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2020我们要做什么(一):重要的是觉醒和思考的能力(折射集)

南大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1-06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只在于生存。


欢迎来到哲学与社会科学的多彩世界,
这里极深邃又极浅显,极厚重又极灵动,极复杂又极单纯。
关于世间的人,物,事件,
这里有你试图探寻的一切……
 
2020年,南京大学出版社哲社图书编辑部(豆瓣ID:南大·折射集,发布一手图书资讯,欢迎关注)将会继续全力为您奉上这些重磅好书——

折射集——“照亮存在之遮蔽”

一、“折射集”系列(以引进版为主的人文社科精品系列)

“折射集”是南大社哲社图书编辑部在十数年的积累中倾力打造的以引进版为主的人文社科精品系列图书,旨在借助域内外知识界的前沿佳作,思考和回应最新的时代课题,呼唤在信息碎片化、情绪极端化的时代中保持独立思考。代表图书有: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已出版140多种);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已出版20种);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将出版法国伽里玛出版社镇社之宝、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记忆之场》全三大卷近五千页中文译本);

南大智库文丛;

世界著名思想家通信集译丛;

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

美国艺术史丛书;

日本文学与文化新书;

以及数字人文研究丛书、《作家们和他们的猫》等其他引进版人文社科精品。

特别推荐《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三院嵯峨南国雄——金陵大学的历史校园与建筑》这两本图文并茂的重磅原创学术图书,展示南京和南京学人厚重亦轻灵、前沿的一面。


二、原创学术精品著作
2020年,我们亦将推出一批重磅原创学术精品丛书及专著。
(这些作品将在今天推送的第二条中加以介绍)

擎求知之灯火,寻真理之通途。

2020年,我们继续陪伴您,用理性之光照亮哲学的意义深渊,用智识之炬洞察社会的戏剧假面。


一、“折射集”系列

1


当代学术棱镜译丛



《绘画中的世界观:艺术与社会》
[美]迈耶•夏皮罗 著
高薪 译



迈耶·夏皮罗(1904-1996),曾为哥伦比亚大学校级教授,艺术史学科中最卓越的人物之一,与思想史界的以赛亚·伯林齐名,长期以来被公认为美术史界的传奇。本书是他的遗孀莉莲·米尔格拉姆·夏皮罗编辑的他的一些讲稿的合集。第一部分的两篇文章,讨论“绘画中的哲学”这一主题,是根据之前在大学的讲座整理的。第二部分,讨论社会、艺术与艺术家之间的关系,收录了其一系列讲演、讲座、文章。终其一生,迈耶·夏皮罗都对艺术家们抱有强烈的欣赏和深刻的同情,读这本书,让我们再一次领略这位伟大艺术史论家精彩而深刻的思想观点。

《21世纪的文学批评:理论的复兴》
[美]文森特·B.里奇 著
朱刚 洪丽娜 葛飞云 译


十多年来,人们一直认为文学批评处于后理论时代。尽管如此,德里达、德勒兹和福柯等思想家以及阿甘本和朗西埃等新作家的作品仍然是文学研究的核心。本书探讨了新理论方法的爆发,这种方法在理论上得到了复兴,并在当今人文学科的制度环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书涵盖了学术界的理论制度史、从20世纪70年代到今天反对理论的案例、批判性阅读等问题, 是对理论及其在21世纪的持续相关性的热情辩护。

《电影理论指南》
[美]托比·米勒 [美]罗伯特·斯塔姆 主编
李道新 高红岩 译


本书集结了电影研究领域中诸位学者的经典文章,为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个综合视角,其采用的跨学科和国际化的研究方法,包括对每个主题的背景和当前方法的简明叙述,以及对未来的预测,将电影研究与其他形式的知识联系起来,如批判性研究、人类学和文学。本书的目的就是为了鼓励读者利用人类科学的全部财富,对电影文化进行可靠的干预。

《当代文学理论百科全书:方法、学者与术语》
[加]艾丽娜•R.马克里克 主编
蔡新乐 等 译


本书对文学理论、理论家以及批评术语所形成的庞大领域加以综述,并为其中的每一个区域提供明白如话的解释。170名杰出的国际学者团队,为这部由三个部分组成的字典供稿。第一部分的48篇评价性的论文,对新的流派和文学研究方法得以从中产生的历史和文化语境、流派和方法的运用、局限及其处理的议题加以审视。第二部分聚焦于个体理论家,审视他们的成就、影响及其在更大的批评语境之中的地位。第三部分处理的是文学理论的词语:对重要的、复杂的术语加以确认,并对它们的来源和运用做出解释。

