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痛心告别!谢铮,守护全球公共卫生的北大战士

北京大学 2021-03-03

编者按

她,热爱公共卫生事业

勤恳教学、科研

满身活力地推动卫生健康普及

她,多次奔赴条件艰苦的非洲国家

开展各类全球卫生治理与发展援助实践

她是拓荒全球卫生学科的青年学者

为“人类公共卫生共同体”贡献力量

她是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

全球卫生学系的谢铮老师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病毒挑战着人类公共卫生防治体系

全球无数医疗卫生事业的“战士”日夜战斗

谢铮正是其中一员

她时刻关注,积极参与疫情应对策略咨询

提交全球卫生策略报告

受邀为央视国际频道特约评论员

解读介绍国际疫情防控进展


然而彼时,她其实身患癌症

也许是自觉责任太重

也许总是先想到奉献

她总是选择忽略自己的健康

周围人都说她“怎么拦都拦不住地工作”

患病后,工作精神状态也从未改变



2020年6月4日下午

41岁的她永远地离开了

痛失一位公共卫生领域的有为学者

痛失一个如此鲜活年轻的生命

让我们一同深切缅怀可敬的谢铮老师




她勤奋探索,心系公共卫生学科

是专业而优异的研究者

短暂的研究生命中

有着国际国内期刊70余篇研究成果



她更是实践建设者

长期致力于贫困地区的

卫生事业发展和公共卫生教育

投身于中国全球卫生事业建设

非洲抗击疟疾以及中国疟疾治理援助

成为她最关注的领域之一



谢铮博士后期间

导师郭岩称

“她是最能开辟根据地的人”

她多次奔赴各个非洲国家现场

北大首个公共卫生教学海外科研基地的成立——

北京大学-马拉维科研教学合作基地

离不开她的参与和推动




马拉维第一夫人的慰问信开头截图


卫生合作是沟通两国的桥梁,也是心与心的连结

听闻谢铮的不幸消息

马拉维第一夫人第一时间发来慰问

对这位“亲爱的朋友,学术的强者”的离去

表示“震惊、痛惜与最诚挚的慰问”



全球卫生治理和中国全球卫生外交事业

亦频频是她的身影

连续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和执委会

以唯一国内专家身份全程参与

世卫组织与非国家行为者交往框架的磋商

作为西太区代表参加世卫组织改革工作组

曾在世卫组织老龄司任技术官员

作为主要参与人承担

多项卫生支持与合作项目……


世界卫生组织的慰问信开头截图


“促进世卫组织与中国深度并富有成效的合作

帮助世界理解中国

在疟疾方面的国际援助立场和力量”

世卫组织全球疟疾规划司司长佩德罗•阿隆索

在惋惜的慰问中如此评价谢铮老师

细数与她的合作共事记忆

称她是一座坚实的桥梁


谢铮老师(左一)主持“中国如何参与全球消除疟疾行动”讨论,左四为佩德罗司长


新冠疫情爆发以来

她积极参与国家疫情应对策略咨询

五月时,她仍正关注着

非洲那些公共卫生体系薄弱国家的防疫情况

心系国家、心系全球,即是如此


在这些之外

她也是可爱的朋友

是一名亲切而敬业的教师

不断打磨课程教学的框架、逻辑性

与同事们交流教学经验



学生说她性格开朗活泼

爱穿Hello Kitty风格的衣服

照顾学生就像个大姐姐

但学业上又极为严格

常叮嘱他们:多读书、勤练笔、动手要快

无论是治学方式、还是职业发展

都给他们许多指引


今年三月,她还在线上主讲公共讲座

介绍世卫组织与全球公共卫生治理经验

耐心地一一解答同学们的疑问

去世前一周,还在开课题组会

去世前两天,还在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答辩……


有理想、有担当、有学识

是大家对谢铮老师公认的评价

温度、同理心、值得信任

是与她接触过的人的一致看法


青年才俊、中坚力量

形容她再贴切不过

然而,告别来临得太突然……


6月5日,她就读于北大社会学系时的同学、师长

公共卫生学院的同侪、项目合作伙伴

还有曾上过她课程被深深感染的学生

专程赶来她的追悼会

只为送她最后一程



以下为北大社会学系师友们对谢铮的部分回忆追悼:


