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闻界》2023年第6期目录

新闻界 新闻界
2024-09-09



《新闻界》2023年第6期目录





前沿视点 • 生成式AI与新闻传播


生成式人工智能与新闻传播:实务赋能、理念挑战与角色重塑

陈昌凤

摘要  文章从生成式人工智能在新闻传播业的应用实践及其效应入手,探究其对新闻传播的业务、机制的影响,以及对新闻专业、新闻理念和记者定位的挑战。生成式人工智能已经快速运用于国际大型媒体机构,但由于其模型本身的局限和使用中的问题,它在赋能的同时却不一定能够优化新闻业。新闻本源于社会实践,目前学界业界的讨论通常限于实务应用层面,但生成式智能正在重构新闻生产流程,变革新闻工作机制,并驱动新闻的多模态转换,是否挑战了新闻观念?智能数据驱动新闻是否挑战了新闻专业的基础?用智能技术替代采写,是否挑战了新闻工作者的专业实践观、记者的角色?本文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新闻业的变革将超越功能层面,深入到新闻的理念和结构层面。

关键词  人工智能;生成式智能;新闻传播;媒介伦理


从文本构造到界面连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数字新闻叙事的重塑

何天平

摘要  生成式 AI 取得的技术进展,日益表现出重塑数字新闻行动主体、表达方式与用户感知的巨大可能性,也带来改造数字新闻叙事的充分潜力。立足这一技术语境,本文指出“界面”是区别于围绕“文本”组织的传统新闻叙事的重要观念基础,通过技术界面、内容界面、关系界面、情感界面的创设共同决定数字新闻的叙事意义生产。以“界面连接”取代“文本构造”构成新型人工智能技术再造新闻叙事结构的核心线索,面向人机耦合的目标,这被进一步强调为以开放性连接为叙事机制、以模型化连接为叙事手段、以情感化连接为叙事语法。同时,本文也从“界面连接”出发形成反思,提出在生成式 AI 介入下审视数字新闻叙事变革理应予以重视的两组关系,据此启发伴随此类技术广泛接入数字新闻应当持续跟进关注的重要命题。

关键词  生成式 AI;数字新闻叙事;界面连接;人机耦合




新闻学研究


李普曼的新闻学遗产:重访《舆论》(1922-2022)

白红义  施好音

摘要  一战后不久,美国新闻评论家李普曼在《舆论》中再次探讨了新闻学研究的“元问题”,即新闻真实问题。本文以重访的视角考察了《舆论》被学界经典化的过程和意义。李普曼本人并非是“以学术为志业”的学者,《舆论》也并非一本诞生于大学院墙内的学术专著,但却被新闻传播学奉为经典。因此,挖掘这一经典化过程将为探讨新闻学研究的建制与划界提供线索性价值。《舆论》中关于新闻真实之于政治民主的讨论,具有“谜题”性质,帮助勾勒现代新闻研究的核心关切。数字新闻时代,描摹新闻业的探照灯隐喻已然发生变化,新闻业所能发挥的民主功能亦值得期待。

关键词  李普曼;舆论;经典化;新闻真实;新闻与民主




传播学研究


传播为轴,回归混沌: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探要

吴璟薇  阎庆宜

摘要  法国媒介理论学者米歇尔·塞尔所建构的传播哲学,诠释了媒介中介性、噪音与混沌等信息传播与媒介研究的核心问题,进而打破了传统传播与媒介研究的界限,成为德法媒介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来源。本文以塞尔思想中的“信使”形象为主轴,通过描绘其所创建的“信使研究计划”来透视其传播哲学思想,并以作为本体论和作为方法论的赫尔墨斯为思考维度来勾勒其建立的“关系哲学”。在此基础上,将塞尔的传播思想与德布雷和克莱默尔等其他欧陆媒介学者的思想进行关联和对话,并思考在信使自身形式越发多元、媒介社会环境越发混乱的当下,塞尔的信使传播哲学具有什么样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  米歇尔·塞尔;赫尔墨斯;信使;噪音;传播哲学


从数众到数字共同体:当代西方左翼对数字资本主义的批判路径分析

温旭

摘要  数字资本主义是人类社会数字化过程中数字生产方式的表现,它使得一般智力并入数字资本且变成数字增长极。当代西方左翼把身份政治从现实空间扩展到数字空间,从数字资本主义发展视角形塑数字身份政治,把数众作为数字政治主体推上历史舞台,却忽视了数字工人阶级的独立性。遗憾的是,数字工人主义没有从数字资本对数字劳动的剥削出发,而是以数字活劳动去反抗数字资本,因为数字活劳动是一种无法被完全汲取的本体性、生成性的数字力量,这样一来就变成了一种“哥白尼式的颠倒”的数字反抗方案。在探求超越数字资本主义的道路中,当代西方左翼提出了各种数字共同体的设想,却受困于数字资本逻辑的数字技术共同体的局限,并没能做到对数字资本逻辑的颠覆、对数字劳动逻辑的高扬和对数据所有权的重构。

