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积极履职尽责,山大代表委员提出这些提案建议!

山大融媒 山东大学 2024-04-15



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山东大学代表委员以饱满的政治热情履职尽责建真言、献良策发出山大声音快和姗姗一起了解情系人民的山大代表委员都有哪些提案建议吧!

赵国群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加强全国重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逐步布局特色领域实验室”的提案


全国重点实验室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科技、教育、人才一体化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在重点领域进行了实验室重组和共建,这对于集中对应领域全国优势资源,发挥产学研融合作用,推动共建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将发挥及其重要的作用。


对于共建实验室,如何有效协调管理共建实验室,充分发挥共建单位优势,形成有机合力,围绕实验室重点研究方向和目标任务,形成一体化优势,协同有效和高质量地建设实验室,成为一项亟待重视的工作。


在相关国家泛政治化、泛安全化操弄下,如何有效加强数字经济安全、中华文明探源等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工作,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弘扬历史文化传承,也是一项亟待重视的工作。


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共建实验室管理制度、运行机制要求,出台更加针对性的管理规定,指导共建单位运行和建设实验室。


二、考虑布局建设密码与数字经济安全、科技考古等特色领域的全国重点实验室。


杨其峰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深化医疗社会化服务推动医养结合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规模大、速度快、程度深。党的二十大报告再次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养老机构建设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但是城乡养老机构缺乏合理规划,相应医疗资源的配置也不合理。建议国家对城乡养老机构的建设进行规划布局、政策引导、质量监控。政府引导公立医院建设养老机构加入公立医院考核,推进医养结合的高水平发展。鼓励公立医院开展城市巡回看护服务,通过城市巡回看护车送医上门服务,解决患者术后康复换药、居家养老等的医疗难题,推动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打通院际壁垒推动整体医疗水平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公立医院无序扩张造成城市医院发展不平衡,建议国家根据城市规模和人口居住分布情况规划城市医疗的均衡发展,管控无序扩张、鼓励融合发展。建议政府引导建立城市智慧医联体,同一座城市的智慧医联体医院科室之间互通有无,同质化发展,实现城市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建议区域医疗的发展要打通院际壁垒,鼓励高水平医院的中青年骨干到基层医院挂职服务。围绕“健康中国2030”发展战略,通过一系列举措推动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高质量发展。
关于“推动健康体检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提案
随着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管理意识不断增强,对健康体检及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和质量要求不断提升。根据调研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发现,当前部分医疗机构健康体检业务高度商品化,质量水平参差不齐,体检结果有的存在严重误差,跨医疗机构的个人健康档案尚不完善等问题,具体为:体检项目缺乏个性化、科学性,营销商品化明显。体检质量水平参差不齐,漏检现象严重。健康体检后,专业化分析等后续服务不到位。医疗机构间数据尚未互联,个人健康档案有待完善。建议提高专业化水平、智能化诊断水平。提高信息化水平,建立完善的个人健康档案。真正实现健康体检向健康管理的提升。


王学典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以中医馆为载体  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新局面”的提案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我们认为以中医馆为载体,对外传播中医药文化,进而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是一个可行的选择。

医学是文明传播中最有效的媒介,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已取得巨大成就,她的国际认可度和影响力有着巨大的民众基础。
中医药文化对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着独特优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首先,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杰出代表,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世界观、价值观、生命观、健康观和方法论,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其次,中医药源于丰富的临床和生活实践,通过临床疗效体验和感受中医药文化,具有立竿见影的传播效果。再次,中医药文化实用价值高,更容易提升海外民众对包括中医药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接受和认同。
当前,中医药已传播至196个国家和地区,在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建设了30个中医药海外中心;中医药内容已纳入16个自由贸易协定,建设了31个国家中医药服务出口基地。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通过了《国际疾病分类第十一次修订本(ICD-11)》,首次纳入以中医药为主体的传统医学章节,中医药历史性地进入世界主流医学体系,在国际传统医学领域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显著提升。
因此,借助中医药传播的上升势头,大规模、系统性支持和推广海外中医馆建设,对于提升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力,增强中华文明的影响力、亲和力,进而开拓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新局面,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和重大的时代意义。


陈增敬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科技赋能养老、数据驱动银发经济发展”的提案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养老服务业的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推动养老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不仅能够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还能激发银发经济的巨大潜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我国在科技赋能养老方面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明确科技赋能养老的战略方向。政府应将科技养老作为国家战略,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明确发展目标、重点领域和支持方向。同时,应建立跨部门协调机制,形成政策合力,确保科技养老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推动技术创新,提升养老服务水平。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高校和企业加大在智能养老设备、远程医疗服务、智慧养老平台等方面的研发投入,推动关键技术突破。通过技术创新,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养老服务,满足老年人的不同需求。
三、构建数据驱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老年人信息数据库,收集和分析老年人的健康数据、生活习惯等信息,为老年人提供精准化、智能化的服务。同时,利用大数据分析,预测养老服务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
四、培育养老服务新业态。鼓励发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智能养老服务模式,如智慧养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支持开发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和服务,如智能穿戴设备、健康管理APP等,促进银发经济的发展。在金融领域积极开发银发人群消费场景,例如新型养老保险、存款与旅居养老结合等。
五、加强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加大对养老服务人才的培养力度,特别是在信息技术、健康管理等领域的专业人才。同时,提高养老服务人员的待遇和社会地位,吸引更多优秀人才投身养老服务业。
六、完善养老专项资金管理政策,保障老年人权益。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老年人在使用科技产品和服务过程中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科技养老服务市场的监管,养老专项资金的使用透明,精准帮扶有需要的老年人群体。
七、加大财政支持和政策激励。政府应加大对科技养老项目的财政支持力度,提供税收优惠、资金补贴等政策激励,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入养老服务业。同时,鼓励金融机构为科技养老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商业保险对老年人权益的保护。
八、推广科技养老示范区建设。在全国范围内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设科技养老示范区,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科技养老模式。通过示范区的建设,积累经验,形成标准,逐步推广到全国范围。
综上所述,科技赋能养老,数据驱动银发经济,是应对老龄化挑战、实现养老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希望相关部门能够采纳上述建议,推动我国养老服务业的创新发展,为老年人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彭军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提高罕见病医疗服务能力”的提案


