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渝悦·医检互认”带来哪些便利?“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怎么建?

重庆发布 2024-04-15


4月8日

重庆市政府新闻办举行

“这就是重庆”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第二场发布会

聚焦数字重庆建设一周年成果

就相关问题

回答了记者提问


数字重庆建设一周年十大重大标志性成果

可戳链接查看

重大标志性成果,发布!



新闻发布会现场 邹乐 

发布人:


黄朝永 中共重庆市委副秘书长、市委改革办常务副主任、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代小红 重庆市政府副秘书长、市大数据发展局局长、数字重庆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

邓远峰 重庆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数字政务专题组副组长

李坚平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数字社会专题组副组长

吴  涛  重庆市经济信息委副主任、数字经济专题组副组长

主持人:


张 琼  重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政府新闻办主任



张琼主持发布会 邹乐 摄


人民日报记者:重庆提出以数字化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请问提出这一决策部署是基于什么考虑?推动这项工作有哪些具体举措?


黄朝永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黄朝永表示,以数字化引领撬动全面深化改革,里面有两个关键词,就是引领、撬动。


引领是在一个队伍里,走在前面,所以叫引领。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数字化变革,也就是全面深化改革;二是数字化变革在全面深化改革整体的体系里是要走在前面。数字化变革是全面深化改革,因为数字重庆的领导体制、推进机制里有六大系统,六大系统分别是数字党建、数字政务、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文化、数字法治,这和全面深化改革中的六个专题组范围是完全一样的,全面深化改革六个专题组就是党建统领、综合经济、民主法治、文化、社会民生和平安法治,是完全对应的。这说明数字重庆建设和全面深化改革是一体的。


怎么实现引领?改革开放40多年,改革推进一直是通过体制机制变化来实现的,这是传统手段,很有效、也很有用。但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会面临一些深层次问题,有些问题必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来解决,也就是通过智能化、信息化的手段来解决,这样一些新的理念、思路、方式、方法、手段、途径就全面深化改革了,就具有引领作用。


从撬动全面深化改革来讲,实际上数字化也是一种手段。数字重庆建设上线了很多重要应用,应用的谋划建设一定要编制三张清单,第一张叫重大需求清单,第二张叫多跨场景清单,第三张叫重大改革清单,体现了在策划应用时里面有改革,通过应用上线倒逼改革,通过应用上线驱动改革,对改革的效应就会放大。


新华网记者:能否介绍一下目前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的建设成效?


代小红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代小红表示,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是数字重庆“1361”当中的第一个“1”,这在全国是唯一的以省域一体建设、全市共同使用的超大城市治理的数字孪生底座,是数字重庆建设的重要基石。


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具体成效主要体现在8个“一”:


数字资源“一本账”。建成全国首个市域一体建设、两级管理、三级贯通的公共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有效减少了低水平建设和重复投入。


数据要素“一组库”。在去年6月我们争取了全国首批数据直达基层试点,完成公安、税务、海关等国家部委的数据下沉,平台归集数据现在已达到10万余类,目前数据共享需求的满足率达到90%。


算力存储“一朵云”。在全国创新提出行业领域全覆盖、异构云平台全纳管的动态调配机制,搭建西部算力调度平台,实现西部地区算力资源统一调度利用,全市智算算力规模处于西部领先水平。


通信传输“一张网”。全国首创采用国产自主可控通信协议视联网,具有安全性高、外部看不见、无延时、不卡顿等特征,构建起重庆全域安全可靠网络底座,支撑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三级指挥调度。


能力组件“一盘棋”。构建“政府+企业”的共建共享能力组件体系,组建全国首个大模型联盟,发布全国首个“城市运行治理大模型”,推动53项“AI+”算法组件编目上架。


感知态势“一张图”。构建国内首个“松耦合、分布式、多层级”感知系统,用有限的政府财力来推动全社会感知资源接入,分级分类调用政府、社会、企业各类感知设备,支撑实时感知城市运行态势。


政务办公“一条线”。全市所有公职人员,包括很多媒体朋友都在“渝快政”上,为企业服务、为老百姓服务,实现全市公职人员组织在线、人员在线、沟通在线。


政务服务“一次办”。上线中小学入学、公租房申请、企业开办等80个“一件事一次办”应用,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老百姓办事可以在网上直接提交资料,最多跑一次率95.6%、群众满意率99.98%,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重庆日报记者:重庆推动数字政务系统建设有一年的时间了,这给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了哪些改变?


