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南京大屠杀“万人坑”发掘记

这里

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遗骨陈列室

这里可能是全南京最让人心情沉重的地方之一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共经历了1984至1985年、1998至1999年和2006年3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从原先的40平方米扩大到170平方米,且连成一片。从遗址剖面上看,至少可以看清7层遗骨。 


时间倒退到36年前的1982年

1982年2月8日,国务院公布了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24个城市为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古都南京便位列其中。 

南京市政府召开了会议,决定开展全市文物普查。

最初普查的重点,还是以历朝历代遗留下来的文物古迹为主。此时传来消息,日本文部省在审定中小学教科书时,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中国篡改为“进入”,这一倒行逆施激起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市民的强烈愤慨。

 南京市迅速成立了南京大屠杀调查组,小组成员前往南京各区,调查南京大屠杀的遗址。

“非常快,下关、秦淮区都有发现南京大屠杀遗址的消息。”曾参与江东门“万人坑”发掘工作的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陈平,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记忆犹新:“我们还找到了一位当年参与遇难同胞遗体掩埋的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陈平回忆当年发掘工作


一场雨冲出的真相

寻找“万人坑”的进展,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

虽然南京市文管会迅速抽调了骨干力量,并联合公安、规划、地方志等部门的工作人员,一起寻找,但时过境迁,江东门一代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变化。

“那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说尸体数不胜数,现在地形变化了,但应该是江东门这一片。那边有一棵树,他比较有印象。”陈平回忆道。

挖掘了十多天,工作队一直都没有找到遗骸,偏偏这时天又下起了雨,大家士气都有些低落.......

有人提议,这么大雨,先停工吧。

陈平抓起电话准备上报,但心中很矛盾。

这时有人说:“下雨天泥土变得疏松,干脆,大家冒雨继续挖一下?” 

有时候打消畏难情绪就是一句话的事。

工作队又冒雨干了起来。

当天中午,陈平的电话突然急促地响起来:

“发掘现场挖到了很多白骨,已经捡了一些放在边上了”。 

工作人员在江东门发掘现场


她瘫坐在地,嚎啕大哭

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老天的一场雨帮了大忙!

陈平立即联系专家一起去现场!

然而到达现场后,陈平完全被眼前的情形震懵了: 

“纵面下去应该是5层尸骨,但由于参与发掘的人员保护意识不强,最上面的一层被捡拾到了一旁。尸骸排列得非常整齐,看了一下就发现骷髅上有弹洞。同时,在坑里,我们还发现了日本人的皮靴靴底、啤酒瓶和皮带扣。”


发掘的时候,很多老百姓都围了过来。

有一个老大娘,一下瘫坐在坑旁边,嚎啕大哭,她对着发掘出来的尸骸,一边不停地磕头,一边悲伤地哭泣。

原来,1937年,日本人进城的时候,她才19岁,住在江东门一带。

家里人在家附近挖了一个坑,让她躲在里面,叮嘱她,没有家人的呼喊千万不要出来。

当天,她听见外面有枪声,吓得不敢出去。一直到傍晚,外面没有了动静,才爬出坑洞。

然而她见到的,却是全家人的尸体…… 


后来

后来,万人坑遗址又经历了多次发掘。

考古人员发现,部分遗骨有明显创伤,这些都是非正常死亡的明显特征:

有的遗骨有明显的枪刺刺伤痕迹; 

有的遗骨还残留着钉入人体的铁钉;

部分遗骨严重扭曲变形,头颈分离移位。 

此外,这些遗骨呈阶梯状交错重叠掩埋,分布密集,相距长短不一,性别杂乱,年龄跨度较大,绝大部分遗骨无棺具、所有遗骨无墓穴等情况,体现出战争状态下仓促掩埋和大批尸体处理的特点。


1999年发掘现场

1998年,南京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专家,运用法医学的原理和技术作了科学严密的考证,对现场每一具遗骨作勘察鉴定,留下了一套科学可信的法医“物证检验意见书”,并按照科学方式,推断出该处遗骨的埋葬时间距检验时间为60年左右。 

据史料记载和幸存者回忆,慈善机构曾于1938年初在此掩埋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遗骨,到1998至1999年,其间正好是60年左右。 




1985年8月15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正式建成并对外开放。 

“万人坑”遗骨成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重要证据。 

1985年,纪念馆揭幕仪式




作者:凤凰江苏 施金挺(有删改)

本期编辑: 赵伊汉

来源:《紫金草》丛书第二期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