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界》2022年第5期目录

新闻界 新闻界 2023-03-28
2022年第5期

闻学研究


 偶然接触新闻的再流行:理论延展及其知识限度讨论
/ 万旋傲
【摘要】继电视时期之后,在娱乐与新闻的边界日渐模糊的社交媒体时代,偶然接触再次成为一种典型的新闻消费实践模式。不仅平台提供了更多偶然接触新闻的机会,用户也越来越习惯于在进行娱乐、社交或其他活动时偶然得到新闻,以更轻松、低成本的方式了解时事和公共事务知识。然而,偶然接触的知识效应实际如何,却成为一个高度不确定的问题。从广泛的争议中可以发现,一方面,偶然接触现象在高度个性化、多元力量共同参与策划的信息环境中呈现了一些关键变化,其概念也随之出现模糊性问题和滥用现象,忽视这些问题成为研究结果不稳定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偶然接触对知识的影响取决于复杂的条件,需要重新审视新的媒体技术和文化背景下偶然接触的知识效应与限度来源,促进偶然接触问题在多元角度上的理论化。
【关键词】偶然接触新闻;社交媒体;政治知识
 复杂真相与意义生成:论杂合体新闻业的新闻真实及其实现/ 姜华
【摘要】新闻真实既涉及变动不居的新闻实践,又牵涉知识论、本体论等形而上学的哲思,长久以来一直是新闻学研究中聚讼纷纭的学术理念。事实上,新闻真实比人们的一般理解复杂得多,厘清新闻真实的复杂样貌,对于新闻业实践和新闻学研究至关重要。本文首先从现实、真相、事实与真实各要素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尝试阐释新闻真实的一般构造,为进一步探讨杂合体新闻业新闻真实的实现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分析杂合体新闻业技术的“人性化”“智能化”和人的“技术化”“媒介化”等新特征对新闻真实的实现带来的挑战。进而在新闻真实一般构造的基础上,提出从意义生成的角度看待杂合体新闻业新闻真实的实现,是更契合新闻实践的路径。最后指出,杂合体新闻业新闻实践的“可能性”以及新闻真实的意义生成,并非随意而为一新闻真实的实现需要奠基于“至尊现实”,并以“公共性”为旨归。【关键词】复杂真相;新闻真实;杂合体新闻业;意义生成

传播学研究

● 福音客栈、马帮传播与新教伦理:藏文《拉达克信使报》在西喜马拉雅地区的传播创新与内容生产/ 韩鸿 巴桑罗布
【摘要】《拉达克信使报》(1937-1947) 是西喜马拉雅地区毗邻西藏的拉达克创办时间最长的藏文报纸,本文作者于2019年在英国伦敦摩拉维亚教会档案馆发现该报原件,其报名是对出版于1908-1910年的同名报纸的继承。该报在《拉达克新闻报》(1904-1907) 的基本版式和办报理念基础上,在内容生产上可视化增强,报道地域和题材范围窄化,布道纸特征明显,社教内容增加,媒介倡导色彩强烈。作者认为,该报内容生产的核心逻辑在于摩拉维亚教派的新教伦理。通过福音客栈的空间生产和马帮传播,该报扩大发行范围并最终实现了在西藏本土的传播,在早期藏文报刊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拉达克信使报》;藏文报纸;马帮传播;新教伦理
● 由“私”及“公”:公共性理论的辨析和数字化交往的思考/ 李敬
【摘要】对公共性理论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公”, 而对“公”的讨论是奠定在“私”的基础之上,本文尝试从“私人”概念切入,由“私”及“公”,在公私关系的关照中辨明公共性理论的内在逻辑,从而指认理论的文化非普适性。在此基础之上,从中国语境下独特的“私人”概念出发,看在中国社交互联网发展的历程中“私人”是如何在数字空间中被孕育和生成的,指出数字空间的公共性交往在实践上的可能性,并不必然陷入西方理论上的困境。【关键词】社会领域;公共性;社交媒体;数字空间
● 乡土中国调查:社会资本理论下村民环保传播的实证研究陈梦 王积龙 邢亚琳【摘要】我国村民生产生活于熟人社会,社会经济特征与生活方式处于同质性的社会网络关系之中。基于社会资本理论,互联网媒体/新媒体使用具有松散、开放而又多样的连接性社会资本的特征,本实证研究显示当前只在村民环境风险感知中具有些微的正向关联特征;人际讨论具有地方性、情境-情感性与封闭的黏合性社会资本的特质,本研究却显示出对环境风险感知与健康风险感知的重要影响力,从而作用于环保知识并对环保行为产生影响。研究进一步显示,村民环保知识并不一定带来环保行为的积极改变,而是取决于村民对于土地在经济上的依赖程度。【关键词】社会资本;美丽乡村;新媒体使用;人际讨论;环保行为

