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

全册精讲+→ 班班通教学系统 2022-04-10
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物理
化学地理生物历史育儿
音美道德与法治中学生辅导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下册

义务教育教科书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第3课 美国内战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第三单元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附录 世界历史大事年表(下) 

扫码下载全册Word文档课件

下载地址

http://m.1ydt.com/v/box-21_38_44_

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与资本主义制度的扩展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主要殖民者:西班牙、葡萄牙(巴西)

2、背景: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3、杰出代表:玻利瓦尔、圣马丁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

4、成就: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厄瓜多尔等(哥与委合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为纪念玻利瓦尔,一个新成立的国家被命名为“玻利维亚”。

二、印度民族反英起义(1857—1859)

1、背景: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向印度倾销纺织成品,导致手工业者破产;

兼并王公领地;

取消对印度土兵的优厚待遇,不尊重宗教信仰。

2、导火线(直接原因):涂油子弹事件

3、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主力:印度土兵   

4、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5、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国统一: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

(1)目的: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

(2)内容:

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设参政院。

②经济:兴办手工工场,重商主义,允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③军事:义务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备军。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任职,按功劳提拔。

④文化:派留学生,开办学校、创办科学院,办报纸,改革习俗(提倡西方礼节和生活方式)。

(3)作用:

积极: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増强,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局限:农奴制进一步加强,成为日后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二、农奴制改革(亚历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

a俄国农奴制严重阻碍了俄国经济的发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亚战争惨败,激化了社会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巩固统治、缓和阶级矛盾、避免革命

3、性质: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内容:

(1)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2)农奴获得“解放”时,可通过赎买方式获得一块份地

5、意义:

(1)进步性: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2)局限性: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民为获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3课  美国内战

——南北战争(1861-1865)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经济概况:北方(资本主义经济)  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

2、双方矛盾:关税(北方希望提高);新增土地的制度(北方自由州,南方蓄奴州);奴隶制(南方保留)

二、内战爆发

1、原因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直接原因(导火线):林肯当选总统。    

2、开始: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同盟”,1861年4月南方挑起内战

三、北方的胜利转折

1、扭转战局:

(1)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

《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

(2)作用:调动农民、黑人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北方不利局面

2、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林肯遇刺。

3、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一、德川幕府的统治

1、原因:

(1)根本原因: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闭关锁国)阻碍日本资本主义发展。

(2)直接原因(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黑船事件),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倒幕运动

王政复古政变。主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二、明治维新

1、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取消武士特权。

(2)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殖产兴业”,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军事上: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2、影响

(1)积极性:是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

(2)局限性: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二单元 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技文化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电的应用

1、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3、特点: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主要成果:

人物

国籍

荣誉

成果

爱迪生

美国

发明大王

发明诸多家电(白炽灯泡等),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

卡尔·本茨

德国

汽车之父

发明内燃机汽车

亨利·福特

美国

汽车大王

首次采用流水线生产方式

莱特兄弟

美国

航空飞行器的先驱

成功制造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

奥托

德国


煤气内燃机

戴姆勒

德国


汽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狄塞尔

德国


柴油为燃料的内燃机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瑞典)诺贝尔:现代炸药、无烟炸药。

2、(美)海厄特: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诞生)。

3、(法)夏尔多内:人造纤维

四、影响

1、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

2、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资本主义对外扩张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

(1)工业革命推动生产力发展,人口迅速增长

(2)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多。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劳动者

2、大众教育

(1)背景: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2)国家:英、法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德国建立初等、中等、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二、城市化       

1、背景

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但城市缺乏统一规划

2、城市化的措施

19世纪中期,卫生条件改善。排水设施、街头照明、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设施

3、影响:生活方式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矛盾激化

资本家获得极大的财富,工人高强度劳动却难以生存。工人反抗斗争日趋激烈。(破坏机器的卢德运动)

2、环境污染:废气、废水污染大气、河流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英)