王思斌(北京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

在我的教学经历中,我们社会学系每一批新生中都有一批同学对学习特别认真,其中更突出的是一群女生,谢铮就是其中一员。我担任过谢铮所在年级社会学专业的两门必修课——第一门专业课“社会学概论”和最后一门专业课“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社会学概论”是本科四年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社会学专业的引导课,我尽量把课讲得好一些。1997年新生入学,我开讲“社会学概论”。


课间和课后,总有一批同学围着问问题,其中以女生为多,我也开始记住他们的名字,谢铮就是好问问题中的一个:从社会学的基本概念到理论,从理论到联系实际。他们问的问题很多,几乎每一堂课后都围着问。因为时间有限,回答也是一般性和引领性的,所以谢铮他们常常表现出不满足的样子,我则很喜欢这些缠着问问题的学生。


“社会学概论”课结束后,我给同学们布置的作业是春节回家做社会调查,最好能准备资料,将来能参加大学生“挑战杯”比赛。谢铮表现得很积极主动,跟我讨论调查研究的课题。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是四年级的课,谢铮依然十分认真,一次不落地出席和参加讨论。我很喜欢谢铮这样勤奋好学的学生。


2017年是谢铮他们班入学20周年,同学们回校,约我参加他们的聚会,我当然十分高兴。20年真是弹指一挥间:同学们长大了,各有成就,谢铮也介绍了自己的情况。我们都十分高兴。岁过而立,快进入不惑之年,正是干事业、出成绩的时候。记得当时有约:20年后再见。根据谢铮的才华,她一定会有所作为的。


但是,谢铮,你不该早走啊!





邱泽奇(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谢铮硕博导师)

邱泽奇老师为谢铮所写挽联


长联:

悲黎民疾苦四洲五洋寻道探路却忘我

愿苍生健康呕心沥血出谋划策只为人

短暂而光辉


短联:

悲黎民疾苦却忘我

愿苍生健康只为人

短暂而光辉





佟新(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97级班主任)

大学就像兵营,年年学生毕业走,年年又有新生来。老师像麦田的守望者,看一年年麦子发芽、抽穗、灌浆、成熟。2020年的6月4日,又是一年答辩季,刚刚完成了一天硕士研究生答辩,和答辩老师们一起吃饭放松,享受学生顺利答辩的喜悦。


临离开时,我看了眼微信朋友圈,和刘爱玉老师说“你记得谢铮吧?”刘老师说:“记得呀,当年带着她们在沈阳做调查!”“她走了……”。


只是在茫然中寻找记忆中的谢铮,记忆中她总是笑眯眯的,有一双迷人的长长睫毛的眼睛。


有幸在1997年做了谢铮这一级的班主任,以他们的成长见证我对大学教师工作的热爱。当年的谢铮,学习优秀,很踏实,从事调研工作极认真,那正是国有企业改革的年代,大量的工人下岗,我们带着同学们去大型国有企业基地,同学们付出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企业转型进行社会学研究(刘爱玉老师提起,谢铮的访谈整理资料就至少有六万字)。最终,她以优异的成绩免试留在社会学系继续硕博连读。有幸参加了她的博士论文答辩,记得是做企业绩效考核的研究。


