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 张琳娜:千磨万击还坚劲,远道仿佛若有光——我与数学的斗争史

北大招办 北京大学招生办 2022-08-30

  全文共3586字,阅读约需10分钟



关键词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编者按

踏着晨光走进教室,翻开书本开始新一天的知识之旅;方寸书桌前静心埋首,写下给未来的一张满分答卷;傍晚在空旷的校园驻足凝神,勇攀高峰时也曾有片刻迷茫与失落……这是你的青春故事,也是无数北大人的难忘记忆。前行路上不妨稍歇片刻,与我们一起聆听学生经验,这里有高效的学习方法,巧妙的解题思路,更有柳暗花明的心路历程与矢志不改的理想追求。十年如一日的追梦路上,一人独行风景虽好,携手共进步履愈坚,你的故事,北大始终不曾缺席。



学生姓名:张琳娜

毕业中学:福州第一中学

就读院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我会永远记得2021年的6月25日,那是一个些许燥热的夏午,窗外的蝉鸣失去了往日的舒心,反而显得聒噪。我焦虑地坐在电脑前,坐立不安地,将查询页面上那早已烂熟于心的考生信息检查了一遍又一遍,凝视着屏幕上的时间缓缓挪到了14点整——霎时间如触电一般,颤颤巍巍地伸出手去,却最终轻轻按下确认键。好在迅速跳转的界面没有给我过多的折磨,经过几秒令人窒息的空白,一排成绩骤然呈现,静静地,仿佛在说恭候多时。


我定了定神,将目光聚焦于一个个数字——总分甚至超过了我的预期。至于单科,考得最好的是……


数学?


我愕然,感觉自己的身体仿佛正在迅速下坠,落入一个历经千百遍却不曾成功辨别的梦境,如今却渐渐云开月明,变得明晰可感。这些年一路走来,我与数学的斗争也如同一场大戏,在我的脑海中徐徐展开。



初遇数学,我像一个轻取敌酋的常胜将军,为日后的轻敌惨败埋下了深远的祸根。


从牙牙学语到第一次迈进校门,我就是经常被老师夸奖聪明的孩子。依靠这种小小的玲珑和一点似有似无的天资,小学的我在数学的浅滩中如鱼得水。课堂测验,我总是第一个交卷,并且在同学们羡慕的目光中获得满分;从未走进补习班的我,凭借课余自学奥数,在竞赛中无意间考取了全校第一名。正如戏文中“三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那时的我不免得意忘形,认为令旁人惧惮的数学也不过如此,殊不知所谓的“天分”早已标明了价格。


升入初中时,我的数学成绩仍然耀眼——无非是试卷上多了几道不会做的题目,但我并没有放在心上,认为满分和95分并没有太大差别。于是,最后一个警觉的机会也在我的自欺中一去不返。不久,函数的加入打了我一个措手不及。我直愣愣地盯着试卷上那个以“6”开头的数字,才惊觉在自己放纵时,敌人早已半卷红旗,攻占了我的大本营。


但好在初中的数学课程并不太深奥,我的基础也还算扎实,迅速调整状态后便发起了反攻。从那之后,我自觉迈入了从前嗤之以鼻的补习班,书桌上也多出了几本从书店精心挑选的练习。经过一年的鏖战,我在中考卷土重回。看着那个久违的、接近满分的成绩,我大有古之壮士收复失地般的快感,“收拾旧山河,朝天阙”。却未曾料想这个甜蜜的信号仍然暗藏危机……




中考遥遥领先的佳绩让我如愿以偿地进入了福州一中,却也使我罔顾前车之鉴,再一次过早卸下了防备。面对高中数学陡然上升的难度,教训是前所未有的惨痛:它甚至没有像初中一样,至少在起初赏赐给我几颗糖,而是单刀直入,刚一照面就使我溃不成军。我忘不了第一次半期考,数学即大有摇摇欲坠之势——果然,期末考时,它便从及格线的边缘一跃而下,并且在高一结束前再无回头之意。尽管我也试图悬崖勒马,但随即不得不惊惶地意识到这一次数学的挑战并非玩笑,而是真实地完全脱离了我的掌控。无助、懊悔、如梦初醒……在觉醒与苦痛的挣扎中,结束了我的第一年高中生活。


高一暑假,我开始全面反思,并小心翼翼地进行了新一轮部署。


我不再在数学课上放任自己昏昏欲睡、把写满乏味公式的课本丢到一边,而是要求自己全神贯注,不放过字里行间的每一个微小的细节;不再在提及基础部分时自认为早已掌握,而选择性忽视老师的声音,而是把每一次重温都当作查缺补漏的良机,给大脑的遗忘曲线打入一个个楔子,在实践面前终于承认从小挂在嘴边的“温故而知新”是何等一字千金。


面对老师,我曾经战战兢兢,嗫嚅许久却最终没能开口询问本就积压已久的问题,担心问题过于简单而招致责问或是批评;但现在,我鼓起勇气在下课铃响后第一个跑上讲台,把前一天晚上整理好的题目大方地展示在老师面前,无论它们基础或是复杂,我都不再闪躲着回避老师的目光。高二的第一次单元考,我的成绩第一次重返了“良”。虽然距离曾经的辉煌战绩还有巨大的差距,但这无疑给了我一个积极的信号。从那时起,我的脚步更加坚定,对自己的信心也逐步重塑。