邓远峰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邓远峰表示,一年来,数字政务系统全面落实数字重庆建设部署,认真把握数字重庆建设的思路、理念、方法和手段,按照数字重庆“1361”总体构架,聚焦服务、发展、治理“一件事”,深入推进政府治理流程优化、体系重构、履职能力提升,以数字化改革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突出普惠便捷,政务服务更有温度。聚焦企业和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的问题,持续深化“一网通办”改革,上线一件事一次办、民呼我为等5个典型应用,推动政务服务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向群众“要什么、送什么”转变,从网上可办向好办易办转变。树立高效办成一件事的理念,从企业和群众共性的高频政务服务事项出发,以企业和群众的第一个证、第一件事开始,逐步集成企业和各人全生命周期重要阶段90%以上的高频服务。


以新生儿出生为例,小孩子出生后办的第一个证是出生医学证明,从这个证开始,所有政府部门为他办理的证照全部归集,形成个人的全生命周期数字档案,今后再到政府部门办理事项时,不再需要拎着一大堆证照来回跑,直接通过数据共享,实现所有证照、材料免提交。在全生命周期服务的基础上,我们着力向个性、衍生服务拓展,“一件事”的总量由过去改革前的2件增加到现在80件,包括围绕优化提升营商环境有40件、服务“一老一小”有17件、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有3件。


一年来,政务服务“一网通办”率从56%提升到80%,标准化率从36.7%提升到100%;“一窗综办”改革实现减员增效,每年全市可节省财力支出8000万元以上。全面整合企业和群众线上反映问题的各种渠道,打造“民呼我为”应用,构建了民生诉求办理的新范式,形成与“一网通办”协同的办事、咨询、投诉监督全链条闭环服务体系。


突出科学精准,高质量发展能力持续提升。聚焦经济运行“态”和“势”分析,上线经济运行监测、国资智管、产业用地智治等5个典型应用,推动经济运行分析从经验判断型向数据分析型转变,从宏观向微观、定性向定量转变。“经济运行监测”应用动态归集监测了全市3000多个主要经济数据,形成“季分析”“月画像”实战能力。“国资智管”应用对国企改革任务进行了量化,形成实时掌握、汇总分析、交办督办工作闭环。“产业用地智治”应用聚焦产业用地绩效量化评估,实现每一块产业用地的投入、产出、税收、用工、能耗等各种经济数据的精准落图,为亩均效益评价、亩均论英雄提供了数字化支撑。


突出高效协同,政府治理能力显著增强。聚焦重大突发事件、安全生产、城市运行、生态环保等重大风险隐患防控最急需的领域,从九小场所安全管理、入河排污口监管、餐馆明厨亮灶等“小切口”入手,上线了安全生产智管、巴渝治水、餐饮安全在线、特种设备在线、高楼消防、危岩地灾风险管控等16个典型应用,推动各类风险隐患防控从不确定向确定转变,由过去的人力服务向现在的人机交互型转变。我们将多个关联的“一件事”向“一类事”综合集成,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应急响应、灾后恢复全周期应急管理,以河长责任落实推动长江治污、治渔、治航等多维度工作融合,健全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加快集成应急指挥智救、安全生产智管、生态环境治理、食品安全全链条监管、城市运行管理等5个综合场景,推动各类体征指标“一屏统揽”、各类问题预警“一网感知”、事故处置“一键交办”。


总体来看,一年来市级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整体智治、唯实争先”的现代政府治理体系正在加快构建。下一步,将继续落实好数字重庆建设的部署要求,不断提升数字化政府履职能力。


重庆电视台第一眼新闻记者:数字重庆建设中,数字社会系统一年来形成了哪些重点能力?为老百姓带来了那些惠民的真实体验?


李坚平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李坚平表示,一年来,数字社会系统紧扣在就业、教育、医疗、信用、社会救助、劳动权益保障等领域老百姓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我们着力提升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社会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丰富数字+生活服务,形成了四个方面的重点能力。


聚焦利民,不断完善住房、就业保障服务体系,形成宜居宜业重点能力。目前上线的有“渝悦·安居”和“渝悦·公积金”2个应用,建立商品房开发建设闭环监管等机制,实施住房公积金便利化改革,解决房屋延迟交付、线下办理住房公积金程序繁琐等问题。同时还上线了“渝悦·欠薪”和“渝悦·就业”2个应用,构建渝薪无忧链式服务机制、直达式就业政策落实机制,解决讨薪乏力和求职难、招工难等问题。“渝悦·根治欠薪”系统上线以来为2.6万劳动者追讨工资3亿元。


聚焦便民,推进医疗、教育资源公平化、普惠化,形成就医就学重点能力。上线“医检互认”“智慧医保”“疫智防控”等3个应用,健全三医协同便民服务体系,解决重复检验检查费用高、医保服务便利性不够、医疗急救事件响应慢等问题。上线“渝悦·惠学生”应用,系统重塑学生入学线上办理机制,解决学生入学报名“多头跑”等问题。