可读性是这部著作的一个关键特色,每一个条目之中的参阅文献以及文中随处可见的相互参照的标记,都会使本书成为文学理论家、历史学家以及所有的当代批评与文化学者不可或缺的工具。

《新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修订版》
[英]托尼•贝内特  [美]劳伦斯•格罗斯伯格 [澳]墨美姬 编
杨渝东 等 译


本书是在雷蒙•威廉斯的《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初版于1976年,1983年作者又出了修订版)基础上修撰而成,该书在学术界影响巨大,大凡需要追溯一些关键概念的起源和演变,学者们往往会选择该书中的考证作为参考。虽然威廉斯生前对此书有过修订,但20多年过去,随着社会变迁和关注焦点的变换,在公共话语和学术讨论中有关文化和社会的关键概念发生了不容忽视的变化,出现了不少新概念,许多旧概念也要么带上了新含义,要么逐步淡出了历史舞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60多位一流的社会思想家和理论家联袂合作,推出了这部《新关键词》,以及时修订和更新有关文化和社会词汇的阐释。全书共有142个词条,极具参考价值,对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学者和学生,是一本难得的也应是必备的工具书。

《应用伦理学指南》
[美]R.G.弗雷 [美]克里斯托弗•H.威尔 编 
肖巍 译



应用伦理学及其同义词实践伦理学于20世纪70年代开始流行,就社会和职业伦理中的紧要道德问题发表言论。本书一共有50章,第一和第二章介绍了应用伦理学的相关历史背景、理论知识等,接下来的48章就48个具体的道德问题进行具体阐述,例如从应用伦理学开始流行至今的堕胎、安乐死、科研中人类和动物受试者的保护、种族主义、性别主义、积极行动、工作场所可接受的风险以及信息隐私问题。

《全球银幕:媒体-文化和超现代时代的电影》
[法]吉尔·利波维茨基[法]让·塞鲁瓦 著
李宁玥 译


电影,作为本书绝对的主角,被作者置于崇高的位置,作者认为,没有其他任何一门艺术,无论是传统的还是新兴的,能如此完整地履行向人类讲故事并激发他们的感情和引发讨论的职责。二十世纪以来的人类,因为有了电影,以前所未有的方式扩大了想象力的疆界,电影将人们的梦想在银幕上投射出来。

在行使“叙事—表达—造梦”这一重大的职责之余,电影还开启了一种全新的景象:构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这不仅是由于电影让人们看见了不常见到的现实,更是由于电影在成全了人们的逃避的同时,也邀请人们来重绘世界的轮廓,就此而制造了现实。电影呈现出来的,不仅是梦幻般的另一个世界,也是我们的世界,一个由真实和电影—画面结合而成的世界。

更为深远的影响在于,随着人类世界进入“一切—屏幕”的超现代时代,生活被来自屏幕的景观“电影化”,生活本身正在成为一种“电影—生活”。电影在某种程度上钻进了人类具体的存在,钻进了我们日常生活的基因中。特吕弗认为电影高于生活,在超现代的时代,生活,开始模仿电影。

《解码广告:广告的意识形态与含义》
[美] 朱迪斯•威廉姆森 著
马非白 译


本书没有仅仅停留在以不诚实和剥削为由批评广告,还通过一百多个例子详细研究了它们毫无疑问的吸引力。广告的经济效用是使我们购买东西。但是,它的意识形态功能是使支撑社会经济基础的思想永存,这一思想裹挟着我们“个人”。如果说是经济条件使意识形态成为必要,那么便是意识形态使这些条件显得必要。

《康德〈人类学〉导论》
[法]米歇尔·福柯 著
汤明洁 译


福柯对康德的人类学“情有独钟”。在福柯看来,康德对先验领域的探索是一种对经验综合之可能性的复制。康德的形而上学批判哲学被福柯赋予了社会-历史性的维度。福柯在人类学研究上关注的重点在于厘清经验性人类学与批判的形而上学的隐秘联系。本书作为一个阐释性的导论,让读者跟随福柯的脚步踏入康德的思维世界,也能够借此对福柯的思想有更全面的理解。