我选购了一本好看的错题本,用它激励自己时刻记录“跌倒”的轨迹。起初,由于自己知识体系的千疮百孔,一张试卷、一份作业的错题搬运就能占用我大半个晚上的时间,一道又一道看似永无尽头的红叉让我欲哭无泪,却直到这时,通过这种量化,才切实体会到了自己一直不敢直面的真实水平是多么不堪一击。


短短几星期之后,我看着厚厚的笔记本已经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大半,不经哑然失笑,第一次坦然地承认自己原先的自满加上自欺欺人的可笑。黑色水笔抄写题目,蓝笔订正,绿笔记下解题思路,再用红笔把考点醒目地标注出来——这是属于我自己的摩斯电码。在此般日积月累下,我的本子很快呈现出色彩明丽的景象,欣欣向荣似的,让人不禁联想到多彩摇曳的经幡。


一开始,揉着酸痛的手腕,我也常常怀疑:自己这般费心劳神,到底能不能收获成效——还是说,我把精力用错了方向?但仅仅几个月后,积极的回馈就给我献上一剂定心丸。努力的回馈总是不期而至,甚至比我预期中提早了太多。我的速度稳步提升,往往从抄题到记录再到反思已经能够一气呵成,每天晚上按时翻开错题本,却越来越早地完成任务;订正时,我渐渐无需紧盯着参考答案逐字摘抄,而是可以凭借对知识点的回忆自主作答;每日记下的错题数量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迅速减少,直到有一天,我照例翻开练习册,看见满目的红勾才猛然想起今天的作业做到了完全正确。


从无力招架到“无题可记”,仅仅过去了不到半年的时间。高中进度条行进过半,我终于敢于再次直视数学的战书,在心里暗暗宣誓:只管放马过来。




我开始用新的态度对待作业和习题。从前,只要遇到难题,我都会理所当然地直接放弃思考,而拿出手机拍照搜题,自以为“下次”就会掌握这个考点,或是“等课堂讲评时”再认真反思。然而事实往往是,在我心不在焉地抄下搜题软件上的答案后,随即将这道题抛诸脑后,等到讲评课时,我早已不记得哪些题是当初被直接丢弃的,反而对着满卷的对勾沾沾自喜,欺骗自己这就是我本人的水平。


现在,在坐上书桌前,我习惯性地将手机关机并放到另一个房间,从源头杜绝我“走捷径”的可能性。思路阻塞时,尽管抓耳挠腮,我不再从开始就缴械投降,而是尽己所能组织答案,待到全卷完成再核对答案、总结疏漏。


曾经在课堂上,老师提问时,我总是惊慌地把头埋在胸口,生怕引起一丝注意;但现在,我说服自己克服心理障碍,主动回应老师的目光,无论答案正确与否,都能平静地公开陈述自己的想法。收效更是显而易见:在高二接近尾声时,我的数学一举重返年段前列。


高三一年的数学,更像是我的老对手,全然模糊了敌友之分。面对这个劲敌,我早已不再心怀恐惧、或是过分乐观,而像是一位看遍千帆过尽,选择返璞归真的老将,逐渐能够做到泰然自若,与数学和平相处。


我抛弃了畏难和抵触,主动订购了一期期最新出炉的各地试题,决心将它们研究透彻;今年最新出现的题型,我把它们剪下做成一张张便签,贴在房间最醒目的位置:洗手台、床头柜、笔筒前……确保自己随时不经意的一个抬头,也能在电光石火的瞬间迅速加深一遍印象。


随着时间推移,我对未来的目标也从模糊到清晰,再到强烈。计划表上的终极目标,从任意985学校缩小到C9院校,最终精准定位北京大学。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截至高考前夕,我终于可以问心无愧地宣告:各省组织了多少次质检,我就攻读了多少套试卷。数学,也终于从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幻影转化为清晰可辨的标靶——一如五柳先生笔下“仿佛若有光”,隐隐约约透露出胜利的先声。


高考第一天下午,走进考场前,我回头看了看走廊外——阳光正好、万籁俱寂。“数学这个老伙计……当不会让我失望吧。”我虽然心里仍然有些打鼓,却在调整好呼吸后面向骄阳轻快地笑笑,随后坚定地转身,毅然走向我与数学的决胜之役。



回忆至此,手机上清脆的提示音将我猛然拉回了现实。我晃晃脑袋,定了定神,信守点开了聊天窗口——是一个学妹。


“学姐,你是怎么看待数学的呢?我曾经数学成绩很好,但现在越来越找不到状态……”


我在心里默默地念着,不禁轻笑出声,仿佛看见了当初的自己。思绪游离之际,手指已经飞快地在键盘敲出:


“数学,是我的一生之敌。”


但我却在认真想了想后无可奈何地摇摇头,在随后补上一句:


“……也是我相爱相杀的恋人。”




作者 | 张琳娜,内容有修改

美编 | 唐儒雅



家长经验

未名家长谈 | 托举燕园梦,不负家国情


备考锦囊

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 张彤:点滴之间


备考锦囊

北大学子备考锦囊 | 王天晓: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