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中国作家公开课》 | 石一枫论中国世情小说的传统与意义

2021年6月4日下午,“中国作家公开课”迎来了鲁迅文学奖得主石一枫题为“中国的世情小说”的演讲。黄悦教授主持本讲课程,校内本科生、研究生全程参与课程并进行了现场交流,石一枫作品的阿拉伯语译者、埃及青年翻译家米拉·艾哈迈德以视频形式参与了课堂交流。

黄悦教授首先介绍了作家石一枫的创作概况和作品特点,身为七零后作家,石一枫已经创作出《红旗下的果儿》《世间已无陈金芳》等一系列富有特色的作品,他以当代青年的视角书写北京生活,被誉为京味文学的当代传人,更用一个个小人物的命运折射出烟火人间的温情与残酷,表达出对人类命运的普遍关怀和同情。

石一枫认为中国叙事文学向来与世俗生活密不可分,以《红楼梦》《金瓶梅》为代表的古代世情小说展现了特定历史时期不同阶级人民的日常生活百态。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红楼梦》也是一部清中叶时期中国人的世俗生活史。晚清小说中具有艺术代表性的《海上花列传》,以当时中国的一个特殊行业作为切入点,描述了清末上海十里洋场中真实的世俗生活,呈现了鲜活的、耐人寻味的社会缩影。

 “文变染乎世情”,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小说也经历了从古典小说到新文学的发展变化。在五四时期的启蒙思想影响下,古典小说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社会的需求,小说由此成为了启蒙的主要媒介。上世纪三四十年代逐渐出现了一批成熟的作家,如鲁迅、老舍、张爱玲等人,都是扎根本土文学传统,广泛学习吸收世界文学营养后打磨出了具有明显的个人风格与思想深度的作品,比如京味儿代表作家老舍就受狄更斯等英国文学家的影响,在不同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中形成了更内蕴的“京味”。

石一枫指出,当代小说承载着人们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持续探索与思考,而世情小说对当今社会的意义不只是记录过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环境,更多的是将小说中的“小”变“大”,关注社会问题乃至人类命运,努力从混杂的时代中寻找生命的意义,这是新文学的伟大传统,也是世情小说的内核。

阿拉伯语译者

米拉·艾哈迈德谈石一枫作品阅读和翻译感受


互动环节,《世间已无陈金芳》阿拉伯语译者米拉·艾哈迈德通过视频分享了阅读和翻译的感受。她谈到,石一枫的作品关注中国社会的变迁以及小人物的命运,重视小说的故事性和艺术性,具有独特的思想魅力,并表示她会一直关注和阅读石一枫的作品。

面对亲切幽默的青年作家,同学们纷纷就自己关心的问题展开提问。赵靖怡问到千禧年间的“世情”与大学生活,陈科宇关心后现代的众声喧哗中,如何能形成对社会问题的共识,母华敏提到作家性别视角与写作风格的关系,杨婉君就作家创作契机和动机展开提问,石一枫用自己的人生经历、创作与思考一一予以回应。

作家深入浅出的讲解,带领同学们加深了对中国的世情小说的认识,其风趣幽默、通透坦率的演讲风格获得了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

往期回顾:
徐福伟谈好小说的标准:既有意思又有意义
《中国作家公开课》 | 宁肯谈《天·藏》:西藏地理特征与小说叙事结构
《中国作家公开课》 | 徐则臣:好的作品,经得起翻译
《中国作家公开课》 | 李玲谈写作、阅读与生命:在文学中与人生相遇
《中国作家公开课》 | 胡学文谈乡土创作:找到独有的文学“识别码”
《中国作家公开课》| 汪惠仁谈中国古典散文的精神与趣味
《中国作家公开课》 | 中外非虚构作家云端对话:真实是故事的力量所在
“中国作家公开课”首期成功开讲
新课推荐 | 北京语言大学线下公选课《中国作家公开课》开课啦!
北京语言大学与天津出版传媒集团签署合作协议

来源 |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

文字 | 杨婉君 张潇尹摄影 | 万国松编辑 | 张潇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