(1)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2)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微积分学。《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英)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3、巴尔扎克(法)

《人间喜剧》(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其中有《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展现了法国社会变迁史。

4、列夫·托尔斯泰(俄)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揭露俄专制主义和地主对农民的压榨,又否定暴力革命)

列宁称他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5、贝多芬: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背景:工业革命推动下,欧洲成为世界经济中心,为争夺市场、原料、投资场所而瓜分世界,相互之间的竞争也酝酿着战争

2、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1)“三国同盟”:德、意、奥(德为核心)

(2)“三国协约”:英、法、俄(英国为核心)

结盟目的:争夺世界霸权和瓜分世界领土。

3、两大集团形成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后果)。

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直接原因):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遇刺)

2、开战: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三、大战进程和结果

1、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2、重大战役: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5、战争性质: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西方列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影响:

(1)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2)美国参战、俄国十月革命,成为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标志。

(3)削弱了殖民力量,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背景:一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二月革命(1917年3月)

(1)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结果: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3)措施:未满足人民对土地、面包、和平的需求。而是继续作战。

二、十月革命(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1、背景:

(1)一战激化俄国社会矛盾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未解决俄国社会矛盾

2、时间:1917年11月

3、领导者:列宁

4、结果: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建立苏维埃政府

5、性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政治: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建立新政权机关

2、经济:大工业、铁路、银行收归国有,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将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3、军事:废除旧常备军,组建红军

4、外交:废除沙皇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退出一战。颁布《和平法令》。

四、历史意义

1、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2、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

(1)时间:1919年1月—6月

(2)实质:一战战胜国召开的分赃会议。

(3)中心问题:如何处置战败国,尤其是德国。

(4)会议特点:大国强权,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利益

2、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3、内容

(1)领土方面: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萨尔煤矿归法国,莱茵河东岸50千米以内不得设防。承认奥地利、波兰独立。

(2)经济方面:德国还向协约国支付巨额战争赔款;(赔款委员会)

(3)军事方面:废除德国的普遍义务兵役制;不得拥有空军;陆军不超10万人

(4)殖民地方面: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以“委任统治”的名义瓜分(最能说明巴黎和会的性质是瓜分世界领土和称霸世界)

4、凡尔赛体系

对德国的和约与奥地利、保加利亚、匈牙利、土耳其的条约共同构成凡尔赛体系。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建立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9个参会国)

背景:为调整英美日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矛盾,由美国主导召开会议。

2、《九国公约》

(1)内容:

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和维护各国在华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门户开放,机会均等”)

(2)实质:

使“门户开放”最终实现,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的统治新秩序;华盛顿会议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太平洋地区的统治新秩序。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1921年)

1、背景

随着国内战争的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阻碍社会发展和生产恢复

2、主要内容

(1)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

(2)允许使用雇佣劳力,允许出租土地,实行自由贸易

(3)中小企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

(4)按劳取酬工资制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劳动义务制,取消自由贸易,全部工业国有化。

3、作用

从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的成立:1922年,俄、白俄、乌和南高加索联邦成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苏联)

2、社会主义工业化:

(1)重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措施:两个五年计划(1928——1937)

(3)成果:落后农业国 → 强大工业国

(4)作用:短期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实现工业化。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模式固化,使苏联经济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背景:1927到1928年苏联发生严重粮食危机

2、目的:解决粮食问题,适应工业化需要。

3、方法:消灭富农,支持建设集体农庄,组建拖拉机站。

四、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

1、形成标志:1936年苏联新宪法的制定(确立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

2、特征: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影响(评价斯大林模式):

(1)积极作用:短时间内实现工业化,为后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巨大国际声誉。

(2)消极作用:

弊端也令苏联付出沉重代价。党政不分,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和家长制作风盛行;排斥市场调节和价值规律,造成经济部门发展的严重失调和农业长期停滞不前等问题。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背景:一战期间,印度提供了人力、军费、物资。因饥荒大量死人。导致英印矛盾激发。