聚焦惠民,提高“一老一小一弱”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形成扶弱济困重点能力。上线“渝悦·养老”应用,打造“机构+社区+居家”三位一体融合式养老服务新模式,推动养老服务精准化供给。上线“渝悦·救助”和“精神卫生”2个应用,构建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制度体系、构建精神障碍患者智能风险预警体系,主动解决困难群众在社会救助中办事难、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服务粗放等问题。


聚焦为民,创新品质化、多样化智慧生活服务,初步形成为生活增色添彩重点能力。上线“渝悦·信用”应用,健全守信激励、失信惩戒机制,打造“信用重庆”升级版,构建更加诚信、高效、透明的社会环境。通过“渝悦·信用”我们实现了信用融资授信71亿元,作用也非常明显。上线“渝你同行”应用,建立一体化出行服务管理机制,解决群众联乘和跨区出行不畅等问题。


一年来主要关注的就是老百姓急难愁盼的重点事项,围绕解决痛点难点问题来做应用开发,目前形成了一些效果,特别是一些数据也可以看得出来,数字社会系统的作用得到初步显现。


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记者:“产业大脑+未来工厂”是数字经济系统的核心场景,请简要介绍一下产业大脑的建设思路?


吴涛回答记者提问 邹乐 摄


吴涛表示,抓工业经济,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产业大脑是总抓手。经过前期深入研究探索,现在产业大脑的建设路径越来越明晰。总体考虑,就是按照“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场景牵引”的原则,构建“1+1+N”产业大脑构架体系。


●第一个“1”就是1个产业大脑能力中心,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资源融合,集成知识、组件、模型、算法等要素,打造产业生成、产业生产、产业生态决策辅助智能体、服务综合集成智能体等,以交互式、生成式为路径,系统化、渐进式推进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形成产业大脑的核心能力。


●第二个“1”就是1个产业数据仓,通过线上“边缘计算”“隐私计算”技术支持,线下“数尚往来”“服务换数据”机制创新,贯通政府侧、产业侧、社会侧、企业侧“四侧”数据,筑牢产业大脑的数据底座。


●同时,还要建设“N”个细分行业产业大脑,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支持重点区县和“链主”企业牵头建设一批细分行业产业大脑。


总之,通过“1+1+N”构架体系,形成应用能力一脑汇集,“四侧”数据一脑贯通,“四链”资源一脑融合,综合场景一脑集成,“未来工厂”一脑赋能的产业大脑赋能体系,推动数字经济系统服务能力向主动化、精准化、定制化、系统化转变,最终为全市数字化产业体系构建形成重要支撑。


国际商报记者:刚才提到“一件事一次办”,请问数字政务推进这项改革工作初衷是什么?为企业、群众带来哪些好处和便利?对于优化全市营商环境,有什么意义?


邓远峰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一件事一次办”就是贯彻落实总书记指示要求,围绕群众和企业需求,通过政府部门的努力提供更优质服务,让企业群众办事更加便利、更有获得感。


“一件事”关注的是企业群众“身边事、难办事”。我们围绕企业和群众的需求,聚焦个人和经营主体全生命周期涉及面广、办理量大、办理频率高、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一件事一次办”,实现企业群众办事由“多地、多窗、多次”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由线下办理向网上办理、再到掌上办理转变。以“新生儿一件事”为例,以前新生儿出生以后,首先要办理出生医学证明,再到公安部门办理上户,还要到人社部门办理医保卡。现在通过“一件事一次办”,只需要在掌上就可以快速办理,不需要再线下跑多个部门。


目前,“一件事一次办”集成服务80项,集成了企业个人全生命周期286项高频服务。“一件事一次办”带来的是办事的便利,背后的工作则是千头万绪。一件事一次办要串联起多个部门、多个事项,而且可以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需要大量协调工作。我们和市级部门一道跨部门开展业务流程重构,推动部门之间的高效协同、整体联动、数据共享、线上线下联通。一年来,在大家的努力下,改革成效得到了企业群众的认同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


“一次办”解决了企业群众到政府部门办事“来回跑、办事繁”的问题。通过流程再造、部门协同、系统对接、数据共享等方式,我们把办事涉及的多个表单整合为1张表,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的材料一律取消,对共性材料一律共享复用,对电子证照材料一律通过一体化智能化公共数据平台共享,线上“一网通办”,线下“一窗通办”,最大程度“减环节、减时限、减材料、减跑动”,实现全市“一件事一次办”服务标准统一、服务体验一致、服务监管有序。相较改革前,平均减环节74.6%、减材料60.1%、减时间72.3%、减跑动91.5%。


