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MoMA的藏品看西方艺术赞助人制度

影史志 后浪
2024-09-02

喜欢艺术的人,对“文艺复兴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和拉斐尔可谓耳熟能详(当然也有一部分人是通过忍者神龟了解到的),然而在中国,却很少有人知道,给予这些艺术家创作任务、提供创作灵感、甚至负责他们衣食住行的一群人——即艺术赞助人——的情况。


实际上,“艺术赞助人在西方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艺术创作制度,才让西方艺术得以突飞猛进的发展。

中国人有种思维定式:即大艺术家、大科学家都要淡泊名利、生活清贫,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或埋头发明创造。这种想法,大抵受陶渊明、王冕之流影响。尤其是王冕,连父母都快赡养不起了,还拒绝了朱元璋做官的邀请。因为他认为,只有效仿“梅”那种傲霜立雪的品格,才能画出“梅”的精神。


诚然,王冕的《墨梅图》、《白梅图》等名垂千古,却让中国后世的艺术家遭了老罪,似乎对物质生活有追求就配不上艺术家身份似的。


王冕《墨梅图》

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清末民初,才有所改观。齐白石晚年成名后,对物质生活也不再那么藏着掖着,卖画得来的钱,用来买妾,七十多了还生了儿子……而现世艺术家,如黄永玉,90多高龄迷上了法拉利。


其实,作为艺术家,更应该体验生活的多姿多彩,才能创作出内容丰富的作品;科学家也一样,一切科学发明都是让生活变得更好


随着科技史的普及,国人也渐渐知道,坐在苹果树下发呆的牛顿,人家正式工作是英国皇家铸币局局长——相当于中国人民银行行长;而小时候在火车上打零工的爱迪生,长大后也创立了通用公司——现在全世界最大的公司之一


艾萨克·牛顿


科学家如此,艺术家亦如此。有时候艺术家显得困顿,只是他们略奔放了一点而已。比如莫扎特,写信回去让父亲寄钱,父亲以为他过得不好,亲自过去看他。结果到了莫扎特家里,发现他跟女票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所谓借钱,只是欠了赌债而已。


要说美术界,生活奢侈当属提香。少年成名、见钱眼开、不讲原则……这大概是艺术之外对他的评价,以至于他80岁之后,还请一堆年轻漂亮的女模特,一边画裸体画,一边开车暴走,有时候还和朋友们飙车,看谁先体力不支……活脱脱一幅文艺复兴盛宴,有些人认为声色犬马是健康的大敌——这理论在提香身上似乎不适用,他一直活到九十九岁。


提香《狄安娜和阿克泰翁》


也许,就是因为提香绚烂奢华的生活,他才能把那么亮丽的金运用自如。


奢侈的生活当然需要钱来支持,那么钱从哪里来?于是咱们就回到本篇标题:艺术赞助人。


艺术赞助人制度自古有之,往上可追溯至古希腊,然而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形成职业化制度。那时候,艺术家的地位远远没有赞助人高,甚至有观点认为:赞助人才是艺术品的创作者,艺术家只是执行者。


引用当时著名的建筑家菲拉雷特的话:赞助人和艺术家,相当于艺术品的父亲和母亲,然而在一座极度重视父权的城市里,母亲的地位微乎其微。


于是就有了那个著名的“大卫鼻子”笑话:


米开朗琪罗创作《大卫》雕像时,他的赞助人、佛罗伦萨执政官索德利尼来了,觉得“大卫”鼻子太高,让米开朗琪罗再打掉一点。米开朗琪罗偷偷抓了把碎石粉,爬到“大卫”鼻子位置,用凿子弄出一些叮叮当当的声音,并让碎石粉从手里滑落,假装在修改。然后问索德利尼:可以了么?索德利尼表示非常满意。


米开朗琪罗《大卫》


虽然米开朗琪罗运用智慧保住了作品的艺术性,可他的举动无疑是在曲意迎合赞助人。


艺术家的赞助人,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可以赞助其中一幅作品的创作,也可以赞助这个人……比如达·芬奇,创作《蒙娜丽莎》时,他的赞助人即是《君主论》的作者:马基雅维利;而米开朗琪罗创作《创世纪》的赞助人,便是罗马教皇。