《为什么是阿甘本?》
[英]艾历克斯·穆雷 著
王立秋 译



阿甘本是当代大陆哲学和批判理论中最重要、最有争议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涵盖了从圣经批评到关塔那摩监狱和“反恐战争”的广泛主题。

艾历克斯·穆雷阐释了阿甘本的主要思想,包括对阿甘本从第一本书到目前的语言哲学和生命伦理学的清晰分析,“见证”了阿甘本的政治写作与他的美学、诗学作品之间的关系。本书对任何希望了解现代政治和文化形式的复杂性质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美丽神话》
[美]娜奥米•伍尔夫 著
殷曼楟 译


当今世界,女性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多的权力、法律认可和职场成功。然而,美国作家和记者娜奥米·伍尔夫认为,伴随着妇女运动的显著进展的是一种不同的社会控制,它可能与女性的主妇与妻子的传统形象一样充满限制。这正是美丽神话,一种对身体完美的强迫观念,它让现代女性在试图让自身符合社会关于“无瑕美丽”的不可能定义的同时,陷入了希望、自我意识和自我憎恨的无尽螺旋。

《政治经济学批判:马克思〈资本论〉导论》
[德]米夏埃尔·海因里希 著
张义修 译


本书是对马克思《资本论》三卷本及其“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计划的总体性阐释。作者在书中援引大量马克思的原始文献,针对当代左翼思想中对马克思《资本论》的表面化理解和传统马克思主义对《资本论》的若干定论,提出了自己的不同看法。就此而言,本书不只是一部关于马克思《资本论》三卷内容的一般性导论,而且以一种批判性的“新马克思阅读”的理解方式,重构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体系,彰显马克思思想的当代性与开放性。

《未来思想导论:关于马克思和海德格尔》
[希/法] 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 著
杨栋 译


本书是希腊裔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科斯塔斯·阿克塞洛斯唯一一部用德文写就的著作,汇集了作者1956至1966年间用德文所做的论文、演讲、提纲、文本和谈话。作者遵循海德格尔在《关于人本主义的书信》中对于阐释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以后期海德格尔哲学为资源,试图通过在马克思和海德格尔之间建构一种创造性的对话,阐发一种从二者而来并超越二者的哲学。

《科学、信仰与社会》
[英]迈克尔•波兰尼 著
王靖华 译


作为20世纪欧洲卓越的科学家和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凭其著名的意会(tacit)认知理论和富有人性的科学哲学观引发了现代认识论上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本书收录了波兰尼的两部代表作《科学、信仰与社会》与《人之研究》。《科学、信仰与社会》是根据1946年波兰尼在英国达勒姆大学(University of Durham)发表的路德纪念讲座(Riddell Memorial Lectures)结成的集子,该书是波兰尼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成名作,是波兰尼第一部系统的科学哲学著作,概括地陈述了其科学观。波兰尼指出科学家的个人判断和寄托是科学构序和进化的重要动因,一切科学知识塑造都离不开科学家个人,他们摆脱不掉的个体热情、价值等同样也是科学的本质属性。也是在该书中,他第一次明确提出了科学与价值、科学家个人与科学理性权威的内在关系,以此成为科学历史学派的重要思想先驱。出版于1959年的《人之研究》是根据波兰尼在基尔大学((Keele University)发表的林赛纪念讲座(Lindsay Memorial Lectures)基础上完成的另一部作品,这三场讲座为波兰尼的“意会认知”理论提供了基础知识,可以视为波兰尼最著名的作品《个人知识》(1958年出版)的导言和扩充。此时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已臻全面成熟,并拜多年的科学家生涯和社会活动领域的丰富阅历所赐,其笔锋在从精密自然科学到人文社会学科在内的一切学科领域中纵横驰骋,游刃有余。


