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粮食贸易100年:过去、现在和未来 (上)

买油卖油看油讯 oilcn油讯 2021-10-19


来源:《世界粮食》  编译:oilcn油讯


大豆进口1亿吨、玉米进口或突破2000万吨......中国已成为全球粮食市场的重要参与者。你知道吗?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粮食贸易体系形成、发展于近100年间,美国、巴西、俄罗斯、中国、日本、印度......你方唱罢我登场;未来全球粮食市场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当下国际风云变幻,全球粮食市场面临持续动荡,粮油人需要对其来龙去脉有更清晰的了解......本文因内容较长,分为上篇(历史)、下篇(现在和未来)推送。

                        

                                                                  

自从人类开始生产粮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贸易行为:与邻居、邻村或附近地区进行交易。随着技术进步、交通及通信设施的发展,以及激增的农作物产量超出需求,各国开始向境外寻找贸易伙伴。


虽然一个世纪前国际粮食贸易时有发生,但大量的粮食贸易始于20世纪60年代,随后规模不断攀升;时至今日,以百万吨级及百亿美元计量的粮食贸易量在全球间流动。



ADM全球贸易集团总裁加里·麦奎根表示:“100年间,受到技术和运输的促进,粮食贸易已经从一种区域关系转变为一种更为全球性的洲际关系;国与国之间的关税互免协定在增加,但我们也看到各国政府参与其中,要么限制出口,要么将进口纳入政府储备。”


根据美国外贸农业处(FATUS)的数据,世界粮食贸易量从1921年开始呈指数级增长,到2021年估计达到5.76亿吨。


“贸易持续强劲增长,特别是在过去20年里。”荷兰合作银行英国分行商品部主管斯特凡·沃格尔说,"这一趋势将继续下去,因为在拥有耕地但人口不多的地区,农作物的产量都在增加;而世界上其他人口不断增长的地区,耕地和水资源却是匮乏的。”


随着全球贸易额的增加,粮食商品的进口国和出口国也不断发生变化。技术进步,加上始于二次世界大战前的保护主义和国内补贴政策,以及1970年代初粮价飙升,加速改变了粮食贸易流的地理分布。联合国粮农组织一份关于全球趋势和挑战的报告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和低价食品需求促进了对进口的依赖。



巴西在1970年代成为主要粮食出口国,并继续在当今乃至未来几十年的全球市场中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仍然是一个重要粮食出口国;但在小麦出口方面,它的头号地位已被俄罗斯取代;而在大豆出口方面,它的头号地位已被巴西取代,巴西大豆大部分销往中国。


中国用占世界7%左右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同时也成为一个主要的粮食进口国。中国在1970年代末期开始实施经济改革,粮食进口量也随之激增;并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随着对外开放而持续增长;在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第一个十年里,中国的进口主要是大豆和高粱。


现在,在非洲猪瘟疫情爆发后,中国希望重建养猪业,补充国内的玉米供应;预计2020-21年,中国将进口2400万吨玉米、1000万吨小麦和1亿吨大豆。


展望未来,尽管过去100年来影响全球贸易格局变化的一些因素仍将存在,如贸易政策和人口增长,但新的变革因素正在出现,并可能永久性地改变农产品的流动。


这些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对可持续生产的日益重视、植物性蛋白质的日益流行以及车辆使用电力而非化石燃料的趋势。




过去:粮食贸易的全球化



蒸汽机和电报的出现,引领了第一波全球化浪潮,世界粮食市场价格在1920年代开始下跌,当时世界小麦交易量的近90%产生于美国、加拿大、阿根廷和澳大利亚四个国家。


但用于国际贸易的小麦只占全球小麦产量的18%,各国开始推动加强关税保护,世界粮食贸易量大幅下滑。


在美国,农产品出口比前十年下降了20%以上。1960年代之前,美国农产品出口一直保持平稳;而从1970年代开始,在汇率调整和苏联对进口谷物和油籽的需求推动下,农产品出口开始急剧上升。


从二战后直到1990年代,美国是世界上的粮食超级大国,玉米和小麦产量以及出口量均居世界首位。在21世纪初之前,美国每年出口全球小麦贸易量的三分之一和全球玉米贸易量的70%。