不过,在当时有个家族,几乎赞助过所有我们现在能叫上名字的艺术家,包括四个忍者神龟达·芬奇、拉斐尔、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还有刚刚提到的提香,以及波提切利、韦罗基奥、吉兰达约、佩鲁吉诺、曼坦尼亚、波莱尤奥洛兄弟等一连串如雷贯耳的名字,都和这个家族有关。


达·芬奇、拉斐尔、多纳泰罗、米开朗琪罗


熟悉艺术史或欧洲文化的朋友已经猜到,这说的是著名的美第奇家族


美第奇家族的祖先,似乎是个羊毛贩子和高利贷商人,有钱之后渐渐有了地位,从而为家族编造了一个“骑士战胜巨人受查理曼大帝赏识”的起源故事。


获得政治地位之后,美第奇家族依然改不了用钱来解决事端的商人习气,这冲淡了中世纪以来的骑士贵族特权,也为资本主义的萌芽埋下了种子。


如果美第奇家族仅仅对钱与权感兴趣,那么它的历史地位绝不会如此之高,它还有个别称:文艺复兴教父。


曾经有句流传很广的话:如果说文艺复兴是因美第奇家族而起,未免有些夸张;但如果说美第奇家族大大推进了文艺复兴的进程,那毫无过誉。


美第奇家族最著名的人物,恐怕是被称为“华丽公爵洛伦佐”的洛伦佐·德·美第奇,可见中二病是成为一个伟大人物的前提。


洛伦佐·德·美第奇


想要了解这位华丽公爵,可以看2016年的英剧《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这部剧里能看到“雨人”达斯汀·霍夫曼的客串,也可以看到“华丽公爵洛伦佐”与“邪恶教师马基雅维利”的基情,以及他两个共同培育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等几只忍者神……不对,是几位大艺术家……的故事。


《美第奇家族:翡冷翠名门》


毫无疑问,美第奇家族为“赞助人制度”开了个好头,才有了后世的罗斯柴尔德家族、洛克菲勒家族等对艺术的投资。


文艺复兴至今,人们习惯的把艺术风格粗分为两个大类:古典艺术与现代艺术,而目前现代艺术的分水岭,大约就是二十世纪中期。


古典艺术好评判,因为绝大多数作品都已盖棺定论,对艺术了解或不了解的都知道达·芬奇的画好、莫扎特的音乐好听……那么现代艺术呢?


事实上,一件艺术作品诞生之初,是很难评判它的价值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精神不正常的梵·高潦倒一生。


事后梵·高的作品卖出了巨额天价,然而艺术家本人却丝毫没有享受到。这事激起了当时一位豪门夫人的惋惜与恻隐之心,她就是当时洛克菲勒家族代掌门人小约翰·戴维森·洛克菲勒的妻子阿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


阿比·奥德里奇·洛克菲勒


于是她与当时的社会名流深入探讨这几个问题:艺术家出名之前,他的作品价值该如何评判?潜力巨大但尚未体现价值的作品该如何保护?以及怎样快速展现出作品价值……


最好的解决方案,当然是建一座艺术馆专门收藏这些艺术品,于是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就诞生了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

此举首先得到了洛克菲勒家族几代人的支持:她的儿子、曼哈顿银行总经理戴维·洛克菲勒不遗余力的支持母亲做这件事,戴维的堂兄弟迈克尔·洛克菲勒更是跑遍非洲、南美、大洋洲等收集世界各地艺术品,增加馆藏,并最终在印度尼西亚下落不明。


迈克尔此次是去收集一件神秘的藏品:食人部族阿斯玛特的彩涂人头骨,在这之前,他已经收集到了当地的图腾柱。


食人部族阿斯玛特的彩涂人头骨&原始人美术馆中展出的阿斯马答人祖先柱


当时这个部族处于尚未开化的原始状态,还存在食人陋习,具有非常强烈的迷信思想,当地人认为,把祖先的东西带走会带来诅咒。果然迈克尔在一次翻船事故中不知所踪,而同行的两个同伴奇迹般的毫发无损。


有人说迈克尔葬身于鲨鱼、鳄鱼之腹,也有人说他被急流卷入了海底……耸人听闻的是他成了当地食人部落的盘中餐……近年来更有人爆料说他还没死,而是加入了食人部族……


迈克尔·洛克菲勒,之后他乘坐这艘简易船遇难


不论迈克尔下落如何,从他身上,可以感受出洛克菲勒家族对艺术的热衷与付出。


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后继的工作人员们,秉承了这一理念。馆中从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到马蒂斯的《舞蹈I》都有收藏,而这些当时都是引起巨大争议的。


