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出书不赚钱?

XDash 增长黑客范冰 2022-06-11

4.23 世界读书日这天,想必各位也被各种蹭热点晒书单的行为艺术刷屏了。我也不能免俗,将个人每周撰写的 newsletter 的 2021 Q1 的全部读书推荐做了汇总集锦,发在公众号上,方便新订阅者们追溯。

如果你实属书荒,可以看看。

但切勿太把我的评价当成一回事——书单是前人设下的枷锁,是别人希望把你塑造成什么样的人(中小学必读书单尤为恶劣)。你必须先有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要学习批判性阅读,推荐我本周读到的《关于读书》(https://sspai.com/post/66152),和文中延伸的《不必读书》(https://mp.weixin.qq.com/s/E6AHofo3EPLXGF6TS3BFHQ)。看完我只想像查理·芒格那样说一句:我没什么可补充的了。

P.S:如果你不怕信息焦虑,甩给你更多我以往收藏的读书技巧好文:《一天读完三本书:我的高效阅读技巧》《用强力研读书》《我的轻量读书习惯再养成》《阅读的境界与方法》《国学阅读的整体策略》《一年读五百本书,让你每天高潮迭起》。(公众号不能插入外链,请到 ghacker.vip 订阅 newsletter,或自行搜索标题吧)

作为一个被读书救赎、因写书获益的人,我也常年在思考图书出版行业的瓶颈,和未来格局变动的趋势(例如 GPT-3会给出版带来什么)。

最近发了条推特,有人应该已经读过:

想通一件事:出版不是一个暴利好行业,因为其面向现实世界大规模交付确定性成果(make an impact)的概率无法保证,通常偏低。是一个不稳定的管道服务,就像曲折偏幽又多处破损的海底光缆。

看似语焉不详,今次展开解释一下:

  • 读书只是改善你的认知,强壮你某块神经突触,是「改造自我」;但立身现实世界,无论上学、求职、创业、经营家庭等,都需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对外界做功」,也就是「改造世界」,这才是生存的刚需和目的。仅凭读书并不直接达成这个目的。

  • 根据企业竞争战略中的「微笑曲线((Smile Curve))」理论,中端组装制造环节,获利最低;反倒是上游的技术、专利,或者下游的品牌、服务,获利最高。书籍作为一种商品载体,正处在中端,单价和利润率都很低;它的上游是书中承载的 IP、专利方法论、最佳实践,它的下游是读书会、辅导班、咨询、影视化等,都更容易做成大生意。

  • 对大多数人来说,读书是反人性的,不读书才顺应人性之恶(懒)。反人性的生意天生难做,教人堕落让人成瘾的生意大都暴利。

  • 不妨用量化的思路做个测算:一本单位信息量的书的价格除以读者的平均吸收率,才是单位知识的价格。考虑到很多知识在保证吸收率的商学院或培训机构价格不菲,动辄几十万,所以绝大多数人的平均吸收率在百分之零点几的样子(不会更高只会更低)。这就是普通人能从读书获得的收益。

  • 文化的本质就是让人体验超我,或渡向超我。前者交付多巴胺,后者交付内啡肽。比如,读虚构小说就是花费时间,体验别人的人生,过程会很爽,读完怅然若失;读经管书并付诸实践,有助商界精英自我实现,过程很痛苦,成功则巨爽。前者只要花时间就能享受,属于大概率;后者还要乘以现实世界诸多不确定性的小概率,最终未必达成。

  • 大概率的事情,本就不容易赚钱。所以图书出版要从这种大概率赚钱,就得拼命想办法提升溢价,做「意在画外」的花活,比如同样内容「一鱼多吃」做成一门在线课程、用共读社群/会员卡提前锁定一年的利润等。本质上是在透支供应方的产出能力,或是需求方的购买能力,自断后路。

  • 另一种思路,是从卖内容变成卖渠道,比如出一台颜值出众的电子阅读器(Kindle、得到、微信读书都在这么干)。这本质上已脱离文化生意范畴,是 监视资本主义。书的确是拿用户数据的绝佳品类,参照亚马逊和抖音们最近搞的兴趣电商方向就能理解。

  • 书籍是思想传递的管道。读书笔记是管道的管道。读书笔记同步/回顾是管道的管道的管道。注定是小众服务,难成大气候,比如 Readwise、Anki。

  • 这个领域的思考还将持续,会随时增补 memo。

我知道我的读者里,不乏出版从业者。欢迎批判交流、探讨未来。



# 我的 Newsletter 「增长黑客周刊」,请前往 GHacker.vip 订阅(或点击左下角原文链接),每周一下午 5 点左右发送,分享我的最新随笔、书影音推荐。


# 我的社恐微信小号(本人使用,没正事不私聊,但会发朋友圈),可以加: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