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守护能源安全!东大这只“能脉之眼”勇夺全国特等奖

请关注 东北大学 2024-05-07

以守护中国能源安全为使命

奋力拼搏,一战到底

东北大学“能脉之眼”团队

在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

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

展现创新与实干的魅力

取得全国特等奖的优异成绩


“获得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的有……来自东北大学的‘能脉之眼’——多维度油气管道内检测机器人!”赛会主持人话音刚落,会场掌声如雷。勇夺特等奖,他们做到了!

由东北大学老师刘金海、卢森骧指导,易光模、冯彦宾、尹鑫照、李航、侯涤非、陈麒如、王阔、王柄洋参与组成的学生团队共同研发的“能脉之眼”,不仅能实现对管道的全息检测、实时定位、卡堵自救和自发电功能,而且对缺陷的检测更加细致,检测功能也更加全面。





01

实地调研,检测能源脉搏

科技立则民族立,科技强则国家强。2020年,团队充分把握自身在管道检测行业的优势,确立了“管道检测机器人”这一课题。

当时,指导教师刘金海正带领实验室成员前往中国海洋石油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调研。刘金海对油气管道机器人检测成本和风险较高、部分技术受制于人、数据泄露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阐述。在细致的调研之后,团队成员决定将“管道检测机器人”这一课题作为第十八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备战题目。



02

老师同学24小时待命

夜深人静,东北大学一幢宿舍楼内,一盏台灯未熄。昏黄的灯光下,电脑键盘传出“啪嗒”声。

“能脉之眼”的研究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这是负责该项目的易光模同学第十次修改项目PPT了。

手指飞快地在键盘上舞动,改完PPT上最后一句话,易光模看了看电脑右下角的时间——凌晨三点。没有做过多停留,他将PPT发到了指导老师卢森骧的邮箱。

十五分钟过去了,一条新消息出现在易光模的邮箱,来自指导老师卢森骧:“第十页‘漏磁检测节’的介绍可以再通俗易懂一点,另外,对机器人的运行原理还可以再详细一些,用流程图阐述会更直观。”

凌晨三点,皎洁的月光洒满了静谧的东大校园,易光模还在伏案修改……

备战过程中,指导老师和同学24小时在线是家常便饭。不仅是PPT,折纸海报的制作、机器人的运送方式、项目细节改善、参数优化都需要夜以继日地修改和打磨,一个又一个繁重的研发任务考验、磨砺着团队成员。

早上七点半,尹鑫照匆匆洗漱完,就迎着清晨的阳光前往项目研讨会。由于金属管道的静电屏蔽效应,检测机器人无法被定位,这次会议正是要讨论这个问题。 

“红外成像和声源定位技术,是定位常用的办法,希望这一点能给大家一些启示。”指导老师卢森骧说道。

同学们热烈地讨论起来,像以前的许多次研讨会一样,他们踊跃地提出遇到的问题和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案。

尹鑫照陷入了沉思:这段时间以来,他每天都在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常常一坐就是一下午。而静电屏蔽效应这一问题却始终得不到解决,项目遇到了很大的困难。

“同学们说得都很好,但从管道内部的角度出发,问题会变得十分棘手。也许大家可以换个角度再试一试。”指导老师刘金海提醒到。

忽地,一个想法从尹鑫照脑海中飘过:可以在管道外部使用振动传感器,直接通过声波定位!

方案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卢森骧老师的认可。实践证实,振动传感器的方案易于操作,能很好地应用于管道检测机器人,项目技术难关就此突破。

逐步将“能脉之眼”变为现实,离不开团队成员的精益求精和孜孜不倦。勤勤恳恳的努力和奋斗,让他们的科研能力越来越强,让他们离成功越来越近。

项目的成功,同样离不开团队成员间的协作。对于质量高、难度大的“挑战杯”大赛,涉及的工作浩大繁复,在设计任务时必须合理规划。只有成员间相互合作,取长补短,才能将效率最大化。

“我们的团队吸纳了来自多个学科领域的同学,大家分工明确,效率很高。”侯涤非说道。来自机械、软件学院的成员主要负责技术研发,市场调查和市场营销则由工商管理和金融专业的同学负责。成员之间密切合作,项目进行得有条不紊。

在时间安排上,他们也有自己的策略,那就是灵活安排时间,分清轻重缓急。如果是实验课程,大家就会把实验课的内容提前做好,这样就可以直接上机实验,节省很多时间。平时课堂展示时,他们也会在做完展示后抽出时间操练比赛的任务。通过充分利用每分每秒,团队成员有了更多的时间准备比赛,“能脉之眼”的项目也能按时产出。



03

努力终有回报,心血没有白费

2023年10月27日,团队代表早早来到了贵州第十八届“挑战杯”总决赛的赛场上。从东北到西南,跨越三千多公里,团队成员终于抵达了他们理想的舞台。

与传统比赛的PPT讲解不同,本次国赛还需要展示团队制作的实物作品,需要向一些大类领域专家,甚至是对本领域了解较少的专家、大众进行合适的讲解,这意味着团队的作品演示不仅需要包含专业领域的重点知识,又需要添加细致入微的引导内容,让讲解过程深入浅出,简单易懂。

“我们每天白天与老师们共同练习讲解,夜晚也要互相模拟展示,互相抽查。”易光模说道。团队成员在备战国赛时经常一熬就是两三点,即便在床上躺下,大家也依然在念叨答辩、回答问题。

站在国赛现场,成员们难免紧张。不过,支撑起他们一路走来的是老师的专业指导和同学的倾情付出。在经历了长期的训练积淀后,成员们能在全国决赛的赛场上自信笃定地回答评委的提问。从开幕式到闭幕式,决赛历时三天。对团队成员们来说,这三天是他们最忐忑也是最期待的日子。赛场上,团队众人立足小小展台,小中见大,产生创新思维的大碰撞,最终获得全国特等奖。

“感觉经年累月的努力终于得到回报,心血没有白费。”尹鑫照表示,在得知自己团队得到特等奖时,他内心非常激动。获奖那刻,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一个证书,更有专业素养和抗压能力。面对“挑战杯”大赛,他们做到了,东北大学做到了!未来他们将继续完善“能脉之眼”,使其早日投入正式使用,造福国家和人民。

发现、思考、调研、创造

踏入赛场的那一刻

就是梦想腾飞的第一步

挑战一切困难

勇夺科技桂冠

东大学子携手同行

共同奔赴新的篇章!


文字 | 王钰慧 魏昕悦 李放 沈紫嫣 肖尹泽

编辑 | 马小涵

责编 | 迟美琪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并分享到朋友圈✬

投稿&加入我们 neuxcbtg@163.com

往期回顾

东北大学2024年高校专项计划招生简章

东北大学召开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扩大)学习会议暨2024年干部集中教育培训开班仪式

分享

点赞

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