关键词  数字资本主义;西方左翼;数众;数字工人主义;数字共同体




传播与社会


数字媒介时代的交流悖论

冯建华

摘要  美国当代传播学者彼得斯分析了20世纪电子媒介兴起带来的交流困境和焦虑,到了21世纪“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数字媒介时代,这种“困境”和“焦虑”为何非但没有消减,在社会心理感知上反而觉得更加扩大了?媒介形态迭代变革,改变的不仅是信息传播方式,而且深层次影响人类社会的交流方式和关系结构。借助新技术赋能,数字媒介化交流形态由静态仪式性的“看 / 听”走向了动态展演性的“说”,其带来的“交流的无奈”在一定层面上亦由“对空言说”走向了“人人都在说”。沉浸于数字媒介空间,我们似乎更感陷于交流的悖论之中:交流易得而其心灵沟通的价值却在流失。数字媒介化交流场景构成了我们共同栖息的“集体性的生存环境”,要摆脱数字媒介时代的交流悖论,需要回归交流的本真状态,培植数字交往的公共伦理,重塑新技术时代的心灵秩序。

关键词  数字时代;媒介化交流;交流悖论;“看 / 听”;“人人都在说”


液态监视情景中数字身体的技术宰制与自主性之辨

赵海明  郭小安

摘要  数字身体涉及人在计算空间中的主体形态之演变,是个体日常生活实践的数据化存在之表征。数据主体则是在数据环境结构中具有能动性和自我意志的传播主体,并内化为人的主体性及个体经验的一部分。作为嵌入数字化社会机制的机器装置,数字身体是物质身体与液态监视在具身实践中的产物,而物质身体是数据主体的本源,数据与身体在日常实践场域的互动中构建的具身关系生成数据主体。虽然学界普遍认为,液态监视环境下算法等媒介的侵入与身体的数据化引发人的身体权利危机乃至生存权危机,但数据建构的空间图式,也使数字身体在数字计算结构中的延伸彰显着能动的自我意志。量化自我等数据化书写作为自我技术的实践路径,使我们对于媒介的认知不再限于关注物质实体的媒介以及媒介的传播性,而是拓展到诸如数据、社交机器人等由具身性关系联结的数码物,在液态流动的数字空间中发现生产性、存储性的媒介,以及数字交往形态的演化。

关键词  液态监视;数据主体;无器官的身体;节点化身体




博士生新论


而立之年的命运:驯化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的移植、扎根与生长

贾牧笛

摘要  每个理论均有其特定的生命历程。在新闻传播学界,驯化理论形成“国际新闻驯化”和“媒介技术驯化”两大理论路线,并正在成长为“明星”理论。本文以“生命历程”为经,“理论旅行”为纬,试图呈现正处而立之年的驯化理论在中国的命运。研究发现,驯化理论在中国新闻传播学界经历了移植、扎根和生长阶段。在移植阶段,中国学者挪用驯化理论解释中国新闻事件和媒介发展过程。在扎根阶段,基于理论既有研究纬度的在地研究大量扩展。在生长阶段,中国学者以中国宏观现实和人文关怀调试驯化理论,重新问询理论预设,从时间、空间、性别、权力、技术、生命历程等纬度推动理论创新。但中国新闻传播学术共同体也应警惕驯化理论可能遭遇被“经典化”的困境。

关键词  驯化;国际新闻;媒介技术;生命历程;理论创新




研究方法


跨越逻辑、方法与范式:计算扎根理论作为创新性研究方法的特征、意义与应用

金鑫  王锡苓

摘要  计算扎根理论是基于社会科学研究第四范式——计算社会科学,所提出的一种创新性研究方法。它以建构主义、现实主义为视角,打破了原本围绕制度化范式对解释主义和实证主义进行严格区分所构建的学术体系,为更加严谨、科学地应对当今传播学日益凸显的新问题提供了科学路径。基于此,本研究试对计算扎根理论的起源、主旨、特征意义和实践操作进行探究,为其作为创新性研究方法立论,为其促进传统传播学研究转型发展立基。

关键词  传播学;范式;计算;扎根理论

往期精彩回顾

《新闻界》2023年第5期目录《新闻界》2023年第4期目录《新闻界》2023年第3期目录邓绍根 游丹怡丨论中国式现代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杨保军丨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之“概念体系”的建构
刘涛  刘倩欣丨情感叙事:环境传播的公共修辞实践
专题推介丨《新闻界》刊发数字新闻学相关文章摘选
专题推介 |《新闻界》刊发元宇宙相关文章摘选
专题推介 |《新闻界》近年刊发县级融媒体建设相关文章摘选


编辑: 徐秋染 刘钰翘(实习生) 

校对: 孙尚如

 审核: 段吉平 杨国庆

四川省人文社科重点资助期刊

CSSCI来源期刊

中国新闻核心期刊

中国人文社科综合评价(AMI)核心期刊

微信号|ixinwenjie

唯一投稿渠道|www.ixinwenjie.com


欢迎订阅2023年度《新闻界》杂志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新闻界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