2、领导人:甘地。时间:1920年

3、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4、文明不服从运动(1930年)

主要方式:采取不服从方式。

内容:要求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

5、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控制群众斗争方式,防止了暴力革命,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凯末尔革命

1、背景:一战后,土耳其素丹政府接受《色佛尔条约》,损失大量领土,经济濒于崩溃

2、战争概况(1921——1923年):领导人:凯末尔。

结果: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色》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3、共和国建立(1923年):1923年,凯末尔当选总统

措施: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政教分离,国民议会有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提高妇女地位;实施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教授西方科技;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4、影响: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四单元 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从繁荣到危机(1929——1933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有在资源配置效率上的不协调)

直接原因:股票投机活动(黑色星期四)

2、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国家干预的手段扭转经济形势,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2、主要措施

(1)整顿金融体系。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恢复银行信用

(2)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公平竞争,协调各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限制工时;《全国劳工关系法》

(3)通过《农业调整法》,调整生产和销售,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以工代赈,兴建大量公共工程。

(5)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3、意义

(1)积极: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美国人民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2)局限:未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建立: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2、政策:对内独裁统治,对外侵略扩张(1935年侵略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经济危机引发中下层民众不满;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

2、建立:1933年希特勒出任德国总理,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3、措施

(1)制造“国会纵火案”,打击德共

(2)焚烧进步书籍,加强思想控制

(3)掀起反犹狂潮

(4)发展军工业,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背景:内阁制定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政策。日本受到经济危机重创。

2、形成:1931年“九一八事变”。1936年广田弘毅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3、行动:制定《国基准则》。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二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东方战场: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

2、全面爆发: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3、主要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4、战争进程

(1)1940年攻陷法国

(2)扩大:1941年6月德国突袭苏联(巴巴罗萨计划)

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虎!虎!虎!),标志着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达到最大规模。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转折点:1942年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苏德战场)。

3、1943年墨索里尼政权垮台。

4、诺曼底登陆:1944年6月美英联军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二战进入最后决战阶段。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目的:协调盟军行动,取得最后胜利;解决战后问题。

(2)时间:1945年2月,苏(斯大林)、美(罗斯福)、英(丘吉尔)。

(3)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1945年7月,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战争结束:1945年5月德国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945年8月美投放原子弹、苏联出兵中国东北。8月15宣布投降。9月2日签署投降书,二战结束。

4、二战的影响: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灾难(人口、财富、环境)。但击败了法西斯拯救了世界文明,恢复了世界和平,推动了人类社会进步。


第五单元 冷战和美苏对峙的世界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背景:美国成为最强军事、经济国家;推行民主制度、自由观念;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有侵略性。

苏联认为美国是潜在防御对象。

3、开始标志: 1947年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政治表现)

4、发展: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马歇尔计划),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经济表现)

二、德国的分裂

1、分区占领: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柏林危机

3、东西德: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4、影响: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1949年美英法等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华约:1955年苏联和东欧7国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3、影响:美苏敌对发展到两大集团全面冷战对峙,也标志着两极格局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背景:原有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科技、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2、欧洲共同体:1967年,简称“欧共体”,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组成。

3、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4、欧盟: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原因: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

(2)发展:七八十年代放缓。90年代以后,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2、日本的崛起

(1)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和平宪法”

②美国的扶持,朝鲜战争的大量军需订单;

③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

(2)成就:1968年,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3)影响:国际地位提升,谋求成为政治大国而增加军费,引起亚洲邻国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欧洲:英、法、联邦德成为“福利国家”

2、美国:修订《社会保障法》,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困学生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3、影响:缓和阶级矛盾,创造利于经济发展的社会环境。但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互会:苏联同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建立经济互助委员会。