《科学的转型——有关“跨时代断裂论题”的争论》

[德]艾尔弗拉德·诺德曼 [荷]汉斯·拉德 [德]格雷戈·希尔曼 主编

蔡仲 武天欣 译



本书由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的哲学教授艾尔弗拉德·诺德曼、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的科学技术哲学教授汉斯·拉德等联合主编,共收录相关领域专家学者的论文十六篇,从哲学、历史、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讨论的主题包括:科学作为一个持续的认识论问题,科学和技术需求的相互交织,科学的跨时代断裂论题,数字媒体对科学实践的影响,科学与技术的语境的变迁,等等。书中还有丰富的具体案例、观点和论点,值得关切科学、技术和更广泛社会之间关系的读者阅读思考。

《世界交互主体的存在结构》
[日]广松涉 著
邓习议 译



本书是《存在与意义》这一原创性的广松哲学体系的入门书或精华本,全书由作者写于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的8篇论文构成。


文化人类学和精神病理学发现,“知性能力”及“感性能力”乃是历史的、社会的共同主观性的产物;格式塔心理学发现,“恒常假说”及现象学所谓“意识作用-意识内容-意识对象”的“三项图式”是错误的——“意识作用”只不过是与“意识内容”相比较而产生的,而意识内容与意识对象的比较在原理上是不可能的;法国社会学派发现,“集体表象”并非诸个人所具有的表象的总和,而是特殊的综合,有着新的存在性格。上述发现,表明作为“物的世界观”的传统认识论已陷入隘路。


针对以“三项图式”为理论代表的“物的世界观”,广松涉提出了现象世界的“现象的对象二因素”和“现象的主体二重性”的“四肢结构”,以及作为“身体的自我与他在性”和“角色的主体与他为性”的“交互主体”等理论与之对质,是为“事的世界观之奠基”的雏形。全书行文平实,新见迭出,细心的读者必可领会个中的精义。

《无尽的焦虑之梦:梦的记录(1941—1967)附〈一桩凶手为两人的谋杀案〉(1985)》
[法]路易·阿尔都塞 著
曹天羽 译 吴子枫 审校



路易·阿尔都塞在给情人克莱尔的信中写道:“梦总是领先于生活。” 他指出:“生活总是验证着梦早就察觉了和总结了的东西。”

本书收录了1941—1967年阿尔都塞的部分文稿,其中既夹杂着梦的记录,又有其他记述了他与情人(主要是埃莱娜、克莱尔和弗兰卡)、亲友(尤其是1985年春天他写作《来日方长》时期的)以及几位分析师的关系的“日记”片段。借助对这些梦的解读,或许能进入这位哲学家的无意识中,重新认识阿尔都塞的人生历程。

1980年11月,阿尔都塞人生中发生了一个重大事件:他扼死了自己的妻子。本书末尾亦收录了一篇与此相关的题为《一桩凶手为两人的谋杀案》的短文,或许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导致阿尔都塞犯下不可挽回的错误的心理历程。

《缪斯之艺:泛美学研究》
[美]丹尼尔·奥尔布莱特 著
徐长生 贤宗 等 译  欧荣 校译


本书由艺术比较学领域的杰出学者丹尼尔·奥尔布莱特撰写,作者博学程度惊人,堪称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对西方艺术史和文学史中各门类艺术的个案信手拈来。如作者所言,本书的目的就是引介比较艺术,而其中心议题,就如标题所显现的那样:艺术是“一”还是“多”,即艺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问题。

在第一部分的“单个媒体”中,作者分别论证了什么是文学、绘画和音乐。第二部分则主要探讨艺术的互动与交织,论述了艺术的九个关键概念、奇迹与崇高、假晶艺术等,最后作者得出结论:艺术既是“一”,也是“多”。这本书代表了奥氏的学术高峰,奥氏的相关评论深入地阐释了具有多样性的艺术的发展思想和文化语境,给现代主义研究提供了一幅新的图景,也为跨艺术研究提供了一个新的范式。


2


当代激进思想家译丛


《散文的理念》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王立秋 译



本书为阿甘本的美学专著,他通过对诗歌、散文、语言、政治、正义、爱与耻辱等主题之间一系列碎片式的分析,进入了哲学与诗歌的区别这一主题。他在此通过打破逻各斯的限制,使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显。通过使用各种文学手法,包括寓言、格言、谜语、短故事,以及各种我们现在不再使用的“简单形式”,阿甘本在实践中演示了一种批评方式,它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经验、一种觉醒,在这里,思想的问题成为诗的问题。


