到平地,再回溯这段岁月。


报告会现场


北京大学党委书记邱水平

与受到学校通令嘉奖的登山队员合影


先通过一段视频资料片,回顾一下珠峰攀登之路


登山队成员





从未名湖畔到珠峰之巅有多远

“一个的普通学生,如何一步步的登上珠峰,实现了他不平凡的的雪山梦和天涯梦——26万千卡,98800步,882层。”


——庄方东,讲述登山队学生队体能训练


庄方东分享经历


26万千卡,这是训练期间,庄方东运动手表中记录的消耗的热量——这相当于大约450斤米饭或者是1200瓶肥宅快乐水。


如此大的训练量就要求队员们必须要“暴饮暴食”。庄方东曾在麦当劳做活动时吃过9大袋薯条,以为自己再也不会碰薯条的他在两天后又吃了第二个9大袋。


庄方东吃薯条


为了“好好吃饭”,登山队还建了一个专门用来督促队员吃饭的微信群,打卡一日三餐,队里唯一的女生魏伟成为了重点关照对象。


监督吃饭的微信群


如果说“暴饮暴食”还算甜蜜的负担,那训练时流下的汗水就更多了一份酸与苦。


庄方东戏称,微信运动数据统计的上限让他们的步数停留在了98800步——他们曾背着负重上上下下连爬三遍香山;曾半夜出发、负重20公斤,徒步60公里;也曾参加了88公里的越野赛,连跑20多个小时。


登山训练



88公里越野跑


另一个耸人听闻的数字是882层,从王克桢楼地下二层到第二十层,负重20千克、往返42趟、历时4小时,登山队常规的爬楼训练,一次上升的高度是世界最高建筑的两倍多,三年累计爬楼高度相当于十座珠穆朗玛峰。




攀登珠峰的前奏

“风与雪一点一点蚕食着我的体温,我的手与脚如同垂死的病人般在僵硬与柔软的边界挣扎……”


——登山队员郭佳明,讲述攀登珠峰北坳时遭遇险情


郭佳明分享经历


攀登珠峰从来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为了抵达8844米的高度,登山队进行了三次实战训练,从6000m的卓木拉日康峰到珠峰北坳,再到山鹰社十五年来未曾触及的8000米高度的卓奥友峰,终于做好了最后冲刺的准备。


行远自迩,登高自卑


登山队攀登的第一座雪山是位于西藏的卓木拉日康峰,然而“出师不利”,由于天气不佳和对安全因素的考量,队伍放弃登顶、决定下撤。


第一次的不成功让“安全”两个字深深烙刻在登山队的理念中,成为日后攀登的首要原则。


攀登珠峰前,习总书记来到北大专门叮嘱珠峰登山队注意安全,81级校友厉伟为了最大限度地确保全队的安全放弃登顶机会而留守大本营,“我们全部都上去不是不可以,但是要保障北大的安全”。厉伟的留守让登山队的冲顶之路再多一层保障。


校友厉伟发言


计算机所的赵东岩老师在冲顶的最后时刻,评估了自己的身体状况后,担心浪费队伍救援的力量,为保障全队的安全,最终果断决定下撤,止于最后一百米。


珠峰北坳是队员郭佳明遇到的第一次险情。郭佳明和队友一起从5800m的过渡营地出发前往6500m的前进营地的当天早晨,天气晴朗舒适,于是他“轻装上阵”,没有带保暖的厚羽绒服。


然而中午天气情况突变,衣物单薄的郭佳明体内热量逐渐流失——他遭遇了失温。人体在失温的情况下,大脑、心、肺等核心区的器官温度降低,十分危险。


郭佳明开始出现目光呆滞、手脚僵硬的反应,只能在队友的帮助下拍打、暖热,就这样坚持走回营地。雪山环境下,失温造成的重感冒成了“不治之症”,咳嗽和鼻涕与他相伴一直到了最后出山。


当再次回忆这惊险时刻,他的脑海中是西藏向导递来的甜热茶,和团队的不抛弃、不放弃的扶持。


郭佳明登山表情包


第三次训练,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恰逢2017年10月1日国庆节,登山队在山巅向祖国母亲献上了海拔最高的生日祝福。他们摘下氧气罩,一字一句地喊出祝福与誓言,艰难而又庄严。


2017年10月1日珠峰登山队摄于卓奥友峰


至此,几次适应性攀登全部结束。下一站!珠峰!