“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优化提升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我们将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以数据流打通决策流、业务流、执行流,推进跨部门业务系统互联互通、数据有序开放共享,推动了流程优化和模式创新,形成上下一体、整体协同的工作格局,最大限度提高并联化服务效率和数字化审批效率。“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是在体制机制改革方面做“减法”、在服务和监管方面做“加法”、在激发市场活力方面做“乘法”,以数字化手段助力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政府履职更加协同高效,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在助力优化营商环境方面,针对企业生产需求,推出了40项集成服务,涵盖从企业开办到准营到注销,从员工招录、融资贷款到优惠政策兑现,以及商标注册、专利保护到企业上市等各个阶段多种服务场景,其目的就是统筹各个部门力量,以整体政府为经营主体提供全场景最便捷的服务,助力他们能够在重庆由小到大、发展壮大。


下一步,将继续以数字化变革推动政府履职能力提升,坚持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持续深化“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动事项范围进一步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办事体验不断优化,让企业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质效更高。


科技日报记者:开发建设“渝悦·医检互认”应用为群众就医提供了什么便利?


李坚平表示,看病时检验检测结果能够互认,这是广大老百姓一个普遍呼声,也是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但此前这项便民利民的工作实际落地情况并不理想,与群众期待仍有较大差距。有两个方面的原因:首先在技术方面,平时看病时纸质的胶片携带、保存都很不方便,承载的信息也有限,医疗机构之间系统不联、数据不通,导致无法互认共享。其次是在质量安全方面,现在各个医院在检验检测的项目编码、标准、质控水平不一,也就是说每个医院都可能有自己项目的编码,都不太一样,所以导致相互之间“不敢认”。



针对这个情况,市卫生健康委以问题为导向,开发“医检互认”应用,搭建统一标准、统一结构、统一质量的数据库,建成互认共享平台,建立了112项跨层级、跨机构互认医疗检测项目,其中检验项目45项、检查67项。


平台建好后,医生通过工作站即可以高清无损方式实时查看原始检查检验结果,在符合互认条件、满足诊疗需求的前提下,遵照互认项目和适用范围的原则,就可以对其他医院的检验检测结果予以认可,减少重复检验检查


群众也可通过应用随时查看本人全部检验检查结果,看病就医时不再需要携带检验检查的胶片,看病就医就更加便捷。


目前,全市共有1151家医疗机构接入应用,汇集各类检查检验资料1.3亿份,存储量达2573TB,初步建成“市-(区)县-基层”三级数字网络,基层医院能快速获取市内三甲医院检查检验结果,患者在基层就诊会更便捷、更放心。“医检互认”上线以来,为群众节约就医费用就超过了3900万元,老百姓就医的便利度和获得感是非常明显的。


经济日报社记者:本次发布的数字重庆建设场景机会清单中,数字经济系统发布了一批行业产业大脑建设机会。能否介绍下行业产业大脑的建设模式,及下一步支持企业参与建设的举措?


吴涛表示,行业产业大脑建设非常重要,现在设想是用三种模式推动建设。


政府主导模式。针对产业区域相对集中、产业链中小企业偏多,但是产业链资源相对比较分散的行业,由相关区县政府、园区管委会牵头,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行业产业大脑,实现因地制宜。


“链主”企业主导模式。针对产业空间布局分散,但是“链主”企业产业链贯通能力强、产业链资源集中的行业,考虑由“链主”企业牵头,建设具有产业链特色的行业产业大脑,实现因企施策。


第三方平台主导模式。针对产业链资源分散、产业链共性需求比较强的行业,可由第三方平台牵头,建设具有产业资源共享特色的行业产业大脑,实现因业施策。


下一步,将按照“统分结合、多方共建”原则,完善产业大脑建设机制,通过打造多源数据汇聚体系、加快推进试点先行、持续开展揭榜挂帅、加力完善政策环境等举措,支持各类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创新运营模式,参与细分行业产业大脑建设,进而推动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相关链接:

要闻丨袁家军:加快推动数字重庆建设从重点能力向基本能力深化拓展

要闻丨袁家军:蹄疾步稳 急用先行 不断提升数字重庆建设实战能力

人民日报头版:重庆以数字建设支撑社会治理现代化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

查看发布会完整实录


大家都在看



10大标志性成果,30个优秀应用,45项机会清单!数字重庆建设一周年成果亮眼


重庆32所技工院校→计划招生45290人!


3号线、6号线、1号线、环线、2号线!热度TOP5!





来源:重庆发布

文字:周小平

封面图:2023智博会宣传片

编辑:杨夕文

声明:除原创内容及特别说明之外,推送稿件文字及图片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版权所有:重庆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平台支持:人民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