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少年科普读本《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正式出版发行,以人物故事串联,众多细节首次披露

2018-04-23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日本APA酒店在客房免费赠阅英日文对照书籍,公然否定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存在、两青年身着仿制侵华日军军装在南京紫金山抗战遗址前拍照合影……这些不尊重历史的行为都警示人们,有关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科普教育刻不容缓。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日前,由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资深研究人员刘燕军共同编著的青少年科普读本《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一书,由江西高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书约15万字,分“保卫南京篇”、“黑色南京篇”、“南京英雄篇”、“正义审判篇”、“世界记忆篇”五个章节,用31篇人物故事串联而成。两位专家在著书过程中,查阅大量档案资料和当年媒体报道,不少细节内容为首次披露。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张建军亲自为本书写了序言。


先来看看这本书长啥样


《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封面及目录

馆长亲自为本书写序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连红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资深研究人员刘燕军,给广大读者提供了这本介绍南京大屠杀史实的通俗读本。连红兄嘱我作序,我担任馆长时间不长,对于这段历史也是个学习者,故不胜惶恐。之所以没有推辞,主要是因为我对史学专家能主动做历史普及工作的高度认同。


       历史研究的成果给谁看?历史研究的著述给谁读?2015年底,我到纪念馆工作后,有一些朋友建议要加大历史普及的力度,我也深感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大众化的迫切需要,多次在各种场合加以倡导,并将其作为纪念馆工作未来的方向之一。围绕“让公众了解历史”,近两年纪念馆做了一些探索,譬如我们编辑了《紫金草》读本,出版了《南京不会忘记》丛书,制作了《烙印1937》声音绘本等。我们的目的就是把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史实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进行讲述,使得历史事实成为国民记忆,并转化为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公众对普及性历史读物有着很大的需求,这一点从书店里历史类图书销售排行榜就可以看出来。普及性历史读物由谁来写呢?我个人提倡史学家亲为。史学界很注重专业的论文和著述,这是自然。但是,久而久之,多多少少也出现了史学研究的“象牙塔”现象,圈子里人写,圈子里人看,圈子里人评。许多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在发表后束之高阁,读者寥寥。所以,史学家在学术研究的同时,将研究成果“再翻译”,使之成为公众易于接受的产品,善莫大焉。


       普及性历史读本是否成功,关键看是“凭虚”还是“唯实”。随着网络渗透进每个人的生活,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大众可以更加便捷地获取知识。但是,我们也看到,一些“戏说”乃至编造的所谓“通俗历史”充斥网络,口口误传;一些原本清晰的历史,包括南京大屠杀的相关史实,也被某些“戏说”模糊和混淆。一些日本右翼分子为了混淆视听,从史料中寻章摘句,甚至篡改史料,妄称南京大屠杀“虚构”。这些披着研究外衣的所谓“成果”,也误导了一些不知就里的读者。尊重历史,据实而言;融会贯通、通俗表达,才是普及读物应有的呈现方式。


       连红、燕军两位学者的这本书就是“唯实”的、易读的作品,值得称道。我期待更多像他们这样的学者,能够为社会更多地提供这类好作品。


                                                                                                              张建军


本书出版背后的故事


       “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杀档案》正式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记忆名录》,从而成为人类共同记忆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人民共同反思的重要遗产。但是国家公祭等主要活动集中在江苏,我们认为,应该写一本面向青少年的科普读本,普及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南师大教授张连红透露,早在2016年10月,江西高校出版社主动联系他,希望用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真实地将有温度的南京大屠杀历史再现给读者,让青少年能从一个个真实的普通人的故事中感悟到南京大屠杀这段残酷历史,从而成为情感记忆中的一部分。


       就这样,张连红找到纪念馆资深研究人员刘燕军,从读本的结构到写作方法到选题,逐一进行斟酌。而在此之前,南京市已经在中小学生中推广《国家公祭读本》,面向社会公众也出版了《南京大屠杀史》读本,在学术界,更有《南京大屠杀全史》。在这些著作的编著过程中,张连红教授均有参与。此次针对全国的中小学生,编著一本南京大屠杀史简明读本,两位学者考虑,“以时间为经,以专题为纬,以历史事件为脉络,以人物故事为主线,用通俗易懂地语言,较为全面地介绍南京大屠杀的惨痛历史、战后对战犯的正义审判和南京大屠杀档案成为世界记忆遗产的过程。”


用真实历史故事串联 直抵内心  


       张连红和刘燕军两位学者均从事了30多年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丰硕。而此次出版的《黑色记忆:南京大屠杀》在写作上,完全颠覆了学术著作注重宏观的风格,写作文风较为活泼。


       文中大量选取普通人物的真实故事,例如从当年南京首都电厂厂长兼总工程师陆法曾入笔,写他怎么调查、寻找到电厂45名殉难工友名单的《45位殉难工友的名单》、写一位以杀猪卖肉为生的普通人王恒山在危难时分,勇敢站出来救助同胞故事的《王恒山仗义救同胞》、从当年军旅作家徐志耕调查走访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心中的痛,从而反映南京《城市之痛》……一个个故事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和可探究性,细微情感直抵人心。

书中关于首都电厂45名死难工人的名单及图片资料

仗义救同胞的王恒山

军旅作家徐志耕

       张连红教授坦言,史学大众化读本的写作和普通的文学创作不同,其中细节不可虚构。“比如要描写某一天的天气,绝不是想象的,刘燕军老师为此查找了南京市档案馆的相关档案资料,所以文中每一个细节都是真实的。”


       在查找档案的过程中,刘燕军老师发现了王恒山的故事,“我们在档案中查阅到他的故事,这在过去是鲜为人知的。为了得到确凿依据,我们又查询了当年《中央日报》的报道文章,这样就把这个故事增添进去,分享给青少年读者。”

《中央日报》有关王恒山的报道

       此外,为了让青少年读者从心里接受这段历史,而不至于受到比较大的冲击力,文章在语言表达方面尽可能避免使用残暴血腥的字眼。在本书后期编辑时,还增加了漫画插页,为的是让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放松下来,转移注意力,从心理平衡的角度,减少对内心的冲击。 

书中插画

       张连红教授和刘燕军老师说,希望读者通过本书,产生的不是报复和仇恨的情绪,而更多的从和平学的角度引发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考:“一直以来,中国中小学历史教育沿用的是通史教学、课堂教学方式,不利于青少年对民族特有的历史记忆进行深入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是中华民族遭受日本侵略最惨重的民族记忆之一,也是日本右翼长期以来一直试图抹杀的历史,强化这段历史教育,应成为中国青少年历史观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

本公号将在线连载书中故事


       为了便于读者阅读,纪念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将在线连载书中故事,敬请关注。

以下途径可以购买到本书


       如果你想购买本书,可以通过以下途径:       1、在纪念馆史料陈列厅尾厅的文创产品区,现场购买;       2、扫描下方二维码,在线购买。



本期编辑:俞月花

       

铭记历史 珍爱和平




点击标题,查阅往期文章

旅日华侨林伯耀获颁“2017感动中国·江苏年度人物”

清华大学教授刘江永做客紫金草和平讲堂,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的现实意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