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遗址变市集,宋“潮”看长沙

中流击水的橘洲君 山水洲城记 2024-06-27

 早安,长沙!请戳蓝色字关注我们!

元宵佳节将至,长沙有什么地方可以体验民俗文化、享受节日氛围的?除了老字号火宫殿外,去年开业并持续火爆至今的潭州市集,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走进天心区坡子街的长沙中心印象城B1层,一个古风古色又充满年味的市集跃入眼前。“好运龙龙”“欣欣向龙”的大红字帖高高悬挂,冰糖葫芦散发着诱人的色泽,身着汉服的帅哥美女穿梭其间,好似一幅《潭州上河图》。

近年来,全国涌现了很多沉浸式、复古风的新消费场景,深受年轻人喜爱。长沙的潭州市集正是杰出代表——它根植于长沙古城的厚重历史与灿烂文化,在南宋大型木构涵渠考古遗址的基础上活化成商业街区,既保护了历史文化遗产,又营造了传承中华文明的浓厚氛围,还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连接点。

“可以帮我们多拍几张照片吗?”

乘电梯下到B1层,橘洲君在潭州市集遇到的第一个场景就是大家忙着打卡留念。距离电梯不远处就是一座木制小桥,人气格外旺。桥上十余盏灯笼高悬,散发着柔和的金色光芒,造型恰似春节好物砂糖橘,惹人垂爱。桥下的小溪中,菡萏不蔓不枝,芙蕖亭亭玉立,蓝色灯光的照映给池上荷花的布景增添了几分仙气。上黄下蓝的对比色构图格外引人瞩目,随手一拍就是大片。来自江苏的万女士一行格外兴奋,万女士说:“我们是来长沙旅游的,早早就将潭州市集加入了旅游攻略。真是不虚此行,我第一眼就爱上了它。”

春节刚过,元宵节又至,潭州市集的节日氛围尤其浓厚。新春庙会的各种元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

走在市集,不仅主要场景的门框上贴上了大红春联,抬头看看,就连休息区的天花板上也悬挂着长长的红布,写满了吉祥话。单身的,来月下老人这儿求段姻缘;热恋的,在许愿墙上写下美好期许;带娃的,来场亲子互动,两人一组动手打糍粑,既考验力气,又讲究合作。总之都有收获。

长沙以美食天堂著称,庙会的重头戏小吃自然也是亮点纷呈。东瓜山肉肠、黑色经典臭豆腐、天马牛肉饼、郭福娭毑小钵子甜酒、矮子粉店、徐氏手工糍粑……可以说,来一趟潭州市集,大半个长沙城的网红美食一网打尽。

“南国有佳人,轻盈绿腰舞。”早在唐代长沙就是歌舞之乡,图为潭州市集的汉服歌舞表演。均为陈飞 摄

庙会还离不开戏曲、曲艺、歌舞等演出助兴。在这里,游客可以欣赏到精彩的宋代歌舞表演,感受到宋代音乐的韵律之美。演员们身着华丽的汉服,用优美的舞姿和动人的歌声,将宋代的都市休闲文化展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光是看看还觉得不过瘾,可以去“星汉庭”换上一身汉服,沉浸式体验直接拉满。

潭州市集好看、好吃、好玩,但最吸引橘洲君的,还是这些东西背后的长沙历史文化。

今天长沙人提起“潭”代表的地名,首先想到的是湘潭。其实,在隋朝开皇九年(589年)至明初洪武五年(1372年)间,潭州是长沙的名字。

宋代的潭州,更是长沙城市发展史上的一个高峰。

城市规模上,据《元丰九域志》记载,北宋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有开封、长沙、西安、杭州、福州、泉州6处。这一时期的长沙城延续了五代十国之马楚国都的格局,周围达二十二里九步(约12560米),北界远及开福寺一线,规模之宏大为古代历朝之最,是长沙古城的鼎盛期。

政治上,长沙是荆湖南路治所,尤其南宋时地位更加重要,先后有李纲、岳飞、刘镐、张孝祥、辛弃疾、周必大、朱熹、真德秀、魏了翁、江万里、文天祥等历史文化名人主政长沙。宋光宗更是感叹:“长沙巨屏,得贤为重。”

经济上,矿冶、制镜、丝织、造纸、制砚、制墨等手工业特色鲜明,居全国前列。更有“潭州三绝”闻名天下:“长沙人常自吒吾州有三绝,天下不可及。猫儿头笋,一枝重秤;敖黑潭取鱼,一网逾千斤;巨舰漕米,一载万石。”