《主体理论》

[法]阿兰•巴迪欧 著

王欢 译



在这本书中,巴迪欧运用断裂的逻辑重新定义了黑格尔的辩证法,并运用数学集合论的知识对马拉美的诗歌以及拉康的精神分析进行了重新解读,由此建立起了他的主体拓扑学网络,即他认为主体、事件与真理是三位一体、紧密相连的。一个真理通过宣告真理的主体而得以存在,这些主体在宣告真理的过程中以其对事件的忠诚成为主体。


《世界的逻辑:存在与事件2》

[法]阿兰•巴迪欧 著

蓝江 译



这是法国当代著名哲学家阿兰·巴迪欧的代表作《存在与事件》的第二部,探讨了当代激进理论中的一个核心问题,即主体与真理的关系问题。巴迪欧试图在资本主义全球化和虚伪的意识形态压抑与欺骗的时代里,探寻主体复活的可能性。这一探寻,就在于对政治、艺术乃至爱情的哲学叩问之中。主体的复活与显现,正是真理的自我呈现的同一个过程。而真理的自我呈现,巴迪欧用“世界”这一概念来加以概括,正是在世界之中,存在和事件共生存在。


《审美无意识》

[法]雅克·朗西埃 著

蓝江 译



在本书中,朗西埃并不是使用弗洛伊德的概念来解读文学和艺术作品,相反,他关心的是为什么这样的解释会在证明精神分析概念的当代价值中占据着十分主要的地位。对于弗洛伊德来说,为了能用俄狄浦斯情结来作为解读文本的手段,首先就必须生产出一种特殊的俄狄浦斯的观念,这种观念属于浪漫主义对古希腊的观念的再创造,这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非思之思,以及保持沉默的言说的观念。从此并不能得出,审美无意识已经提前给出了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弗洛伊德的“审美”分析反而揭示了两种无意识形式之间的张力关系。在这本短小精悍的书籍中,朗西埃展现出这种张力关系,为我们揭示在两种无意识之间对抗中什么才是最至关重要的东西。


《阿尔都塞的教训》

[法]雅克·朗西埃 著

张翼 译



本书可以视为朗西埃与老师阿尔都塞决裂的宣言。朗西埃以1968年“五月运动”为背景,从正统、政治、自我批评和历史等四个方面解剖了阿尔都塞的马克思主义话语,剖析了阿尔都塞著述中的多重线索,直指理论和政治关系的核心议题,对阿尔都塞的思想和实践展开了全面批判。


《平等的方法》

[法]雅克·朗西埃 著

王德智 译



本书中,雅克·朗西埃通过与劳伦·让皮耶和多克·查本让的访谈,介绍了他本人自1970年一直捍卫的,交谈中体现的“平等的方法”。全篇由四个阶段“创生”“路线”“门槛”“当下”组成的长对话组成,本对话有两个目标:首先,提问者询问其思想中的关键词(主要是通过朗西埃的一些作品来提取提问的关键词),来介绍这位当代理论家;其次,企图重新构建朗西埃的哲学计划统一体,以消除将其分割为政治学话语与美学话语断续相连的持久性误解。


《批判的概念和政治经济学批判》

[法]雅克·朗西埃 著

刘冰菁 译



本书对马克思的《资本论》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进行了对照研究。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作者尝试定义手稿中呈现出来的批判理论的图像,并列出一系列参照点;第二部分作者尝试将第一部分列出的参照点联系起来,来展示这些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的移位。


《两种疯狂体制:1975-1995》

[法]吉尔·德勒兹 著 [法]大卫·拉普雅德 编

蓝江 译



本书是法国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继《〈荒岛〉及其他文本》后的第二本文集,编辑了德勒兹写于1975年到1995年的文本。文集包含了德勒兹的会议发言、序言、论文、访谈等,编者大卫·拉普雅德按照这些文章的写作顺序对它们进行了重新编排,同时保留了德勒兹写作的痕迹特征。

《象征的贫困1:超工业时代》
[法]贝尔纳·斯蒂格勒 著
张新木 庞茂森 译



本书是斯蒂格勒对原始自恋的毁灭进行思考的继续。他认为,我们时代的特征就是工业技术对象征控制的把持,其中的美学既是经济战争的武器,也是该战争的剧场。由此产生了一种贫困,其中的制约条件取代了人生经历。本书是对当下时代特异性历史趋势的论述,他通过《世界报》文章、工业时代的物品(电影和录音歌曲)等展开讨论,深入探讨个体化丧失的问题,试图描绘出西方精神和集体个体化的小史。


