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人去楼已空”,这个冬天似乎格外寒冷

2017-12-16 张忆安 安徒生不后悔

这个冬天,我最牵挂的还是困难群众。他们想要蓝天,他们也想要温暖,这并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温暖和蓝天并不天然对立,可以并存。他们就想都要,怎么了?——王**


我女儿上英语班的楼下,有个卖鸡排的小店。店主是个圆脸的女孩子,印象里,她总是在笑,看到我女儿就笑。


那个小店小到几乎不能称之为店,只能算个小橱窗。总共三四平米左右的空间里,要放一个柜台,要摆下烹调炸鸡用的锅、案板,和盛放冷冻鸡肉的冰箱。不仅如此,为了增加一点经营项目,女孩还在店里摆了奶茶机、饮料柜。


这么多的东西塞进去, 店里的一切又只有她一个人在打理。


我猜一定很容易搞乱,她也一定很忙,但她却把一切都打理的井井有条,而且每次我见到她的时候,她都笑眯眯的。


她很喜欢我女儿。会问我女儿上几年级了,鼓励我女儿算出应该付的钱数。还会额外送小瓶的饮料给我女儿。


所以我女儿也喜欢她。每次英语班下课,我女儿都会兴高采烈的从我手里抢过手机,跑到姐姐的小店里去买一份鸡排。


我公司东边不远的地方,有个小早点店。


开店的是一个东北大哥和两个东北大姐。东北大哥一直低着头,忙着炸油条、油饼、炸饺、麻团;一位东北大姐不停的包着一屉又一屉包子、蒸饺,另一位大姐则端着一碗一碗的豆浆、豆腐脑、粥、混沌在吃饭的人中间穿梭往返……


每天早上都有一大群送快递的小哥占据小店三分之一的座位,这个吃完那个来。小小的店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结账的时候,只需要每个人报出自己吃了什么,按照价钱扫码交钱。店主大哥大姐绝不会去核实有没有少报,也不会去看钱到账了没有。同样的吃食,在这里吃比在公司楼下食堂吃便宜将近一半。


我们小区门口,有个卖玉米、粽子、煮花生的大姐。无论寒暑,走到门口就能看到她的小摊。她的糯玉米特别糯,水果玉米特别甜。十几年前,我才结婚不久的时候她的摊子就开始摆了。我眼看着她从一个水灵灵的姑娘,被寒来暑往折磨成黑炭头一样的中年妇女。


妻子跟她攀谈过几句,回来告诉我,她在这里摆摊,是为了挣钱供弟弟读研究生。据说聊起弟弟的时候她特别骄傲。


今年冬天,他们都走了。


下英语课的女儿拿着我的手机,失落的看着空荡荡的小店,问我姐姐去哪里了。

我看着关门上锁的早点店,无奈的转身去公司楼下吃量少价高的早点。


妻子告诉我,卖玉米的大姐回家了,以后也不再来了。


听说,他们是“D端人口”。


独自一人把一个小店打理的井井有条的女孩子,D端吗?


相信自己的主顾,连付没付钱都不去查证的大哥大姐,D端吗?


靠卖玉米供养了一个研究生的姐姐,D端吗?


他们比盘着手串、坐着豪车,挖空心思从消费者兜里骗钱的油腻中年D端在哪里?


他们比秀着自己几百万报酬,却连“吕端大事不糊涂”都不知道的“文化人”D端在哪里?


……


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这个冬天,北京赶走了他们。


我只知道,他们走了之后,有个领导说,要尊重外来务工人员,要给他们归属感。


我不知道他们现在去了哪里。


我只能告诉我女儿:姐姐回家了,家里有她爸爸妈妈,会宠她爱她。


这个冬天,有些东西逝去了,再也不会回来。


我能做的,只是写下这段文字,聊做纪念而已。




文末广告:


@张忆安-龙战于野 和九域文学网合作推出新书《风云虎啸局之军饷迷案》,微博上将从12月16日开始连载,有兴趣的可以先从网站(点击阅读原文即可阅读)上围观一把。



故事简介:


1842年初,清军即将对占领浙东三城的英军发起反击。


苏州虎啸镖局承接大将军奕山的委托,向前线运送数十万两饷银。然而,运送饷银的船只连同虎啸镖局全体镖师却在距离杭州城不远的运河上神秘的失踪了。


事件震惊了整个江浙官场。浙江官场的第一反应是尽快甩锅。


甩锅重任交给了杭州府捕快班头郑器,浙江巡抚衙门亲兵把总傅青率领一队巡抚亲兵,给郑器做后援。因为拉肚子侥幸躲过失踪的小镖师黄天元也作为线索人物加入团队。


三人一次又一次发现线索,但每次的线索都很快中断无法继续调查。更奇怪的事,一个神秘人反复出现,试图干扰调查。


郑器打算尽快甩锅;黄天元想找回师父;傅青神神秘秘,似乎另有隐情。三个人各有打算,让事件调查举步维艰。


最终,军饷能不能找回?三人如何相处?一切的背后又隐藏了什么阴谋?


 感觉不错可以长按二维码打赏 





本文系有逼数原创文章

欢迎转发分享到朋友圈等地

严禁自媒体及传统媒体擅自转载及抓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