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端午,竹子在流泪



2009年的11月8日,江西卫视《传奇故事》栏目播出了一期名为“深夜,竹子在流泪”的节目,介绍了一个似乎“神奇”的现象:贵州某地的一处竹林,逢到湿润无风的天气,如果入夜后在任意一竿竹的竹身上凿个洞,都会有水从洞中滴滴流出。据亲历者讲,在最好的情况下,一竿竹在一夜间可以流出十多斤清水。


这一发现让所有人,包括以竹为研究对象的专家,都十分意外和惊奇。然而,对于类似现象的记录其实散见于传统文献,历代不绝。如相传为五代人冯贽所著的《云仙散录》中,就有一条消息:

    

《金门岁节》曰:重五日,午时有雨,则急砍竹一竿,竹节中必有神水……(“重五竹节”)古人因为无法解释竹节中涵有清水的现象,便将之视为“神水”。


不过,到北宋时,沈括在《补笔谈》卷三中,却能以理性与平静的态度详细讲述道:

    

岭南深山中,有大竹有水,甚清彻。溪涧中水皆有毒,惟此水无毒,土人陆行多饮之。至深冬,则凝结如玉,乃天竹黄也。王彦祖知雷州日,盛夏之官,山溪间水皆不可饮,唯剖竹取水,烹饪饮啜皆用竹水。次年,被召赴阙,冬行,求竹水不复可得。问土人,乃知至冬则凝结,不复成水。

 

在宋代,岭南的深山中,就有很多大竹在竹干中饱含水液,可以“剖竹取水”。彼时,当地的自然状况比较险恶,地面流水都带有损害人体的毒素、病菌等等,无法饮用,因此本地人在山中行路之时,往往靠从竹中取水来解渴。官员王彦祖到雷州上任的时候,正值盛夏,山溪里的水尤其含有很多危险的成分,于是他及其家人在经过这一带时,干脆用竹中之水来解决炊饭烹茶的全部问题。



沈括在宋代曾经记述过的奇妙自然现象,在今日能够再现于世,这真是令人激动。据专家在电视节目中解释,如此现象的发生,乃是因为一片竹林中所有竹子的根部都在地下相连,这些根须像抽水机一样,吸取大量水分,并提升到竹干中加以贮存。


节目中所涉及的竹林处于湿热地带,较之其它地方,这里的竹子能吸收到的水分尤其丰富,入夜之后,没有阳光照射造成的水气蒸发,竹干中就积涵了大量的水,这时,在任何一枝竹的干身上凿洞,整个竹林都会通过相连的根须向这枝不断丧失水分的竹子输送水液,于是,就形成了竹洞能不断出水的“奇观”。


专家的这一番科学解释,让我们对于沈括所介绍的“剖竹取水”现象也终于有了明白的答案。显然,以宋时的自然环境条件,中国大地上的许多地方,包括岭南,远比今天湿润得多,况且那时岭南的深山中古木交柯,竹子终日笼罩在不见风日的潮闷阴暗之中,所能积涵的水量特别大,因此,在一天中的任何时候都能从竹身上取到水,不必如今天这样非得等到深夜。另外,王彦祖所碰到的现象——那些大竹到冬天便无水流出——原因并非“至冬则凝结”,而是由于入冬之后整个环境变得相对干燥,竹干中贮存的水量大为减少。


节目中也提到,下雨之后,竹洞能够出水的现象比平时更加明显,这是因为雨后地下蓄水丰沛,竹林能够更迅速地吸饱水液,储水量大。端午节时值盛夏,正是多猛雨的时节,因此在这个日子前后尤其容易碰到竹节中有水的情况,如《云仙散录》所反映,唐人偏偏在端午节与竹水之间建立起因果关系,想来原因即在于此。


真所谓实践出真知,活竹干上能够流出清水的这一发现,还破解了另一则宋人笔记留给后人的困惑。江休复所著《江邻几杂志》如此写道:

    

天台竹沥水,被人断竹梢,屈而取之,盛以银甕。若以他水杂之,则亟败。

 

何为“竹沥水”?明人谢肇淛《五杂俎》认为就是“竹露”,也就是竹叶上的露水,理由则是:“若医家火逼取沥,断不宜茶矣。”原来,由于竹干普遍富含水分,中医有一种传统久远的做法,就是把新砍下的竹节放在火上烤,在火烤之下,青竹节会沁出一定量的水液,就叫“竹沥”,是一味用途广泛的中药。谢肇淛的推理是,用火烤出来的竹节滴液怎么可能用于煎茶呢?绝对不可能。实际上,宋人所说的“竹沥水”显然并非中医所用的“竹沥”,而是从活竹的翠干上流出的清水。



看起来,浙江天台山在北宋时代的局部气候高度湿润,当地的竹子在枝干中含有超量的水分,以致只要折断竹梢部分,从折断处就会向外流溢清水。最绝的是,那时的人特意收集这种水液,密封在银罐里,运往四方,满足上层社会的奢侈品位。一次,著名书法家蔡襄与另一位士大夫同道苏舜臣斗茶,蔡襄所用的茶品更胜一筹,而且煎以经典的惠山泉水。苏舜臣的茶相对略次一些,不过,他精彩地运用了竹沥水,结果点出的茶水最终胜过了蔡襄:

    

苏才翁尝与蔡君谟斗茶。蔡茶精,用惠山泉;苏茶劣,改用竹沥水煎,遂能取胜。

 

竹沥水能把惠山泉都比得逊色!可见,在北宋人的体验中,经翠竹干过滤、滋润过的清水,其提供给舌尖的滋味是精彩绝伦的。


大约,天台山的环境很快发生了变化,当地的竹林失去了必要的湿度,于是,美味的天台竹沥水很快就广陵音绝,以致周在南宋初期便感到疑惑:“果尔,今喜击拂者,曾无一语及之,何也?”(《清波杂志》  “拆洗惠山泉”)


奇特的是,到清代乾隆时期成书的《本草纲目拾遗》中,竹沥水重新变回为玄幻性质的“竹精”:

    

汪东藩《医奥》云:毛竹内剖之,新竹多有水,乃竹精也。以不臭色清者入药佳。治汗斑,以鸡毛蘸水刷上,立退。

 

在明清时期,医生们始终能够留意到竹沥水的存在,不过,却无法仍像宋人那样将之视为寻常事物。至于如谢肇淛这样的非专业人士,则完全不知世间竟有此物的存在,当然更无法想象以其煎茶的滋味。也许,自然环境恶化,竹沥水的现象变得远比前代罕见,于是导致了这一知识上的退化。


然而,似乎,宋代风雅阶级曾经有过的那一种奇异的奢侈,在今天,又有希望被开启尘封。也许,真的会在不久之后,人们又可以重新品到曾经在蔡襄们舌尖上流转的滋味?

 

(本文选摘自《唇间的美色》)


《唇间的美色》

丛书名:孟晖作品系列

孟晖 著

南京大学出版社2018年6月版

点击“阅读原文”  一键购买



编辑:金少帅 戚宛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可能还会喜欢:


千年之前,我们怎么过元宵

被动物吃掉的想法,会引起我们原始的恐慌

如何在法国优雅地买鱼?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