影响:帮助东欧国家克服战后经济困难。但将各国经济纳入苏联模式,取消各国共产党自主权。

2、中苏关系: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

(1)措施: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

经济上:垦荒运动,种玉米;取消农产品义务交售制,改为收购制;改革工业管理体制

(2)影响:未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改革

(1)经济上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

(2)影响: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轻工业与新兴产业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顽疾。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加速经济改革,效果不佳,转到政治体制改革。

取消苏共领导地位,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

2、东欧剧变

(1)原因:各国改革效果不佳,社会矛盾尖锐。西方国家“和平演变”。受戈尔巴乔夫政治多元化影响。

(2)措施:政治上,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经济上,私有制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991年,戈尔巴乔夫辞职,叶利钦控制全局。年底解体。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时间:1955年   

地点:印度尼西亚

1、背景:亚非国家取得独立,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问题

2、内容: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3、万隆精神: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

4、影响: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二、非洲年

1、开始:首先在北非开始,1951年利比亚独立

2、发展: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

3、高潮: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4、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古巴:卡斯特罗,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巴拿马: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六单元 冷战结束后的世界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

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中法俄英美常任理事国,10个非常任理事国)

联合国秘书处

2、国际安全:根据安理会或联大决议,可派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经济“全球化”

(1)背景: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2)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1995年)

(1)宗旨: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障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2)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3)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问题: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

3、美国霸权主义:(1)北约入侵南斯拉夫。(2)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4、恐怖活动:2001年美国911事件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2010年世界第二)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发展中国家占世界人口3/4,影响力扩大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1961年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2、中国: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赢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信息时代: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影响:拓展人类生活空间,推进全球经济一体化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妇女获得选举权。20世纪六七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

2、文件:《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温室效应,污染和浪费淡水资源,土地荒漠化,森林乱砍滥伐

2、人口问题

(1)表现:人口增长过快,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影响: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饥饿问题

简答题归纳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是指哪些地区?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名称的来历?

拉丁美洲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3、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哪两个殖民国家的殖民统治下?

葡萄牙、西班牙

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1)白人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奴役压迫引起殖民地民众的强烈不满;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5.独立运动的爆发时间及范围:19世纪初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6.独立运动的目的: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7.独立运动的概况:

(1)南美洲北部地区独立运动领导人是谁?他主要的事迹有哪些?

玻利瓦尔   

解放黑人奴隶。1819年,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

(2)南美洲南部地区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谁?他有哪些主要事迹?

圣马丁 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3)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哪两位独立运动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8.运动的性质:民族解放运动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在19世纪中期已沦为哪个国家的的殖民地?英国

2.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经济掠夺的表现:

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政治压迫的表现:

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概况:

(1)爆发时间:1857年

(2)起义参与者:

印度士兵首先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

(3)起义概况:

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用了3个月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进攻章西城,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4.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罗斯的起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终于统一了俄国。

2.沙皇俄国的由来: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3.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沙皇的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改革的时间及目的: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3)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教: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⑤生活: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4)改革的作用或影响: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5)改革的局限性:

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6)改革后的扩张及营建新都:

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二、废除农奴制

1、俄国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

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是在何时由谁颁布的?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农奴制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这场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也被称为1861年改革,它有什么积极影响?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5.1861年改革有哪些不足或局限性?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6.通过内容的学习,你认为这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美国独立后领土的扩张情况怎样?

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临太平洋的大国。

2.内战前南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

3.南北方矛盾的加剧主要表现有哪些?

(1)关税问题:

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 反对提高关税;

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人。

(2)奴隶制问题:

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态度也不相同。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

4.废奴运动的开展:

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持主张废除奴隶制,开展废奴运动。

他们揭露奴隶制的罪恶,积极帮助黑人奴隶逃往北方。

二、内战爆发

1.内战的导火线: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第16任总统。

2.为什么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3.南方是怎样分裂美国的:

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

4.内战的爆发:

(1)时间及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2)战争初期的形势如何?人民对此有何反应?

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

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联邦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会使使战争出现了转机?

