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的县长父亲》火了,地方却怂了!

拆台 拆台 2022-09-26
更多精彩文章请戳下方链接
☟☟☟
拆台的拆舆情课今评媒付费专栏


《我的县长父亲》火了,火上了微博热搜。


但在火上微博热搜以前,刊登这篇文章的德州作协,就已经把文章“悄悄”删除。


是这篇文章的内容有问题吗?


当然不是。


据了解,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录,作者的父亲是禹城县的首任县长于志明,作者用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父辈的情怀与奉献。



换言之,容易引起误解的只有文章标题。


👇容易联想到夏洛特烦恼的这个桥段👇


这当然不能过多的怪责读者。


毕竟,在现如今的新闻报道中,党员干部常以负面形象存在,这很容易让读者产生路径依赖。


再加上某些账号在传播时没有贴出具体内容,其受众多半也没有溯源的习惯,以及贾浅浅事件等诸多影响。



可以说,误解是在所难免的。


不过,即便有着诸多因素干扰,也断然不是德州作协匆忙删稿的理由!


因为,旁人或许没有读过稿子,但德州作协绝无可能没有过了解。



说白了,德州作协选择删帖,显现的只有其毫无担当,畏惧舆论到极点。


但通常情况下,越是畏惧,就越是会被舆论反噬。


直言之,当地方政府面对舆论的态度是,无论好坏,无论情况,一律删除的时候,往往意味着地方对舆论一无所知。


而动用非舆论手段处置舆论,最后的结果通常是:越删,关注越多。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大抵有二。


其一是大众对不能看的东西格外好奇,越是不让看,就越是要看。


其二是删除本身也是链接点。


👇作协+文联+当事人,三个回应,三个链接点👇


就是说,删除的动作发生时,舆论往往已经开始发酵。


在这种时候,不管是发声、缄默,抑或是删除,在舆论场上都是表态,只不过呈现的形式不同。


可尽管形式有所不同,最后的结果却殊途同归:同样都增加了关注。


其实,如果能认真回应,增加关注以后,不仅能赢得认同,还能一锤定音。


而这,似乎也是官僚们梦寐以求的结果。


但官僚们往往一出手就是删帖,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失去了认同,还为舆论的进一步发酵火上加油。


我此前就说过多次,评判某件事情该不该做的标准,应该是能否增加“我们的人”,减少“他们的人”,争取“中间的人”。


然而,之于某些胆小怕事地方而言,求稳成了不二法门,遇事的第一反应自然也成了删帖。


可删帖真的能保命吗?


如前所述,肯定不能,因为,以非舆论的手段应对舆论,最终的结果必然是失败。


归根结底,舆论引导靠的不是谁声音大或者权力大,而是能不能提供有利于己方的、更有吸引力的链接点,只有提出新的事实、新的证据、新的角度,才能完成对舆论的逆转。


妄图通过某个人的命令,用步调一致或者靠大量水军取得成功,我只能说:痴心妄想。


👇视频版👇

九月十九日。


👇长期不更新就来备用号找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