装备,突破生命禁区的倚仗

“攀登珠峰不仅是一个体力活,同时也是一个技术活,而在技术方面尤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套完整、优秀的装备。”


——陶炳学,珠峰登山队装备负责人


陶炳学分享经历


珠穆朗玛峰恶劣的自然条件容不得一丝懈怠,単有体力是不够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山鹰社攀登珠峰的三大理念之一便是科学攀登,借助科学的方法最大限度地保障登山队员的安全。


装备装备负责人陶炳学,在攀登前期,搜罗一众运动品牌以寻得符合要求的装备。


连体羽绒服


高山靴


如宇航员服一般的连体羽绒服,可以包裹全身,保暖性极强;


登山靴的总重量大约是3公斤,体积庞大,远超普通的徒步鞋,防止高海拔条件下脚趾神经末梢被冻而失去知觉;


除了服装鞋帽,还有包裹严实的巴拉克面罩、不舒服的氧气面罩和氧气瓶更为特殊专业的装备等等。


陶炳学全副武装的自拍


在前期的体能和装备等各方面都准备好之后,接下来,朝着雪山出发。




登珠峰十万步,每一步都算数

“珠峰攀登的路上不只有冲锋与荣光,也有严重的高原反应、疲惫的身体状态和甚至想要放弃的时刻,但正是这些波折,伴随着欢乐与泪水,构成了这五十多天攀登的故事。登珠峰十万步,每一步都算数。”


——魏伟,分享登山体会


魏伟分享经历


5200米的珠峰大本营、5800米过渡营地、6500米前进营地、7028米的一号营地、7790米的二号营地、8300米的突击营地,这些在8844米征程中散落的点被魏伟称之为“家”。家的故事关于温暖,也关于痛苦和挣扎。


6500米营地


7790米营地


6500米的魔鬼营地集聚了最多的高反故事,来到这个营地的第一晚,夏凡夜半放歌,歌声中还夹杂着沉重的喘息和头疼的呻吟,身体已经累到无法动弹,却进行了一场嘴巴的梦游。


魏伟回忆,自己第一次到6500营地整整四晚没有睡着,抱着帐篷里的太阳能电池板数上面的小格子,至今都记得有108个格子,数了不止108遍,却还是没能睡着。


在适应的最后阶段,登山队要进行无氧冲击7500米的挑战,出发的那天却刚好撞上了魏伟的生理期。


经过了6小时的艰难跋涉,以为将要到达的魏伟发现还要爬上一个“L”型的直角冰壁,比体力更先崩溃的是心理。


魏伟遇到L型直角冰壁


向导对她说“如果放弃,下撤最少要7个小时才能回去,如果再坚持一把,1个小时之后就可以在7028营地吃面了。”


魏伟看了看身后陡峭的冰壁,继续慢慢向上蠕动,快天黑时终于到达了7028米营地。从冰天雪地回到营地的温暖帐篷,迎接她的是队员们人均一个的拥抱。




去做,让改变发生

“对于我们自己来说,做了这件小事,从此不仅能仰望远方被染上金色的圣洁顶峰,也能坦然欣赏脚下不加修饰的粗犷的大地。”


——登山队员夏凡,讲述珠峰环保事业


夏凡分享经历


登山队的另一个攀登理念是“绿色攀登”。翻开登山队的队记,无论是徒步拉练还是攀登珠峰的过程,环保行动贯穿始终。


攀登队在捡拾垃圾


山鹰社制作了一批挂在背包上、可循环使用的环保袋,取名“顺手一袋”,以便下山途中捡拾不可降解的垃圾。


珠峰攀登期间,过渡营地至前进营地10km的路程中,位于海拔6100米的各国登山者们经常休息的垭口周围,有大量遗留的饮料瓶、易拉罐。在登山队员们清理完毕后,他们用石块堆砌起一口深度1米的井作为临时“垃圾站”。


后来再经过时,来往的登山者们自觉地把垃圾放入“垃圾站”,垭口周围垃圾数量明显减少,队员们将里的垃圾清理出来带下山即可。


“顺手一袋”