3


学衡历史与记忆译丛


《记忆之场》(精装本)
(法)皮埃尔·诺拉 主编
黄艳红等 译


《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是当代法国史学界最有影响的历史著作之一,汇总了法国集体记忆史研究成果。全书以诺拉所提出的“记忆之场”(les Lieux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为核心,通过对记忆场所的研究,探寻残存的民族记忆,以期找回法兰西群体、民族和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本书出版以来,反响强烈,被译成多国文字,而“lieu de mémoire”这一概念也迅速流行,并于1993年被收入《大罗贝尔词典》(Le Grand Robert de la langue française)。中译本从原书三大卷近五千页中精心选取了11篇文献,按“记忆与历史”“记忆与象征”“记忆与叙事”三个主题组织而成。这些文献除了有诺拉亲自撰写的、阐述整套书史学思想的纲领性文章《历史与记忆之间:场所问题》,还涉及法国国庆日、《马赛曲》、埃菲尔铁塔、环法自行车赛、贞德、法兰西共和国格言“自由·平等·博爱”、拉维斯的《法国史》和普鲁斯特等,不但有理论的观照,更有中国读者熟悉的法兰西标志性建筑、人物、事件等,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自2015年出版推出后广受欢迎,此次推出精装本,将在装帧升级的基础上,对译文也做出再次审校。


《文化记忆研究指南》

[德]阿斯特莉特•埃尔 [德]安斯加尔•纽宁 主编

李霞 李恭忠 译




本书汇集了40多位欧美资深学者的文章,从历史学、社会学、艺术、文学、传媒研究、哲学、神学、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不同的学科视角,勾勒了国际学术界记忆研究领域近三十年的发展脉络和关键概念,呈现了文化和社会记忆研究作为一个跨学科、跨国界的学术领域的连贯图景和整体面貌。

《〈共產黨宣言〉在中國——〈共產黨宣言〉的漢譯本與底本》
孫江 主編

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诞生对世界共产主义革命产生了深远和持久的影响。本书是国内第一部关于该文本在中国翻译、介绍和传播的大型史料集。本书将所录文献一分为三:译本、底本和传播。“译本”篇录入1920—1949年《共产党宣言》汉译全本六种。“底本”篇录入德、法、英、俄、日等文本,日文本为1904年节译本和1906年全译本,另附河上肇长文一篇。“传播”篇录入陈望道全译本问世前之各类文章,或全文,或节选,计三十六篇。本书不仅有助于了解《共产党宣言》对中国革命的意义,也有助于从思想史角度深化对有中国特色的共产主义革命的起源、发展和走向胜利的意义的认识。



4


南大智库文丛


《思想产业:悲观主义者、党派分子及财阀如何改变思想市场》

[美] 丹尼尔·W.德雷兹内 著

李刚 邹婧雅 谢馥兰 等 译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图书
已在加印,即将补货

“我们致敬《思想产业》,致敬它对美国思想市场历史脉络的细致梳理,它揭示了传统权威公信力下降、政治极化和经济不平等加剧,是造成美国思想市场权势转移的深层动因,为我们观察当下的文化状况提供了有效入口。”

——2019新京报年度阅读推荐榜致敬辞


《游说和政策制定》

[美]肯·戈德温 [美]斯科特·H.安斯沃思 [美]埃里克·戈德温 著
李刚 等 译

这本具有开创性的新书认为,游说活动并不主要是利益集团之间高度集体性商品的斗争;相反,它是私人物品与公共供应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这种理解上的转变将影响我们对美国民主优缺点的看法。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作者探讨了决策过程后期发生的游说活动,这些活动党派色彩通常较弱,很少涉及冲突,也很少受到公众关注。本书为游说对政策过程的影响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让学生与大众接触前沿研究的新方式。

5


哲学与流行文化丛书


《〈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

[美]雅各布・M.赫尔德 主编

简似竹 译



神奇女侠既是性感尤物又是超级英雄,还是位全能的人类,有时甚至是神明,她引人入胜又极为模棱两可。第二次世界大战高峰时,她代表着女权主义楷模,而后又成为第一位领衔DC票房大片的女主角。她体现了世间的规范、价值与社会体系,又向其宣战。她彰显了人们的理想,同对又对这些理想在当代社会中的地位提出严峻的挑战。