AgResource公司总裁丹·巴斯认为:“20世纪70年代的两大历史事件导致了全球粮食贸易格局的持久变化:苏联粮食大劫案和美国对大豆的禁运。”


他表示:“如今全球化的农产品市场始于俄罗斯(前苏联),因为农业集体化的失败,他们成为了农产品大买家,在1970年代真正改变了世界粮食格局,直到到柏林墙倒塌(1989年)。”


1963年苏联开始从美国购进小麦,并在1970年代实施每年进口粮食的政策,以养活日益增长的牲畜群。


1971年苏联购买了一些饲料谷物,第二年由于面临粮食短缺,它悄悄地购进了美国小麦,数量高达美国小麦总产量的四分之一,史称“粮食大劫案”。


美国政府以为苏联的目标是购买饲料谷物,对苏联的采购进行了补贴,不但损失了收入,花费了财政资金,还导致国内粮价上涨。


苏联的粮食短缺是全球粮食生产出现短缺的体现。结果,小麦价格飞涨,库存大量减少;1973年,全球食品价格上涨了30%;同时形成了新的贸易流:苏联成为主要的粮食进口国。


在接下来的20年里,苏联继续大量进口粮食,从1975年的2700万吨增长到1985年的4700万吨,创下历史纪录。


随着美国食品价格持续上涨,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在1973年6月宣布对包括大豆在内的谷物实行出口禁运。这导致美国谷物出现巨量的过剩,大豆价格下跌近一半。农民们怨声载道,到了10月份,禁运就取消了,但市场已经做出了反应。


日本严重依赖美国的大豆作为饲料和制作豆腐,对禁运之举感到震惊,并意识到它需要多元化的供应,以抵御未来可能的风险,它转向了当时规模较小的巴西大豆产业。


大豆于1882年传入巴西,主要用来喂猪;到20世纪40年代末,大豆开始被用作饲料原料和榨取食用油。1960年代,大豆在巴西两个州种植,收获面积为30万公顷。


随着买家纷至沓来,巴西大豆产量不断扩大,1970年代末收获面积已达850万公顷。


1980年,日本和巴西启动了开发塞拉多的日巴合作计划。在这个为期21年的计划中,日本出资对热带稀树草原塞拉多进行农业扩张,而巴西则承担改善基础设施的费用。日本还为大豆品种开发和病虫害防治提供了资金。


巴西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出口国,预计2020-21年将收获3860万公顷的大豆。


进入1990年代,第二次全球化浪潮如火如荼展开,农产品进出口量大幅增长。


随着各国采取改革政策、采用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产量的新技术,新的竞争对手不断涌现。国际社会的注意力转向中国对农产品进口的需求,因为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允许市场力量配置资源。


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根据比较优势原则,市场预期中国将进口更多的土地密集型农作物及对外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对食品安全的关注,都推动了中国的进口。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一直是世界大豆需求增长的主要来源。


总体而言,1995年到2014年,全球农产品贸易额增长了三倍,去除通货膨胀因素后的贸易额大约翻了一倍;这样的贸易增长适应了全球人口增长超过25%和实际生产总值增长75%的情况。


在这20年的时间里,发展中国家开始更多地参与全球农业贸易,特别是进口。


发展中国家的进口额占比从1995-99年的28%上升到2010-14年的42%。在此期间,越南、印度、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特阿拉伯、伊朗成为重要的进口国。


在这20年里,农产品贸易的来源地和目的地也变得更加多样化。1995年前五大进口地占进口总额的63%,但2012-2014年仅占48%。


出口前五为:欧盟、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20年间五者排序有所变化,但都保持在前列。前五地出口份额从1995年的85%下降到2012-14年的75%。


随着新的低成本生产国和出口国的出现,全球粮食贸易再次迎来转型。传统的进口国现在有富余的产品需要出口,各国开始寻找新的贸易伙伴,于是形成了今天的全球粮食贸易流。


未完待续......下篇:全球粮食贸易的现在和未来





精彩推荐



巴西大豆的历史与现在国际粮商的新江湖大豆:从第一大生产国到第一大进口国



导油图微信小程序

已汇聚国内数千家源头油厂

找货源 找代工 找代理

点击进入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