然后,是有了微信朋友圈后,看谢铮参加各种国际会议,心里为她自豪,真是优秀的学生,已经担起了大任,走上了国际舞台。


我翻出1999年3月她写下的《我的职业理想》,看到她娟秀的小字,一笔一划地写下她曾经的梦。渴望像三毛一样的满世界的浪流,想去学各种外语,想去做一名具有策划能力的主播……。我估计她早已忘记了自己写过的这些文字,但是冥冥之中,她却沿着自己的梦想从事着教学和科研。她走进非洲,一呆三年,从事她热爱的公共卫生事业,她的足迹已经遍布世界,比三毛走得更有价值。她去到英国读书,外语已然是工具,让她可以顺畅的进行国际交流和工作。她在生病之后,依然在疫情期间上课,接受采访,做节目……。


或许是到了年龄,我总会想疾病与死亡的种种可能,以为最美的离开就是工作累了,美美的睡过去……,我想谢铮是太了解疾病了,知道限数,所以无畏,一直做着自己喜欢的事。这种对待疾病、工作和人生的态度真的令人羡慕。





刘爱玉(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6月4日在系里参加硕士生答辩,佟新老师突然给我看了一条微信:谢铮走了。“搞错了吧?”我说,“怎么可能呢,97年入学的她,也就刚刚40出头啊!”佟老师说:“是真的”。


我脑海中浮现出谢铮的样貌,青春、温婉、美丽的容颜定格在了2000年,我在那一年为97级本科生讲授劳动社会学,这是一个特别优秀的集体,谢铮是其中特别优秀的一员。那一年6月,授课结束后,系里要安排学生暑期社会调研,我承担了组织带队进行暑期调研的工作。我们的调研主题是国有企业制度改革与工人生活,那一年,中国的国有企业改制差不多进行了5年,国有企业在改制获得新生、为中国经济发展重新注入活力的同时,也对千千万万工人的工作和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我们希望能够记录和见证这一进程。


7月份开始,在前期各种准备之后, 各个调查小组陆续奔赴各地,展开调查。谢铮跟我沟通后,选择了去调查她老家的一个公司,2000年8月7日,谢铮来到马鞍山钢铁公司合力金属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她访谈了一位35岁的马钢总工程师,详细了解了企业改制的各种情况,一位49岁的老三届中专生,其时在马钢任副总经理,一位35岁的女性待岗职工,一位50岁的退休工人。


访谈进行了录音,在9月份开学的时候,我收到谢铮的6盒录音磁带,150多页的整理资料(大约6万1千字,全部手写,整理在小稿纸上,字迹工整漂亮),仔细阅读访谈稿,看到了非常详实的访谈。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对马钢的改革以及工人的状况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谢铮在马钢调研的发现,与那个时候中国其他国有企业改制过程中的发现,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比如管理者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困境的解读、对改革逻辑的解释,企业制度改革的相关做法以及工人遭遇的各种机会与困境。其后谢铮以优异的成绩保研本系,师从邱泽奇老师,继续参与了马钢的一些调研。


今天重读谢铮对马钢6万多字的调查,心情沉重,一为记录了企业改革历史的谢铮,一为曾经步履艰难的国企。


是的,谢铮走了,但是一如她记录的历史,她将永远刻在我们的心中!





熊跃根(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这么多年以后,看到照片,我才想起那个遥远的秋天。一九九八年九月初的一个下午七八节课,社会工作概论课的第一节一教一〇七教室,我兴奋而又忐忑不安地走进了那个大教室,那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走上燕园的讲台。也许是为了减轻我的心理压力,当时的社会学系系主任也是我的博士后导师王思斌教授亲自到教室为我鼓气,在上课前向九六级和九七级同学介绍我这个青椒菜鸟。直到课程教学结束,我才知道那个成绩优异的女孩叫谢铮,而我原以为那是一个男孩。现在离那个年代已久远,物是人非,可我怎么也难以忘怀那个秋天。


九六级九七级社会工作概论课上,学生个个有鲜明的特色,人才济济,盛产了一大批学术界的英才与各领域翘楚,而谢铮就是其中一个。三年前的初秋,依旧是阳光灿烂的日子,迎来了九七级毕业班同学入学二十周年的日子,那天我有幸见到了同学们,也再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谢铮同学。在过去我并没有想过我有一天要面对这样令人悲伤的消息,去用文字回忆这样一位优异杰出的学生,她这样年轻,岁月正好,事业如日中天,却突然撒手人寰,驾鹤西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是人间难以承受的痛,愿她一路走好!


