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每周一书】推荐 |《文化@硅谷》

潘天舒 复旦人类学 2022-05-01

 
English-Lueck, J.A.

2002.Cultures@SiliconValley.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人类学者应该如何应对“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早在20多年前本书作者英格利希-鲁埃克(English-Lueck)就开始琢磨这个问题了。那种认定人类学者只能研究蛮荒部落或者田园村舍的观点,早已被证明是一种不合时宜的学科定位误区。其实从一开始,“跨界”和“跨学科”就是人类学专业化进程的组成部分。

        从1991年起,本书作者英格利希-鲁埃克就与同事一起开展了一个经过精心规划和设计的硅谷文化研究项目(Silicon Valley Cultures Project)。这一项目采用大小研究课题相结合,倡导师生之间、学界与公司机构等不同部门结帮成对的跨界研讨模式,以硅谷地区这一充满活力的的实验室和高科技社区为田野焦点,研究信息技术的使用、组织创新以及广泛的文化多样性。在项目的起始阶段(1991-1998年),研究人员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四大议题:对硅谷不同的“利益攸关者”来说,生活和工作的意义何在?全球性的流动和文化多样性对日常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硅谷的公司组织是如何影响个人、家庭和社区的?当技术渗入日常生活会发生些什么事情?

        作为硅谷文化项目的首个标志性成果,《文化@硅谷》是一部以科技文化和生活实践为主题的民族志作品,具有显而易见的植根性和前瞻性。人类学者英格利希-鲁埃克在硅谷这个当代信息革命发源地进行了长达10年的田野研究。一般来说,与硅谷研究相关的书籍通常聚焦其企业声名。而本书所凝视的对象是生活在硅谷和与之关联的诸色人等的日常生活,以及充斥着数码装置的种种生活方式。

        硅谷地区高度专业化的经济吸引并聚集了大量“做技术的人”(techies)。这些人用技术来创造文化现实,同时将他们的文化认同转变为工具。技术弥漫于日常生活,甚至成为社区的某种隐喻。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赋予了硅谷经济前所未有的繁杂性。硅谷已不仅仅是技术研发的领头羊。从柬埔寨的文化企业家到美国中西部的加工处理工程师在共同创造了一个极其复杂多元的社会。在硅谷这一特殊的文化实验场,源自学校、工作地点和家庭的各种认同(identities)互相作用、互为消解并转型,最终促成了一个由无数微小社区组成的庞大的非常规社区。技术的饱和性以及身份认同的复杂性交织在一起,制造出许多不同的选择。这些选择决定了技术的使用手段、工作的展开策略、社区的营造模式以及家庭生活的方式。人们在高技术工作场所特有的工具理性思维的影响下,衡量并考虑这些不同的选择。21世纪硅谷的生活方式充斥着信息技术,同时又竭力在极为繁杂多元的社区展现公民生活的应有风貌。这部民族志场景似乎预示着硅谷即将面临的社会和文化困境。

 

复旦人类学 潘天舒 推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