这是一本致力于专门讨论这位复杂又历久不衰的标志性角色的书。《〈神奇女侠〉与哲学:亚马逊神秘女郎》汇集哲学家和学者,协力探讨受人爱戴的亚马逊公主的迷人面向,同时也揭示出人们对自身的深刻哲学见解。


《〈蜘蛛侠〉与哲学:追问的蛛网》

(美)约翰逊·J.斯坦福 主编

王思涵 译



自1962年斯坦·李和漫威在Amazing Fantasy 15中引入《蜘蛛侠》以来,蜘蛛侠就获得了大家持久的喜爱。在这本书中,一些著名的哲学家帮助我们探索了围绕着这个心爱的超级英雄的持久问题:彼得·帕克是否应为叔叔的死负责?能力越大,责任就越大吗?Spidey可以伸张正义,同时与Mary Jane在一起吗?在这本书中,你将和亚里士多德、托马斯·阿奎那和伊曼纽尔·康德等思想家一起,找到这些问题以及许多其他发人深省的问题的答案。


《〈奇异博士〉与哲学:另一本禁忌之书》

[美]马克·D.怀特 主编

仇舒一 译



作为斯坦·李和史蒂夫·迪特克在1963年设计出的人物,奇异博士已经在漫威漫画世界为地球抵御了五十多年的神秘威胁,历经了大大小小各种危险。2016年,他终于穿过了维度的壁垒,带着他的老师、伙伴、对手和那件悬浮斗篷加入了漫威电影世界,让更多人认识了这个颇具神秘色彩的超级英雄、地球守卫者。


在本书中,编辑马克·D.怀特会带领其他的至尊哲人们围绕奇异博士的个人性格、奇幻经历、神秘维度等方面展开哲学思辨,涵盖了存在主义、形而上学、认识论、二元论等一些哲学领域最关键的概念。不需要阿戈摩托之眼,也不需要霍格斯上古之躯,只要开启本书,就能进入奇异法术的哲学世界!


6


美国艺术史丛书


《艺术精神》

[美]罗伯特·亨利 著

张婷 译



本书是美国新现实主义绘画之父罗伯特•亨利的信件、论文、讲课内容,以及学生的课堂笔记汇集而成的小书,全书通俗易懂,却处处闪现智慧光芒,直击心灵。自1923年出版以来,在美国弥久不衰,成为众多艺术大家的灵感来源,至今仍被视为艺术爱好者的必读书目。


7


日本文学与文化新书


《江户时代的人气浮世绘画师15人》

[日]內藤正人 著

蔡敦达 邬利明 译



内藤正人,日本庆应大学日本美术史教授,著有『もっと知りたい歌川広重』(東京美術)、『浮世絵再発見』(小学館)、『勝川春章と天明期の浮世絵美人画』(東京大学出版会)、『江戸の人気浮世絵師』(幻冬舍新书)等专著,是当代日本研究浮世绘的名家。本书选取了菱川师宣、铃木春信、鸟居清长、喜多川歌麿、葛饰北斋、歌川广重等15位重要浮世绘画家,深入浅出地讲解了他们的生平、创作历程和特点、代表作品,并于行文中巧妙交代时代背景,令人读罢便能加深对江户艺术史的整体了解。 


内藤的另一本著作《浮世与浮世绘》亦在翻译中,二者内容互补,旨在打造南大社日本阅读新品牌。


《千年愉悦》

[日]中上健次 著

王奕红 刘国勇 译




中上健次(1946-1992)是日本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作家,在日本现代文学界的地位非常之高。他同大江健三郎一起被日本著名作家三田诚广誉为日本现代文学的双“横纲”,还被称为“日本的福克纳”。中上1975年获芥川文学奖,短暂的一生成为日本当代文学一条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本书为中上健次1982年发表的代表作,由6篇短篇小说组成,以纪州为舞台,描绘了“高贵”的中本一家男人们生与死的斗争,反映了日本的部落歧视问题。该书早在1992年就被已经被翻译成法文在法国出版;2012年,日本著名先锋导演若松孝二执导的同名电影入选第69届威尼斯电影节副竞赛单元“地平线”单元,并正式上映。