生命与死亡,是人生最重要的事件,我们每一个活着的人都愿意以乐观朴素的心,期望我们后会有期。可是我根本没想到生命中的暗流那样肆意涌动,意外与噩耗如晴天霹雳般袭来!我从未想到这样的日子里,会收到这样令人悲恸的消息,我从记忆的碎片里回想起那些美好的教学时光,我依然记得谢铮那双智慧有神的眼睛。谢铮,我想告诉你,希望你在天堂可以听到,你真的很优异,成就斐然,你并未远去,音容笑貌历历在目,你永远活在我们的心里!


谢铮的离去让我们有机会再次审视生命的价值并重新看待我们的生活,人生旅程有太多意外,珍惜今天,珍惜我们曾拥有的那些令人感动的喜悦的时光,珍惜生命中用岁月凝成的友谊。在这个美丽的校园,我们庆幸我们曾经那样灿烂地度过青葱岁月,请珍重!


谢铮在北大社会学系就读时的照片





许敏敏(97级系友、谢铮大学室友)

今天送走了大学室友。自前日得知噩耗,一直如同梦游般,栖栖遑遑。原本几个同学约了春节小聚,没想到疫情一至,此生竟不复相见。2月还曾微信询问,生怕她不顾己身,去了抗疫一线,虽然知道她身体抱恙,仍然小心翼翼假装自己毫不知情。如今,多么后悔当时不能坦坦荡荡多问候一句,多叮嘱一声。



满满的两页生平,记载着她如夏花般璀璨而短暂的一生。毕业执教十三载,学生无数,朋友无数,成就无数,立足中国,贡献全球,小小的身体不断迸发大能量。因为长期从事公共卫生领域研究,疫情以来,她并没有在家安心养病。频频作为专业领域专家接受央视采访咨询,讲课,带学生,亲自参加流行病学调查……直至疾病复发。


鲜花围绕中她静静地躺在那里,神态安详、岁月静好,嘴角似乎略带着笑意,仿佛随时会绽放出曾经阳光一般的微笑,一笑起来,眉眼弯弯。


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在最好的年纪,她离我们而去,把最美的笑容永远镌刻在我们内心,她的青春永远定格在这一刻,永不腐朽!





史涵(97级系友、谢铮同班同学)

早晨6点多就醒了,去天坛公园转了一圈,没有像往常一样跑步,就是静静地溜达,平复一下心情,估摸着时间差不多了就前往八宝山殡仪馆。


几百个家人同学朋友在殡仪馆外默默等候,大学同学们很久没见了,相见时也是彼此看着对方红红的眼眶点点头打个招呼。


在殡仪馆现场,我的脑子是懵的,一直在流泪,没有留下任何照片,就带回了这两页生平介绍的纸。41年的人生凝聚在这两页纸,等候期间把这两页纸逐字逐句读完,大部分都是毕业后的经历,而我的记忆则永远定格在本科阶段20岁时她的样子。爱臭美、爱较真、爱哭爱笑,我们几个本科同班同学聚在一起都在怨她为啥生病了还那么拼命工作,为啥不把自己当病人,为啥不让大家早点知道病情有时间多聚聚,她就是一个任性的不会照顾自己的孩子。


看她最后一眼时,有种特别不真实的感觉,宛如大学时她还在赖床睡懒觉,还是那么臭美,睡觉时还浓妆艳抹的,一如她熬夜敷面膜一样让人想再呲哒她几句。女同学们失声痛哭,被殡仪馆工作人员催促着顺着队伍往前走,后面还有更多她的学生们同事们领导们在等着告别。


白发苍苍的72岁老父亲颤抖着对所有来送行的亲人朋友同学鞠躬致谢时,大家忍不住号啕大哭。同学们约定路过马鞍山时去她家坐坐看看,谢铮,放心走吧,你的父母未来是大家的父母。


送别后同学们找了一个地方小坐彼此平复一下心情。这是本科班第一位离去的同学,也为所有年过四十的同学们提了个醒。大家都是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我们没有资格生病甚至离去。保重身体,凡事悠着点。人生下半程,我们比身体,比心态,比善待自己,好好生活。


谢铮,一路走好!这个世界你精彩地走过,我们为有你这样的同学而自豪!





