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汉元:“新潮”的土专家(上)

彭洋 金领故事 2022-06-17

@所有人 敬请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广告▲


温馨提示

本文2978字,阅读需要6分钟,如果忙建议收藏。 

5月8日,通威股份在成都召开了2018年度股东大会。



除了通报公司2018年的各项业绩,大会最重磅的消息莫过于刘汉元卸任董事长,由80后经理人谢毅接任一事——虽说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由年轻人掌舵,但多发生在互联网等“新潮”行业,像通威股份这种由农牧起家的“传统”企业着实不太常见。


这其实跟刘汉元的行事风格相当契合。


刘汉元起家于网箱养鱼,发迹于饲料,看似“土得掉渣”,实际上颇为“新潮”:从德国引进网箱养鱼,又在生产饲料时投入重金研发新技术,还进军当年新兴的光伏领域,表面“土”、骨子里“新”。


如今,又在公司新旧业务齐头并进时卸任董事长,加快高管年轻化进程,刘汉元实则又迈出了“新”的一步……

 

“吃”出来的通威


刘汉元确实“土”。


1964年,刘汉元出生于四川眉山,祖上三代都是农民,一间低矮的砖房就是家里最值钱的财产。


家里条件苦,刘汉元7岁开始就放牛喂猪,洗衣做饭样样精通。


1978年,初中毕业后,刘汉元考上眉山一所水产学校,为的是“三年后得到一个铁饭碗,解决户口和房子”。


1981年,以优异成绩毕业的刘汉元如愿以偿,他被分配到眉山县水电局两河口水库渔场当了一名技术员,一个月三四十元的工资对当时的他来说相当不错。


如果不是一次例行公干,刘汉元这种“不错”的日子不知要过到什么时候。


1982年,刘汉元去水库进行每季度一次的安全检查,例行公事后,他吃到了“这辈子最为鲜美的清炖草鱼”,“没有放一点调料,但却肉质细嫩,而且汤味鲜美。”


刘汉元至今都还能回味起当时的味觉体验,一名水库管理员告诉他,“水库是活水,而且水深,所以鱼没有土腥味。”


出身农家的刘汉元其实也知道,一般来说由于池塘的淤泥里含有大量腐殖质,因此鱼虽长得快,但也会有一股浓郁的土腥味,通常只能红烧压味。


水库鱼鲜美的口味让刘汉元发现了新大陆:“如果把水库鱼推广,那该是多大的商机啊!”


但水库鱼也有一个难题,生长速度不如塘鱼,而且散养不易形成规模。



怎么解决呢?


刘汉元拿出了他喜欢钻研新技术的劲头。


其实自一年前当起技术员后,刘汉元就对各种各样的新技术非常痴迷,不过最初他更感兴趣的是无线电技术,经常把一台报废的电视机拆了装、装了拆。


他查阅了大量报刊书籍,发现在德国有一种网箱养鱼技术,非常适合在水库这样的开放环境进行规模化、集约化养殖。


具体而言,就是找到适合的水域,如避风、向阳、水面宽阔、日照条件好的库湾、湖泊,采取固定式、浮动式或者下沉式网箱养鱼。


这样,既保持鱼的生长速度,又不让与鱼与土壤接触,去掉土腥味。


此外,刘汉元也意识到了养鱼的潜在商机。


上世纪八十年代,鱼甚至比猪肉还要金贵。


刘汉元至今还记得,1978年他读中专时,“每天吃的要么是玉米,要么是红薯,就连吃米饭的机会都很少,猪肉只能一个月吃一次,更不要说吃鱼。”


到了80年代初,这样的饮食结构也没有太大的变化。


鱼的价格通常比猪肉贵三到五倍,要是在春节期间,猪肉与鱼的价格差距甚至可以达10倍之多。


在那个时候,要是机关单位的后勤人员过年过节能为大家发上一条鱼,那绝对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市场早就存在,技术也研究得七七八八,横在刘汉元眼前的,就是资金了。他先找到信用社贷款,但人家哪会随便把钱贷给一个刚参加工作一年的年轻人。


无奈之下他只好求助家里,父母卖掉两头猪凑了500元,刘汉元又拿出自己仅有的200元,算是勉强凑足了启动资金。


一个月后,刘汉元的首批50多平方米网箱投入使用,并很快赚回了将近两千元钱——这在当地引起了一番不小的轰动,不少周边村民也想搞网箱养鱼。对此,刘汉元不以为意,甚至还毫无保留地把技术教给了想学的村民,因为他忽然发现还有一门生意比网箱养鱼更有意思,那就是生产饲料。