去做,让改变发生——这是81级校友厉伟对学生队员环保事业的鼓励。他们所做所为,已经带来了诸多改变。


通往珠峰前进营地的这条小路在登山队一次次耐心地清理下愈发干净;北坡攀登的各国登山者为他们竖起大拇指;常年在珠峰活动的商业公司的向导们也加入环保队伍;为珠峰带来的改变将会在珠峰队校友队员参与建立的珠峰环保基金的呵护下,茁壮成长。


正如热爱环保的队员夏凡所说:从此不仅能仰望远方被染上金色的圣洁顶峰,也能坦然欣赏脚下不加修饰的粗犷的大地。




看,珠峰:极度恶劣,极致风景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李进学,登山队摄影师


李进学分享经历


兼任登山队摄影师的李进学,用他的镜头记录下雪山的神韵。


让他惊叹的是登顶前两天,极寒的早晨让起床变得痛苦,但当他习惯性地把镜头伸出帐篷,从镜头中看到日出前色调偏冷、色彩极为宁静柔和的天空,这样的景色,让他起床时的痛苦情绪都烟消云散了。


当他钻出帐篷准备出发时,在帐篷周围的雪地中,竟然看见有一只灵动的云雀在觅食,这么高的海拔,这么娇小的生灵,显得格外渺小,又格外的顽强。







抵达只是其中的一程

“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这不仅是队伍的口号,也是北大人代表青年向世界发出的最强音。”

——赵万荣,登山队学生队队长


抵达只是行程的一站。活动的总指挥黄怒波校友认为登上珠穆朗玛峰,对于北大而言不是一种征服,而是对北大的考验——北大人心志是否高远、胸怀是否宽广、团队是否团结以及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校友黄怒波发言


在海拔6500米的前进营地,黄怒波举办了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诗会。拔得头筹的是来自中文系刘以恬同学的《极目的蓝》:

一程又一程

近与远都是天门

上与下都是攀登

惟昼夜漫长,如同永恒

目光再长远,天际总更远

而抵达只是行程的一站


诗歌朗诵视频



赵万荣分享经历


14号出发冲顶时的最低气温是零下27度,凌晨十二点,学生队的队长赵万荣刚从营地出来,就对天气有了一个直观感觉:风吹得眼睛完全睁不开,裹着雪粒把上下眼睫毛粘在一起。


一面在忍受恶劣天气,一面手脚并用去攀登近乎垂直的路线,走到山脊正上方一看,另一侧是尼泊尔一侧完全垂直的悬崖。


2018年5月15日珠峰天气预报


在黑暗中攀登了6小时后,登山队员也终于迎来了久违的阳光。站在万山之巅一览众山下的时候,那种壮阔景象带来的震撼是无与伦比的。


在山脊上攀登的登山队员


2018年5月15日上午10时23分,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成功登顶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他们在顶峰缓缓摘下氧气面罩,喊响了这次攀登的口号: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珠峰登顶视频




春夏之交的巅峰荣耀,既是珠峰登山队一千多个日夜的血与汗,也离不开党和国家、校方、西藏自治区和校友们的全力支持。


作为第一支登顶珠峰的大学生队伍,平均年龄只有23岁的青年人,他们带着北大人的浪漫与理想,肩负着北大人的责任和担当,完成着人比山高,脚比路长的青春事业。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正如队长赵万荣所说:这是一群普通人的雪山梦,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登上属于自己的领域的顶峰。


大会结束,人潮散去,合影的登山队员们再次喊响属于这一百二十周年的古老校园的口号:“北大精神,永在巅峰;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相关链接

打call!为你所不知道的北大登山队

北大巅峰时刻|我们,在珠峰顶上

世界之巅!|北大登山队成功登顶珠穆朗玛峰!

“最高”的校庆祝福 | 北大登山队在珠峰给母校打call!

大本营速报!北大珠峰登山队在前进营地展开攀登训练

北大山鹰 | 下一站,珠峰!

视频 | 8201米!北大登山队成功登顶卓奥友峰

十一“最高”的生日祝福 | 北京大学登山队今晨成功登顶卓奥友峰!






来源:北京大学珠峰登山队、北京大学团委

摄影:王天天、刘月玲、湖塔子

编辑:罗琳山、王艺遥、以栖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园中葵

Modified o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