李璐(97级系友、谢铮同班同学)

早上6点又醒了。这两天睡眠一直断断续续不稳定,昨天回来以后头疼,睡也睡不着,吃了去痛片以后缓解很多,然后给孩子烤肉煎牛排,继续人间的烟火气。昨天以后,我现在已经可以坦然面对你的离开了。我能面对,可能是由于看到你样子那么好看,虽然穿着格子外套睡得不那么舒服,但有时间睡一大觉对你也是最好的解脱。


我能理解你。生命,其实除了吃饭睡觉这些延续的手段,本质上是一种精气神,你把它附着在你的事业上。做事本身,不为功名、不为结果,过程就是种填充时间的快乐,尤其是你身上的北大特质,让认真做事、认真做人渗透到了人格和血液里,不把一件件事情做好、做到位、做到别人满意,自己也浑身不舒服,哪怕是透支了健康和生命。


人生短短几十年,你生如夏花,灿烂绽放,你像短游人间的小天使,纵情体验喜怒哀乐随后就放下一切回归天国,相信你的旅途快乐,人生圆满。记忆中你永远是一朵夏花,你在谢幕的一天又加深了北大的烙印。有一种人,你一辈子不联系她,也知道彼此心里都有对方,也知道她的状态还是那样,在忙。放你去忙吧,只是不再有交集,不过不影响心里的那个位置永远都有你。


老谢,我心爱的伙伴,安息,走好!




公共卫生事业

在谢铮老师的心里份量无比重

“见到工作就像猫见了鱼,一下子扑上去”

家人劝她注意病情,暂搁工作时

她总是央求说

“再给我5分钟”

这,也是她和父亲说的最后一句话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惋惜英才的逝去

痛心芳华生命的离别

缅怀记忆她的美好

致敬她的奉献如饴

为最钟爱的事业奉献一切

于她,也许是一种无憾


愿全球公共卫生事业

如谢铮老师的努力方向日趋完善

保护生命的健康与美好

愿一路走好


人 物 卡 片



谢铮于1978年10月18日出生于安徽马鞍山,现为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副教授、副系主任。谢铮是北京大学社会学系1997级本科班学生,本科毕业后在社会学系继续硕博连读,至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
谢铮于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在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卫生政策与管理学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出站后留校任教,2017年6月晋升为副教授,同年开始担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全球卫生学系副系主任,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借调至世界卫生组织,担任老龄健康司技术官员。2020年6月因病逝世。


谢铮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全球卫生青年专家。她投身于中国全球卫生学科建设,多次奔赴马拉维、科摩罗等条件艰苦的非洲国家现场,为建立北京大学首个公共卫生海外教学科研基地立下汗马功劳。


她致力于中国全球卫生治理和中国全球卫生外交事业,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技术顾问,连续多次参加世界卫生大会和执委会,作为国内唯一专家全程参与世界卫生组织与非国家行为者交往框架的磋商工作,并作为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代表参加世界卫生改革工作组工作,是国内全球卫生治理领域不可多得的青年才俊。


相关链接


北大公共卫生学院战“疫”纪事


北京大学发布抗击新冠疫情资料汇编(阿拉伯文版)


全球疫情严峻,身在海外的北大学子如何应对?


国家疫情治理中的北大往事


今天,终于可以拥抱你!




来源:北京大学医学部、社会学系,中国妇女报

编辑:王钰琳

排版:文婧

责编:以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