罕见病诊断难、治疗难、研究难,是世界性医学难题。目前,我国大部分罕见病患者需要到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医院才能确诊。同时,由于价格昂贵等原因,罕见病药品存在“入院难”现象。
建议将罕见病诊治能力建设纳入医院高质量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督促医院重视罕见病学科专业发展,建立并推广罕见病多学科会诊协作模式。
为减少异地就医,相关部门应尽快推动罕见病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目前,前4批76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已经启动建设,有效降低了外转就医比例。在罕见病领域开展医学中心建设,不仅能提高罕见病患者诊疗服务的可及性,而且可以加强相关领域的人才培养,提升各级医疗机构罕见病诊疗能力。
针对罕见病治疗用药的特点,可以建立罕见病药品进院“绿色通道”,简化进院流程。通过单独管理、优先挂网等方式,在确保安全合理用药的基础上,对医保目录内罕见病药品实施“双通道”管理。


孙蓉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关于“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的提案


1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的时代,中医药的科技创新自然成为我们国际战略博弈的主战场;中医药的核心和战略性技术构建,就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着力点;更是我们全体中医药人的共识和自觉以及奋斗主旋律。
目前中医药独具特色的、以创新为特点,以质优为关键的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的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以及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主题的中医药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尚有一些差距。为此,必须有效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引领作用,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提出如下建议:
一、进一步坚持四个面向,聚焦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常见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
中医药几千年临床实践,形成了以理法方药一致性为特征的系统性、宏观性和以人为本;科技委可牵头制订“中医药科技创新”宏观政策,国家中医局可组织有关部门把二十多年中医药现代化成果分析挖掘,对肿瘤、心脑血管、代谢性疾病等领域,用数据把“中医药优势病种”梳理清楚。
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多学科交叉融合,用现代生命科学语言,去描述朴素的功效,实现与现代诊疗标准和市场的和谐对接;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定位,确保未来市场有需求,确保第一棒“创新”跑到了,下一棒“转化”有人接,还要有明确的跑道,一干到底,真正让中医药成为中国的“芯片”。
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在科研源头就紧密实施产学研深度融合,如针对符合中医药理论,临床疗效确切,市场应用广泛的中药大品种,进一步加强有组织、高水平、应用牵引的基础研究,解决科技成果“评什么、谁来评、怎么评、怎么用”问题,加快技术成果的转移转化和产业化进程,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只有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中医药才“能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形成。
二、加强国家各部门政策、科技政策的科学统筹,让产品价格“有优势”,企业“有利润”,中医药才“愿创新”。
众所周知,目前科技创新尤其是原创性、颠覆性的科技创新,是加快实现中医药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的源头;也是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新动能。
在科技创新领域里企业占有不容质疑的主体作用。在主体作用发挥过程中,宏观政策体系若统筹设计不够,不成体系的话,就不能形成政策合力;如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科技金融、科创板、创新产品应用等这些政策的统筹不够,就会阻遏中医药创新业态形成,让企业最终失去创新的能动性。
建议从国家层面建立工作机制,统筹推动各部门各行业各领域科技政策制定实施,加强各类政策间内容协同、功能互补、形成政策合力;加强统筹让企业优质拳头产品价格“有优势”,企业“有利润”,中医药企业“愿创新”。
三、加强中医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医药才“可创新”。
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创新平台是国家科技战略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中坚力量,更是“国之利器”。
建议国家科技部、发改委、教育部、中医药局等部门统筹考虑中医药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布局,一是与国家中医药高水平重点学科、重点研究室、还有以前的三级实验室的学科方向、主要技术领域之间通盘考虑与技术迭代升级;二是与国家中医药领军人才培训项目,联动多模式培养,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的人才评价体系,持续释放人才创新发展活力;对确有真才实学的中医药人才,适度放开年龄等限制,既要鼓励年轻人才在基础研究中挑大梁,又要持续支持长期深耕中医药领域埋头苦干的本土人才;鼓励多学科、尤其是中西医协同研究,交叉融合。


素材来源 | 融媒体中心文 | 宣文编辑 | 葛晨 刘奕萱责任编辑 | 苗立群 车慧卿 姜迪审核 | 林竹 冯刚 蒲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