“有一天我突然不想继续养鱼了,打算研究下鱼饲料。”刘汉元回忆说,当小小一个眉山很快遍布100多个网箱养鱼点后,他意识到网箱技术并不难,管理也方便,自己做没有核心优势,但鱼饲料不一样,大家都要用,没有技术生产不了,“我不如把这些业务做好,大家各自发挥优势。”


喜欢学习技术的刘汉元又开始自学起瓦工、木工、电工……


饲料厂的设计、施工、安装都是他亲自动手,为的就是省两个钱。


1986年春,刘汉元在老家永寿镇建起了一个鱼饲料厂,即通威饲料的前身。厂子刚建好,他生产的鱼饲料就成了抢手货,尤其是3月份鱼苗投产时,永寿镇挤满了周围上百公里来买饲料的拖拉机。


有时候,一天之内从厂里发出的饲料会装足足100多辆汽车和拖拉机。


最鼎盛的1988年五一,有人为了买饲料在工厂门口排了7天7夜的队——通威饲料一炮而红。


1993年,刘汉元正式组建四川通威集团,并于一年后把总部迁至成都。


此时的通威已经颇具规模,虽然脱胎于乡镇企业,但刘汉元展现了他企业家的格局:他花了近10万元在《四川日报》等几个主流大报上刊登招聘启事招揽人才,持续了整整两个星期。


此举为通威招来了水产学校的技术员、青岛的专家和海外留学的博士,一支近百人的研发团队就此组建完毕。



重金打造的研发团队用来干嘛?


当然是升级产品!


“老百姓要靠它去喂鱼,靠它赚钱、致富,来不得半点马虎和虚假!”刘汉元要求产品部门每个月要优化10个产品,新投产15个产品,“必须依靠高科技,才能使企业和产品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仅1996年,他投入科研的经费就超过1000万。此后短短1年,通威就解决了成鱼“脂肪多,内脏比例大”等世界性难题,更是将饵料系数从2.5一举降低到为1.0以下,这意味着养殖户的成本降低了60%。1999年,随着通威饲料的热销,刘汉元在昆明、安岳、西昌、达州等城市设立了10家子公司。


业务量大了,服务当然要跟上。


除了遍布四川各地的服务站点,1995年底,刘汉元率先在全国开通了800热线电话。


刘汉元的本意是方便用户咨询,不过尴尬的是,热线电话一度成了骚扰电话,好奇的、恶意的、同行的骚扰电话最多时每天要占到六成以上,1998年春节期间更是达到了每天2000多个。


为此客服团队请示是否将热线暂停一段时间,刘汉元坚决不同意,“克服一切困难,坚决保证电话24小时畅通!”刘汉云给客服团队下了死命令。终于,两个月后,800热线挺过了困难时期,刘汉元的“秘密武器”就这样研发成功。每隔一段时间,他会挨个阅读客户的投诉报告,“客户的投诉是改进工作的最佳实践。”


1996年10月24日至11月5日,世界银行考察团对通威进行了为期23天的考察,临走前连声称赞,“想不到内地还有这样的民营企业,管理水平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同年,通威集团通过了ISO9002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国家方圆标志认证,成为全国饲料行业中首家通过“双认证”的企业。



1997年,通威旗下企业年鱼饲料生产能力超过600万吨,成为全球最大的水产饲料生产企业,市场占有率已达到25%,并开始其后连续21年的雄霸全国。


2004年,刘汉元带领通威成功在上交所上市,两年后销售收入超过200亿,市值一举接近100亿的大关。外界甚至笑称,“国内每三条鱼中有一条就食用通威饲料。”





作者:彭洋

编辑&排版:滕鹏

本文有删减,

若需《中国职业经理人》原文本阅读、商务合作

请联系本社蒋女士。

固话:023-65356251

手机:17316784806(同步微信)



▲广告▲


推动建立中国职业经理人制度

推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经理人队伍

推行建造中国职业经理人公共服务市场体系

推广培育中国职业经理人新文化和社会生态环境

为职业经理人服务   为企业服务   为会员服务

长按下方二维码,点击识别,订阅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中国职业经理人杂志微信公众号获取最新资讯


最低6.8折

点击阅读全文

杂志火爆征订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