文化上,开宝九年(976年),潭州太守朱洞创办岳麓书院。祥符八年(1015年),宋真宗亲自召见山长周式,岳麓书院从此名扬天下,步入四大书院之列。

以宋代元素为主的潭州市集,坐拥丰富的历史资源,无疑为大家开启了一座文化宝库。

首先便是城南书院。书院创建于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历史上与岳麓书院齐名,共同见证了乾道三年(1167年)的朱张会讲。这所古老书院后来发展成著名的湖南第一师范学院,至今妙高峰下的老校区仍以“城南书院校区”命名。

潭州集市挖掘了大量长沙历史文化元素,图为古城著名书院城南书院场景。

其次是烟墨巷,这不是潭州市集的凭空命名,而是长沙可以考证的最为古老的街巷名称之一。元代陆友著有一部《墨史》,收录了文房四宝之一墨的各个品种。其中便追述了宋代长沙繁荣的制墨业,更留下了“州之大街之西,安业坊有烟墨上、下巷;永丰坊有烟墨上巷”的记载。

宋代商品经济繁荣,长沙人的商业意识更是一流,喜欢将地名标记在商品或广告上。早在唐代的长沙窑,就留下了“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的“商标”。稍晚的元代,也在沅陵出土了当时中国最早的印刷实物广告:“潭州升平坊内,白塔街大尼寺相对住危家,自烧洗无比鲜红、紫艳上等银朱、水花二珠、雌黄,坚实匙筋。买者请将油漆试验,便见颜色与众不同。四远主顾,请认门首红字高牌为记。”或许宋代长沙烟墨巷出产的墨也是如此,就像现在的地理标志一样。

再来是城门和楹联。潭州市集的基础是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地下一层,消防通道等留有不少门,都巧妙地借用了长沙城门的名字,比如湘春门、德润门、小吴门、浏阳门等。其中浏阳门、湘春门还有两副出自名家之手的楹联。

浏阳门的楹联“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出自宋代诗人张祁的《渡湘江》,描写了当时长沙人出门踏春的景象。“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的热闹场面堪比潭州版《清明上河图》。

湘春门的楹联“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出自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发潭州》。杜甫曾三次寓居长沙,《发潭州》即写自初次寓居长沙之时。这首五言律诗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或托物寓意,或用典言情,或直接抒怀,句句含情,百转千回,创造了深切感人、沉郁深婉的艺术意境,成为杜甫晚年诗作中的名篇。

近年来,像潭州市集这样的古风沉浸式街区在全国来说为数不少,长沙过去也有以热播电视剧《梦华录》为背景的宋代市集。这些古风市集,以艺术化场景、场景化设计、设计化沉浸、沉浸化体验、体验化消费、消费化主题、主题化内容的闭环,重新定义了商业街区本身,让街区兼具文气与红气,为广大消费者构建了新消费场景,深受人们喜爱。

而潭州市集在其中,又显得尤为突出。因为在现场,有一处真正的宋代遗迹——南宋大型木构涵渠考古遗址。

众所周知,长沙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数千年城址不变的古城。潭州市集所在的坡子街,都是历代长沙古城的核心区。

2004年,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坡子街发现了一处大型木构涵渠遗址。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全长38.1米的三角形、人字架木构,二是东西两条沟槽式木构。共发现了496块木构件。虽然整体布局没有完全揭示,但可以看得出来,规模十分庞大。据专家考证,这些遗迹是南宋时期长沙城内的给排水系统,并且是埋在地下的,是当时国内首次发现。

之后,考古工作者又在2010年、2014年分别在南阳街、五一广场发现了类似的遗址。多次在长沙古城不同位置发现同类型遗迹,说明南宋时期长沙城的地下,存在着一个规模宏大、布局严谨的网络式给排水系统,这是古代长沙城市文明的写照。

2004年的考古发掘后,坡子街的这处大型木构涵渠遗址在原址保留了一部分。商场建好后,将遗址加装玻璃保护罩后展出。不过由于各种原因,始终名气不大、效果不佳。此前遗址藏身在一家瓷器店内,时任店主李先生坦言:“没什么人知道这里有一个古物,每月来参观的不足百人。”

潭州市集开放后,这处遗址也迎来了新生,化身“水到渠成”宋代涵渠遗址陈列馆,和周围环境浑然一体。它以亲历者的身份默默诉说着宋代长沙的繁荣。

潭州市集内的宋代涵渠遗址陈列馆,原汁原味的南宋文物诉说着古代长沙地下的庞大管网。

现代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的关系?这是文化遗产保护必须直面的问题。

从考古遗址到潭州市集的蝶变,长沙推动历史文化遗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藏身在城市地下的遗产活起来,给出了一张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的精彩答卷。

元宵佳节到潭州市集走走,别忘了去“水到渠成”馆看看南宋大型木构涵渠考古遗址。无论古今,埋藏地下的给排水系统是一座城市的良心,流淌的是历代长沙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声明: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山水洲城记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