(1)1862年通过了《宅地法》 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参军作战,扭转

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内战的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3.林肯被刺杀: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

4.林肯对美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5.内战的性质及影响:

(1)性质: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哪个幕府统治之下?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有什么特点?

德川幕府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锁国政策  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幕府统治时期日本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危机?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1.为什么日本会发生倒幕运动?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面对民族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

 

2.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是哪些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

3.幕府统治是怎样被推翻的?

(1)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2) 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开始在何时?1868年 

2.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②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③经济方面: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的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明治维新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明治维新有哪些影响?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5.明治维新的不足: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的背景?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何时开始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在哪些国家展开?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4.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5.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电的应用

1.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2.电磁感应现象是谁在何时发现的?根据这一现象发明发明了哪些机器?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电动机和发电机。

3.何时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70年代

4.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出哪些最新成果?

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

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5.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有哪些新发明问世?

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6.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

“电气时代”。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 内燃机的发明

(1)内燃机的发明是哪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2)在内燃机的发明过程中,先后有哪些成果问世?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

(3)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3)内燃机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1)汽车是何时问世的?发明者是谁?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2)美国企业家福特在何时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有什么意义?

1913年  

   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幅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3)除了汽车外,还出现了哪些以内燃机为动力发明的发明成果?

        轮船、飞机、拖拉机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什么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现代化学工业

2.现代化学工业领域涌现出哪些发明成果?

(1)19 世纪60- 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1884 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加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人口增长情况: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増加到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1)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変化。

(2)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大众教育的发展

(1)背景: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2)发展情况:

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背景: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2)城市化的情况: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工业化的进行使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另一方面,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

(1)牛顿哪个国家的科学家?英国

(2)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哪些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

(3)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4)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 达尔文

(1)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生物学家?英国

(2)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①《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1859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进化论”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②《物种起源》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1)巴尔扎克是19世纪哪个国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

(2)巴尔扎克生活在法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

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3)巴尔扎克主要有哪些作品?《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4)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什么特色和价值?

描绘社会现象细致,塑造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

(1)列夫·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伟大的作家?俄国

(2)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哪些作品?

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4)托尔斯泰的小说体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5)为什么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三、音乐美术大师

1.音乐大师贝多芬

(1)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天才作曲家?

18世纪,德国的天才作曲家

(2)贝多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3)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什么?这部作品完成于何时?有什么地位?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

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2.美术大师梵高

(1)梵高是哪个国家的杰出画家?荷兰

(2)梵高的代表作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2.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情况怎样?

他们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亚洲的一半也在它们的统治下,其他如中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地也沦为半殖民地。

3.欧洲列强为什么要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争夺?

后起的德国要向英法等国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4.在激烈的争夺中,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重重,主要表现是什么?

(1)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的矛盾不断激化。

(2)德国要防止法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它与俄国在土耳其也有矛盾。

(3)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

5.三国同盟是怎样形成的?

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6. 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签订了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

7.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有什么危害?

他们之间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

8.请结合以上内容,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凸显。为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萨拉热窝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半岛。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

 

(2)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3)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或爆发的直接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2)参战的国家:

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哪里?后来战场扩大到哪里?

战争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2.凡尔登战役:

(1)凡尔登战役发生在何时?1916年

(2)参战的是哪两个国家的军队?历时多长时间?

德、法两国军队  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

(3)凡尔登战役为什么异常惨烈?

交战双方死伤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4)凡尔登战役的结局怎样?

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德国从此陷入被动。

 

3.1917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

(2)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何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哪一方成为战败国?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多久?先后有多少个国家参战?牵涉人口多少?

历时4年多,参战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

7.战争中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参战各国死伤多少人?

坦克、潜艇等  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8.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二月革命

(1)二月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二月革命爆发在何时?这场革命推翻了什么政府的统治?建立的新政府是什么?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为什么会引起人民更大的不满?

