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书】推荐 | 《鸡肉:美国人钟爱食物的危险转型》

Striffler, Steve.2005. Chicken:the Dangerous Transformation ofAmerica's Favorite Food. Yale University Press.

标签: 鸡肉产业, 农业工业, 食品安全, 劳工权益,动物伦理


 


老美对鸡肉青睐有加, 如同国人喜食猪肉一般。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由于价格低廉和供应充足等因素,美国的鸡肉消费迅猛增长。然而多数人在进餐时对于他们所食用的家禽的来源、处理过程以及从事家禽生产加工的工人们的际遇,可谓一无所知,尽管他们常常对食品安全忧心忡忡。《鸡肉》一书的作者斯特里夫勒力图通过与第一线劳工的访谈、亲身体验和统计等方式获取翔实的数据,使读者得以透过超市冷冻柜内五花八门的鸡肉制品表象,辨析养鸡产业所经历的危险转型。作者认为:鸡肉加工业转型后所造就的单一食物体系,在不知不觉中割裂食物来源地、生产者和餐桌之间的纽带。当我们在肯德基快餐店啃咬炸鸡块的时候,就已身不由己地成为联结生产者、加工者、制造商、投资者、政客和交易商这条国际链条中的一个微小环节,在有意无意之中催生了一个对水资源和健康状况具有潜在威胁的微生物系统。

农业商品化带来的剧变在短时间内重塑了美国人的传统食用方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牛肉属于配给供应食品范畴,因而美国民众开始选择鸡肉消费,把有限的牛肉让给前线作战部队官兵食用。在战后鸡肉成为一种货源有保障的固定肉食选择。从表面上来看,鸡肉是一种比牛肉更加健康的食品。然而在经过工业化处理之后,鸡肉原本的健康品质在即刻间荡然无存。对于廉价和健康肉制品的消费需求势必转化成一种对加工过的便利肉产品的市场需求。在上世纪的60年代和70年代,称霸养鸡业的泰森(Tyson)和普度(Perdue)几乎成了鸡肉品牌的代表。如今消费者在超市不是在购买最高品质的肉产品,而是在购买他们认为理应代表最高品质的某一品牌的产品。


在美国和其他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以标准化和市场化驱动的食品生产转型使得鸡肉加工处理成为一个危险行业,对消费者和生产者的身体健康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害。从表面上来看,美国大众受惠于价廉物美的鸡肉,却未充分意识到自己付出的代价。经过工业化处理的鸡肉制品,大多含有没有人愿意消受的污染物质。来自穷国的外来劳工在非人道的工作环境中从事鸡肉加工,却得不到应有的工资待遇。传统的养鸡场渐渐地被雇用廉价国际民工的庞大企业所取代。原先在户外活蹦乱跳的散养鸡变成了养鸡场内狭小鸡笼的所谓速生鸡。作者在书中始终不忘提醒读者:鸡肉消费是一种伦理选择和政治行为,我们最终要为此担负道义上的责任。

作者斯特里夫勒以卧底工人进行的参与观察和访谈研究人员获得的调查数据互为映衬补充,使读者得以窥见养鸡产业被遮蔽的不光彩图景。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他以普通员工身份在阿肯色州西北部的一家泰森鸡禽加工厂所进行的为期2个月的田野研究。他发现全厂除了在管理和秘书部门之外几乎没有一个白人雇员。他去应征工作时,白人女秘书也不知他为什么愿意当一名鸡肉加工流水线工人。在通过药物和背景检查之后,他很快就被录用。他遇到了诸多来自墨西哥和其他拉美国家、老挝及其他太平洋岛国的劳工。他们多数有难民身份,为养家活口被迫来承担这痛苦乏味的鸡肉加工工作。他们每小时挣8美元。工头的年薪为3万美元。泰森加工厂每分钟要处理80只鸡,每天4000磅鸡肉。作者用“活着上吊”来形容工作过程。每分钟有200只活禽涌入屠宰场地,而工人们操作时倒拎并拽住活鸡双脚,一时间鸡血、羽毛和粪便到处飘扬。公司方为了确保鸡肉产出的最大化,常常置操作工人的健康和安全于不顾。工伤已成家常便饭。然而公司的财力之强,盈利之丰,使其足以应对各类劳务官司。

在书的结尾处,作者强调了解决鸡肉生产行业危机的必要性,并不失时机地倡导友善的养鸡模式,尽管这将意味着消费者和生产者的付出的些许增加,但作者仍然坚信不含荷尔蒙和添加剂、自然成长的鸡禽是生产健康鸡肉和健康国民最可靠的保证。

 

复旦人类学潘天舒  推荐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