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活就是一场游戏,不如随性点?


2019年3月30日下午,南京大学出版社携手万象书坊,于第二届南京书展举办“当法式诱惑遇上德式严谨——《法式诱惑》新书沙龙”。


此次活动邀请了南京大学法语系资深教授刘成富、黄荭老师畅谈法国文化、解读“法式诱惑”的多重意涵,并特邀嘉宾德语译者、南大德语系教师钦文,以浸润德国文化的“严谨”目光审视法国。本次活动由《法式诱惑》责任编辑付裕主持。

 

遭遇“法式诱惑”:

展现魅力的艺术,双向的交流互动

 

法国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国家,谈到法国的第一印象,几位老师均表示遭遇了不同程度的“诱惑”。刘老师初到法国感受到百年建筑和自然风景的和谐,黄老师则体会到乡村的质朴与巴黎的“从前慢”,一切都很美好,“无论哪一次回巴黎,都能找到印象中、记忆中的城市,那些熟悉的街道、咖啡馆都没有变,似乎一直在原地等着你”

 

巴黎街景


作为语言专家,三位老师都从专业角度结合个人体会,分享了他们对“诱惑”一词以及“法式诱惑”的理解。刘成富老师谈到,法语中的“诱惑”是一个中性词,代表着一种吸引。


“法国人的诱惑有的是通过言语,有的是通过才华,在法国文学里有很多经典形象,比如唐璜和卡萨诺瓦。法语中的诱惑是一种思想的、情感的、内在的东西。”我们每个人生活在世界上有时候很无奈,不能一直不为外界所动,如果外面有具备吸引力的外物,就会有所触动,如同河内的淤泥漂浮起来,不再是一潭死水。


巴黎街景


黄老师则表示,由于文化差异,我们对诱惑的理解不同。“法式诱惑是一种展现魅力的艺术,常常没有功利的目的,法国人觉得我们生活在一个美好的世界,向这个五光十色的世界展现自身的迷人之处,便是诱惑。”黄老师认为,法国人崇尚优雅,因为优雅是一种高级的“征服”,让人心甘情愿被征服。法语中的诱惑没有要达成一种阴险目的的含义,更多的是魅力、迷人的意思。

 

活动现场


德语系的钦文老师表示,听完两位法语系老师的讲解,依旧感觉很难进入法式诱惑的语境,这恰恰说明语言作为一个概念型的框架很有意思。“当你不熟悉一种语言或文化时,无论别人如何向你解释,依旧不得其门而入,只有当你浸润在一种语言当中,不是简单习得,而是去体验、实践,才能感同身受。”


钦老师谈到,德语中有两个和“诱惑”相似的词,一个是anziehen“吸引”,词根是“拉扯”,前缀和“接近”有关。另一个一般翻译成“诱惑”,指的是“引导、导入”,前缀表示“误”,可以看作是“勾引”。这表明当两者间没有互动的话,诱惑是没有意义的。“诱惑能否达成,取决于诱惑者的具备的某种品质,往往就是我们说的魅力。就像卡萨诺瓦的诱惑(且不说他的自述是否有自吹自擂之嫌),不是带有强迫性的,而是某种魅力产生的拉扯与吸引。


这种诱惑和我们现在经常讲的权色和钱色交易的诱惑完全不同,法式诱惑中的两性是平等的关系,这是我在阅读《法式诱惑》时感受最深的地方。”

 

 “法式诱惑”的形象:

无关权力与金钱,崇尚参差不齐的美

 

被问及心目中“法式诱惑”的代表形象,刘成富老师举出了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代表作《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于连。于连不是出于爱而和两个女人在一起的。第一次的恋情是他为了证明他这个穷小子能进入上流社会,连市长夫人都心甘情愿投入他的怀抱。第二次则是没有通过任何权利和金钱就获得了侯爵千金的芳心。


于连凭借的是意志、理想和野心,他虽然出身卑微,但心比天高,和芸芸众生不同。他身上有一种青春、活力,法国人身上也体现了于连的特色。

 

电影《红与黑》中的于连


黄老师则提出,法式诱惑的精髓在于没有固定的刻板形象,它应当是参差不齐的美,鼓励并接纳每个人都有个性化的美,不局限于一个整齐划一的形象。我们现在的影视剧中往往会塑造一种趋同的审美,比如喜欢锥子脸、大眼睛,或清一色韩范儿等等。黄老师谈到:“法国人的品味是喜欢不同的、有个性的东西,某种程度上是他们自由、开放的体现。”


黄老师举例,法国的文学界便呈现出“万紫千红”的状态,每一位作家都有各有特色,波伏瓦、杜拉斯、萨冈、柯莱特,她们的风格都不一样,在生活中的做派和个人魅力也不一样。“这是法国的生活艺术给我们的最好的感受,给你自由,去发现你认为的美,去创造属于你的美,去坚定你向往的美。


萨特与波伏娃


再比如存在主义大师萨特其貌不扬,但不影响他的个人魅力,不妨碍他受女人欢迎,“美和丑在法国人眼中含义更广泛,这是法国作为国家最吸引我的地方,特别多元、自由、崇尚别样的美。”