它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

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1) 1917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

(2) 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十月革命的爆发

(1)爆发的时间、标志及领导人:

1917年11月6日晚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列宁

(2)十月革命的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开辟新时代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

1917年11月7日晚  斯莫尔尼宫

2)会议内容:

①大会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③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1)布尔什维克党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府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巴黎和会是在何时何地?1919年1月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2)参加会议的人员:战胜的协约国集团 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

(3)主要议题:讨论战后安排,主要是对战败国德国的和约问题

(4)被排斥的国家:苏俄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

(5)会议的操纵者是哪些人?(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和美国威尔逊

(6)和会为什么持续5个多月?

由于各国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会议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之中。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

(7)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内容: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8)《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菜菌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凡尔赛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3.巴黎和会期间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召开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赛。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矛盾。

(2)召开时间及参会国?

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3)会议的主导者:美国

2.九国公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是针对哪个国家问题而签署的?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3)主要内容: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4)《九国公约》的影响: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时间: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主要内容:

(1)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实行自由贸易;

(3)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或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在何时?全称是什么?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何时逝世?1924年1月,列宁逝世。

3.斯大林在何时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5年

4.苏联从何时起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6年

5.苏联是怎样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的?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6.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从何时开始的?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1.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颁布目的及时间: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3)颁布的意义: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苏联模式

(1)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又称“什么模式”?

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2)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运动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1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3亿多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夺走1000多万印度人的生命。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运动的领袖:甘地

3、运动开始的时间:1920年,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5.运动的开展情况: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6.运动的再次发起:

(1)时间及形式: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2)内容: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80名拥护者步行3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3)运动情况及结果:

几个月间,印度城乡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运动,一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7、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意义: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凯末尔革命

(1)革命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参加德国一方作战,遭到惨败。战后,腐朽的土耳其素丹政府不得不接受协约国提出的《色佛尔条约》。根据条约,4/5的土耳其领土要被瓜分,只保留安卡拉与黑海之间的一小块地方。更严重的是,当时土耳其的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避免被进一步瓜分,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2)革命的经过:

(1)1921年初,凯末尔组建了土耳其国民军。

(2)1922年,国民军打败由英国装备的希腊军队,俘虏希腊军总司令,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

(3)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在瑞士的洛桑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2、凯末尔的改革:

(1)时间: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2)改革内容:

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的规定,提高妇女地位;效仿苏联,统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规定学校必须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实行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3、凯末尔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它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了落后的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三、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运动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运动的经过:

(1)爆发: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

(2)展开:

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规模逐渐扩大。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未承认埃及独立。

(3)结果: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4)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改革的进行

(1)时间及改革者: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2)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3)改革内容: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等。

3、改革的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复习提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美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的地理概念:美国以南的美洲地区。

2、杰出代表:“南美解放者”——玻利瓦尔

二、印度民族起义(1857—1859)

1、原因:英国完成工业革命后,加紧对印度的经济剥削和政治统治,激起了印度人的反抗。

2、领导力量:封建王公。

4、主力:印度土兵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是19世纪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1、15世纪晚期,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自称“沙皇”。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纪初,向西方学习,实现富国强兵。内容: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他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要求贵族必须到车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派遺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提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作用: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増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

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3、农奴制改革:原因:封建农奴制度阻碍于资本主义发展。  主要人物:亚历山大二世

主要内容: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农奴获得“解放”时,可以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钱赎买。

意义:是俄国近代历史的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进社会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但农奴制的参与仍然存在,影响俄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3课  美国内战---南北战争(1861—1865)

1、根本原因:南北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焦点是奴隶制度的废存问题

2、导火线:1861年3月林肯当选总统。    

3、开始:1861年4月南方奴隶主挑起内战

4、转折:两个法令的颁布(1862年9月)

1862年《宅地法》,鼓励农民到西部耕种。《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认真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身份加入北方军队。