毕加索《阿维尼翁的少女》


《阿维尼翁的少女》当时引起巨大争议,有人形容它是“将丑发挥到极致”的作品。然而其中的立体主义表现形式,正是毕加索致力于新美术理论的研究成果。从两点来分析这幅画:其一,只有深入了解“美”的人,才能将“丑”发挥到极致;其二,画中女性那三角形、矩形的胸部,岂不正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诞生的3D游戏画面如出一辙


游戏:《古墓丽影1》


而“野兽派”的创始人亨利·马蒂斯,更是引起艺术界巨大震动的人物。“野兽派”采取随手拿物件当画笔、甚至直接将颜料挤在画布上的粗犷手法,仿佛一只野兽在模拟多纳泰罗或拉斐尔的画。不过正是因为有了这种手法,人们才进一步认知到颜色与光影之间的关系。


现代艺术博物馆馆藏马蒂斯的《舞蹈I》,捐赠者纳尔逊·A·洛克菲勒,曾任美国副总统,而且是前文提到在印度尼西亚失踪的迈克尔·洛克菲勒的父亲。


马蒂斯的《舞蹈I》&纳尔逊·A·洛克菲勒


莫奈的晚年作品《睡莲》也曾被一些严苛的批评家指责为“艺术家晚年视力下降导致画面模糊”的作品,直到后世人们才慢慢发掘出大师对于光影关系的探索。这幅画的捐赠者是西蒙·古根海姆夫人基金。西蒙·古根海姆夫妇也是著名艺术赞助人,设有古根海姆奖”,专门奖励那些在科学、艺术与人文领域取得成就的学者和艺术家,获得该基金赞助的学者和艺术家每年都超过百人。


莫奈《睡莲》(局部)


“至上主义”的创始人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的作品《白上之白》:一幅白背景加上中间的白色方块,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然而仔细看这幅画,中间的白在画面上占据着巧妙的位置,似乎怎么摆放都是正确的;而且中间的白四边并不均等,也不是平行线,用艺术家自己的话说,就是“白色的、畅通的太空,是一个没有终极的世界”。仔细回味,不同颜色的“白”、无上下左右、不均等……确实是太空的特性啊!


卡西米尔·马列维奇的作品《白上之白》


捐赠这幅画的约翰·海·惠特尼夫人,是与古根海姆齐名的美国艺术赞助人,惠特尼夫人自己的惠特尼美术馆,被誉为“20世纪初期美国艺术全面而透彻的平台”。


现代艺术博物馆的首任馆长小阿尔弗雷德·H·巴尔同样也独具慧眼。当前卫派艺术先锋梅拉·奥本海姆刚刚浮出水面时,对她的作品《物品》,即一个覆盖着皮毛的茶杯,博物馆董事会采取了审慎的态度并没有认为这是艺术品。巴尔毅然自掏50美元,买下了这件作品。从事艺术行业的人都知道,对于一个尚未成名、生活困顿的艺术家来说,50美金意味着什么!


梅拉·奥本海姆《物品》


除了上述作品,在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里,我们还能看到保罗·塞尚、康定斯基、克利、弗里达·卡洛、达利、村上隆、“波点女王”草间弥生……等一串串熟悉又不熟悉的名字。当我们有幸能够参观该馆时,除了流连于精美绝伦的艺术品,也不妨注一下艺术品下方那一个个基金会和捐赠人的名字,正是他们,艺术赞助人们,以强大的力量,从背后默默推动着艺术事业的发展。


本篇部分图文出自《MoMA的绘画和雕塑》一书,由后浪出版公司 weibo @后浪美术学院 提供,特此表示深深谢意!




点击【阅读原文】收藏

《MoMA的绘画和雕塑


 - - -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于2014年完成,2016年12月中文版出版,而戴维·洛克菲勒于不久后的2017年3月份去世,享年101岁。谨以此文对这位著名企业家表示悼念,并对洛克菲勒家族长久以来对艺术的支持表示敬意!


维·洛克菲勒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后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