 

钦文老师表示刘老师与黄老师在法国文化中浸润已久,而他作为一个“局外人”,反而能更轻松地举例“法式诱惑”的代表形象。比如《法式诱惑》一书中提及的小个子法国总统密特朗。无论是他的政治生涯还是私人生活,他都凭借其独特个人魅力,让国民愿意选择接纳他的领导,让情人愿意爱他、跟随他,他的故事特别法国。


而一些著名的法国影星,如我们熟悉的阿佳妮、比诺什、苏菲·玛索以及年过六旬依旧活跃在影坛的凯瑟琳·德纳芙,她们都以不同的年龄与样貌,展现出了不同的气质。




《色情》

(法)乔治·巴塔耶 著

张璐 译


作为学者,钦文老师还谈到法国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如《消费社会》的作者鲍德里亚、《色情》的作者乔治·巴塔耶以及罗兰·巴特等,他们的身上同样散发出法式魅力。“在人文科学领域,德、法两国是强劲的竞争对手。我学习德语多年,已经习惯了德国人的学术表达方式,在看法国理论家的著作时,他们字里行间散发出的语言与思维魅力的哲学,德国人是做不到的。

 

“诱惑”与“反诱惑”:

游戏人生,重视过程而非结果

 

《法式诱惑》一书的作者是长居法国的美国记者,她在观察法国文化时提出了很多疑问,如法国政客在私生活方面,常常因展现个人魅力时用力过猛遭人反感,造成“反诱惑”的负面印象。刘成富老师谈到,政客的私人生活中的花边新闻在法国国民看来非常正常,他们对此相当开明和包容。法国文化中,生活就是一场游戏,在政客的眼里也是如此。


他谈到,“就像《法式诱惑》这本书的副标题How to play the game of life,如果我们把生活看作一场戏,就能理解法国政客。法国的官员如果有花边新闻是正常的,如果没有是不正常的。”


《法式诱惑》分享会现场座无虚席


黄老师赞同刘老师的看法,“法国人认为工作和私生活是不一样,二者是分开的,从政是看有没有治理国家的才能。法国总统的风流韵事很多,每个人的私生活都有不一样的精彩。奥朗德骑小摩托一大清早买了法棍送给女友的举动,体现的就是一个贴心男友的一面,一个恋爱中的男人的形象,这跟他的总统身份没有关系。”

 

当今社会,一切都讲究效率,《法式诱惑》的作者伊莱恩·西奥利诺认为法式诱惑因一味注重过程忽略结果,而遭遇了到困境。就此观点,刘老师认为法国人对生活有自己的理解,法国人崇尚一种慢节奏,他们喜欢在咖啡馆的露天座喝一杯咖啡,坐上两三个小时,在夏日的草坪上晒太阳,晒得透彻、解放自我。


巴黎街头


黄老师则提出疑问,难道效率和速度就是进步吗?在某种程度上,真正的进步不是从效率上来看,就古代中国有句老话叫“欲速而不达”。“发展并不意味着人类正在走近理想国。我们应该反思美国模式、日本模式、德国模式是不是最优的模式,在全球化发展的当下我们应当互相学习,他者之镜其实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黄老师认为,这正是《法式诱惑》这本书特别有魅力的地方,“它是一个美国的记者在巴黎生活七年,写了一个关于法国诱惑的书,这是一个典型的他者之镜。”黄老师还谈到,法国人的目的不是希望有结果,而是在于让大家享受相互吸引、相互靠近的魅力。有很多东西要“慢慢来”,只有“慢慢来”才能建立真正心灵上的联系,才会慢慢产生依恋。

 


《法式诱惑》

(美)伊莱恩·西奥利诺 著

徐丽松 译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钦文老师补充道,《法式诱惑》的作者对“慢”的质疑,恰恰说明了她是美国人,即便她熟知法国文化,却从本质上无法成为一个法国人。“因为她总要问:这个低效率的诱惑最后,我们能有什么回报?这恰恰是资本主义发展中体现出人最终希望占有和达成目标。”


钦老师举例道,就如同恋爱的过程以某种目的为导向,很多人希望通过恋爱收获一个结果,例如能够为自己提供物质保障的固定关系,从根本上来看,这样的恋爱是不纯粹的。


嘉宾与读者互动


谈恋爱的时候我们享受美好,承受痛苦,最后我们拥有一段宝贵的经历,而未必一定会收获婚姻这样一个结果。对于双方而言,这独一无二的经历难道不也是意味着“有”吗?这与彼此“占有”对方是有本质不同的?这也许才是人生中最大的收获,也是“诱惑”这个过程的魅力所在。

 

最后,三位老师与现场读者就“法式诱惑”与“中式诱惑”等问题展开了互动。参与者均表示能够在这个美好的春日下午齐聚南京书展非常幸运,感谢三位老师带来了一场思想的交流与文化的碰撞。


撰文、编辑:戚宛珺 金少帅


你可能还会喜欢:

如何在法国优雅地买鱼?

他,亿万歌迷顶礼膜拜的摇滚乐教父:用歌词将都市尘土变成黄金

波德里亚的葬礼从未发生过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