激发了广大黑人奴隶和农民的革命积极性。踊跃参军,扭转了战场不利的局面

5、胜利:1865年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而告终。

6、美国南北战争的影响: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

1、原因:

(1)内因:德川幕府的闭关锁国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2)外因: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入侵,加深了日本的民族危机,激化了国内矛盾。

2、一些中下级武士发起了倒幕运动。

2、主要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2)军事上: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武士道精神。

经济上:推行地税改革,在“殖产兴业”的号召下,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3)社会生活: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影响:是日本历史的重大点,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但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日本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开始:

1、时间:19世纪70年代

2、标志:电力的广泛使用(“电气时代”) 美国和德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电力的广泛应用:

1879年美国天才“发明大王”爱迪生发明耐用电灯泡;他在纽约建成世界上第一座火力发电站输电网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876年,德国人奥拓制造煤气内燃机,1883年德国的戴姆勒研制汽油内燃机,德国的狄赛尔发明柴油内燃机,19世纪80年代本茨制成了汽车;1913年福特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1903年美国人莱特兄弟制成了飞机。

四、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1884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普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晨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目由资本主义向孳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増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人口的增长

2、工人阶级队伍壮大

3、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1910年,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成的系统教育体系。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4、城市化:19世纪中期,英国大部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城市的公共卫生、供排水、照明、交通逐渐完善。

5、社会问题:(1)社会矛盾激化,资本家与工人的贫富差距加大。(2)化境污染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1、牛顿①地位: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②成就: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创建微积分、牛顿三定律。③科学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2、达尔文:著有《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观点,推翻了神创论和物种不变论。

3、巴尔扎克:《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4、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5、贝多芬:第三《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成熟。

6、梵高:《向日葵》、《夜间的咖啡馆》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7—1918.11)

一、根本原因: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形成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和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的三国同盟两大军事集团。

二、导火线:1914年6月的萨拉热窝事件(巴尔干半岛被称为欧洲的“火药桶”)

三、交战双方: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

四、经过:

1、开始: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一战爆发。

2、重大战役:1916年的凡尔登战役,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3、1917年4月美国加入协约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退出一战。

4、结束: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五、影响:规模空前,先后有30多个国家和15亿人口卷入战争,战争中使用了新式武器,如坦克、潜艇等,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参战各国共死伤3000多万人。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美俄两个大国开始崛起。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六、正确认识一战:

1、原因:是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必然结果。

2、性质:帝国主义战争

3、目的: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背景和原因

1、一次大战激化了俄国的社会矛盾。

2、1917年3月(俄历二月)“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后,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二、经过

1、1917年11月7日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苏维埃政府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

2、开辟新时代。

①建立苏维埃政府。②颁布《和平法令》,没收地主和寺院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实施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集中力量取得卫国战争的胜利。③同德国和奥匈帝国议和,退出一次大战。④组建红军粉碎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叛乱。

三、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巴黎和会

1、时间地点:1919年1月——6月  法国巴黎    

2、与会国家:27个

3、操纵国:英、法、美(三巨头:法国总理克里孟梭、英国首相劳合·乔治、美国总统威尔逊)

4、主要内容:签署《凡尔赛和约》(针对德国)的主要内容:

①领土:由法国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莱茵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②军事: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拥有空军,陆军人数不得超过十万;③政治:德国承认并尊重奥地利、波兰等国的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5、影响: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北非统治的新秩序,形成了凡尔赛体系。

二、华盛顿会议

1、时间地点:1921—1922年,华盛顿  

2、与会国家:9个   

3、操纵国:美、英、日

4、原因: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美日矛盾尤为激烈。

5、主要内容:①《九国公约》:宣称尊重中国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业实业机会均等的原则,拒绝了中国提出的法权、关税、租界等合理要求。

《九国公约》阻止了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6、影响: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最终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之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从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第11课 苏联的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921年)

内容: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允许出租土地,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农民可以自由买卖,实行自由贸易;中小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

意义: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1、     苏联的工业化:1926年,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928至1937年完成二个五年计划完成,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