《鸽雨雁霜》

陈德文 著

陈德文是国内资深日语翻译家之一,译有夏目漱石、三岛由纪夫、东山魁夷等诸多名家作品,曾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上海译文等社出版,其译作中散文占了很大比重。陈德文挚爱散文,写作和翻译的重点均在散文,本书即其半世纪以来原创抒情散文的集合,主要讲述了其20岁前生活于农村、同土地为伍,成年之后辗转各地,耳顺之年又在东瀛教书研究的风风雨雨和良多感触,其笔下的以往,可为现代人尤其是青年们提供些旧有生活中的有益谈资。

9


数字人文研究丛书


《数字人文读本》
[英国] 梅丽莎•特拉斯 [爱尔兰]朱莉安•奈恩 [比利时]爱德华•凡浩特 高瑾 编
陈静 王晓光 王涛 徐力恒 等译 


数字人文的定义一直是该领域中最中心、最热议的主题之一。本书选取全球颇具影响力的数字人文学者关于此议题的代表性文章,从多角度对数字人文是什么、如何做、谁是数字人文学者以及数字人文是否为学科等众多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为业界学者、教师和学生提供了重要的数字人文学习及研究参考。


10



《作家们和他们的猫》

(美)艾莉森·纳斯塔西 著

陈畅 译



本书收录了45位作家和他们的猫的照片,并简要介绍了作家以及他们与自己的猫的小故事。其中,有不少大家熟悉的作家,如爱丽斯·沃克、艾伦·金斯伯格、安吉拉·卡特、冰心、村上春树、博尔赫斯、多丽丝·莱辛、海明威、马克·吐温、玛格丽特·米切尔等。文字轻松、有趣,记录了作家们和他们爱宠之间的温馨瞬间。 



《艺术家们和他们的猫》

(美)艾莉森·纳斯塔西 著

陈畅 译



本书共收集了48位艺术家和他们的猫的故事和照片,风趣幽默,其中很多艺术家都为大众所熟知,如安迪·沃霍尔、毕加索、布列松、达利、派蒂·史密斯、约翰·列侬和小野洋子等,形象地展示了艺术家和爱宠之间的情感联系。 




折射集特别推荐



《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

鲁安东 著


2018伦敦设计双年展上的“大桥计划”海报和获奖函


南京长江大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一座自主设计和建造的现代化桥梁。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鲁安东发起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围绕南京长江大桥建成50周年纪念,旨在通过公众参与和学术研究,将大桥记忆活化为当代场所营造的触媒和催化剂。自2014年计划启动以来,开展了档案研究、口述史研究、记忆物品征集,组织了讲座、展览、公众参与表演等活动,并先后在纽约新当代美术馆和伦敦设计双年展展示了中国人对大桥的情感与记忆,受到世界各国媒体的广泛关注。(2018年9月,在伦敦萨默塞特宫开幕的第二届伦敦设计双年展上,其策展的“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荣获组委会破例额外增设的特别荣誉奖。)本书将全面呈现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这一独特的学术研究、公众参与、场所营造与当代设计计划,通过历史素材呈现中国人围绕着南京长江大桥这一独特符号形成的记忆景观,并呈现2014年以来南京长江大桥记忆计划如何通过一系列当代设计实践对大桥记忆进行活化。


《三院嵯峨南国雄——金陵大学的历史校园与建筑》
冷天 著

《三院嵯峨南国雄》内页预览

冷天为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教授,工学博士,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UPenn)东亚研究中心访问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近代教会大学校园及建筑历史研究,并主持修缮了多座重要近现代建筑文化遗产。本书聚焦于南京大学鼓楼校区老校园(原金陵大学校园)内的数十座历史建筑,通过对大量史料的汇聚和梳理,逐个解析这些老建筑的设计、建造和使用背景,以及整体校园规划的美国式布局特色。此外,通过对多个重要历史人物、事件的剖析,揭示这座著名教会大学校园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积淀。




你可能还会喜欢:
探讨形塑法国“国民意识”的记忆之场 | 人文社科联合书单第53期
2020我们要做什么:夜海持灯,眺望人文之远
一份宅家思考书单,“折射集”点亮黑暗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