传播与社会

● 有关北京冬奥会的社交机器人叙事与立场偏向一基于Twitter数据的结构主题模型分析/ 赵蓓 张洪忠【摘要】社交机器人作为新的传播主体广泛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成为影响和操纵公众认知的重要变量。本研究通过结构主题模型(STM) 对Twitter平台中与北京冬奥相关讨论进行分析,引入协变量发布者身份和发布时间,探究社交机器人是如何建构北京冬奧叙事,并产生了何种影响。研究发现社交机器人占比31.17%,产生了35.95%的推文,成为推动北京冬奧叙事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比人类叙事发现社交机器人更倾向于呈现与主办国相关的主题,包括开闭幕式/吉祥物、短道争议、奥运村等。在这些主题呈现上社交机器人立场具有双重性,一方面通过发布赛事与项目相关信息等表达对北京冬奧的积极或中立的立场,而另一方面又通过放大争议、制造政治冲突等方式将北京冬奥会引向负面讨论。通过交互分析发现社交机器人与人类主题呈现的时间序列表现出一致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或加剧了奥运传播的泛政治化。【关键词】北京冬奧;社交机器人;叙事;立场偏向;泛政治化
● 网络谣言的行政规制与协同治理:兼论公共权力及其边界/ 张文祥 杨林【摘要】信息传播的移动化、社交化、智能化发展在拓宽公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加速信息传播和流通的同时,也打开了谣言滋生扩散的方便之门,谣言问题显得比传统媒体时代更为严峻。网络谣言成为网络信息内容治理的重要对象。对网络谣言的法治化认识、合理化规制与多元化治理是我国网络信息传播治理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命题。本文对作为政府行政规制对象的网络谣言弊害与功能进行剖析,界定法律规范意义上的谣言,分析网络谣言行政规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厘清网络谣言治理中的公共权力及其边界。认为对谣言进行法律制裁是应对网络谣言的最后一道防线,网络谣言的减少还依赖于网络平台企业社会责任的提高,以及公众网络素养、理性认识能力的提升。应构建硬法软法协调、多元主体协同的治理机制,以实现网络谣言的良法善治。【关键词】网络谣言;行政规制;政府责任;信息公开;协同治理


闻与传播史

● 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治理:主动求变还是被动应对

一学习列宁迎接与应对新媒介的困境之辩

/ 叶妮 喻国明

【摘要】新媒介技术快速迭代的应对水平,将影响互联网新样态的治理决策效果。本文从国家治理主体的主动引导还是被动应对、人主体的实际跃升还是隐性下沉、强化与世界联系还是置身其外等方面,借鉴列宁主导的苏维埃政权主动求变、迎接国际通讯时代来临、创建和发展无线电广播事业的宝贵经验,透析当下我国新媒体治理的现状,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走出深水区困境。

【关键词】传播治理;无线电广播;新媒体;国家治理现代化


博士生新论

● 重构记忆:抗战时期拉斯韦尔宣传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 李萌 陈康

【摘要】20世纪三四十年代,拉斯韦尔的宣传思想在中国广为流传,影响了中国的战时宣传。季达是第一个介绍、引用拉斯韦尔的中国学人,梁士纯的《战时的舆论及其统制》可被视作《世界大战中的宣传技巧》的编译版,王一之更是将拉斯韦尔的宣传思想总结为“社会授意说”。爬梳史料发现,学人对拉斯韦尔宣传思想的接受有迹可循,其与中国战时宣传的新闻学话语兴衰同步。探究拉斯韦尔宣传思想在战时中国的传播,可以继承这一时期的拉斯韦尔研究传统,学习国人对欧美宣传理论的扬弃,并借助这些过往经验的复活,反思当下传播学追求理论本土化等问题。

【关键词】拉斯韦尔;抗战;宣传;学术史

编辑:文颖   校对: 李韵奕   审核: 段吉平 邓树明 


欢迎扫码订阅2022年度

《新闻界》杂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