4、农业集体化:20世纪30年代开始,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建立集体农庄。

2、苏联模式:1936年苏联公布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体制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第12课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1、     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领导人:甘地。内容: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工作,拒绝在英国

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

2、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方式,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土耳其凯末尔革命:1919年到1922年,为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由凯末尔领导民族解放运动。在凯末尔的领导下,土耳其国民军战胜了协约国军,与协约国签订了《洛桑条约》,为土耳其国家赢得了土耳其的主权和独立。它是一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第一次取得胜利的民族民主革命。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

●●第13课  罗斯福新政(1933年)

一、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29—1933)

1、背景:1924—1929年资本主义世界的相对稳定和“繁荣”。

2、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使生产盲目化。

3、开始:1929年美国

4、特点:①范围广;②时间长;③破坏性大。

二、罗斯福新政(1933年)

1、目的和手段: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手段)以消除经济危机(直接目的),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目的)。

2、特点:(新)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

3、主要措施:①通过《紧急银行法案》,整顿银行,恢复信用、②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建立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企业部门的活动、规定最低工资和工时等③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④兴建大量公共工程。⑤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应急的救济机构等。

4、意义:美国经济缓慢恢复过来,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控制能力得到加强联邦政府的权力明显增强。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14课  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1、1922年,墨索里尼在意大利建立了法西斯专政。1935年意大利发动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

2、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建立法西斯专政,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制造“国会纵火案”,掀起反犹狂潮,积极扩军备战。先后吞并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

3、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1年日本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侵华战争。1936年广田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1937年发动“七七事变”,开始全面侵华战争。

●●第15课 第二次世界大战(1939.9—1945.8)

一、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开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东方战场。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太平洋战场

1、二战全面爆发:1939年9月,德国突袭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2、二战的扩大:1941.6德国突袭苏联,战争的扩大。(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3、二战的进一步扩大:1941.12日本偷袭美国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二战进一步扩大。

4、1942年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5、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

6、1943年,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

7、1944年6月美英盟军在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

8、1945年召开雅尔塔会议,要内容:①彻底打败德国,对德国实行军事占领。②决定成立联合国。③苏联在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9、1945年7月,美中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10、1945年5月8日,德国无条件投降,欧洲战事结束。

11、1945年8月美国在日本(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

12、1945、8、15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9月日,日本签署无条件投降书,二战结束。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含义:指二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的主要表现:

(1)政治上: 1947年3 月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冷战的开始。

(2)经济上:马歇尔提出“欧洲复兴计划”,即实施了马歇尔计划。

(3)军事上: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组织

3、苏联的对策

1955年,苏联联合东欧国家成立华沙条约组织,这样二战后的新的世界格局——两极格局正式形成,把美苏冷战推向高潮。

3、     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德国被美苏英法分区占领。

(2)1948年爆发柏林危机。

(3)1949年,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在苏联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进本形成。

●●第17课  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     欧洲共同体的成立:1967年成立,由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

体组成。作用:加强了经济合作,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2、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而基础之上成立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3、二战后美国的发展原因: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技术成果,革新生产技术. 刺激了经济发展,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信息化和全球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4、日本的崛起原因:①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政策;;②朝鲜战争使日本获得大量军需订单;③日本政府的适当的经济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1968年,成为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

5、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失业保险和教育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第18课  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二战后,在苏联的扶持下,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的力量。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1953年,赫鲁晓夫上台,在批判斯大林个人崇拜的同时,在经济上进行一系列改革。但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1964年,勃列日涅夫在经济上推行“新政策”,但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3、1985年,戈尔巴乔夫实施加快经济改革的方案,效果不佳,转而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结果造成人们思想发生混乱,迅速失控。1991年,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

4、东欧剧变:20世纪60年代,东欧各国在政治、经济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效果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80年代,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1989年,东欧各国社会制度发生根本性变化。

●●第19课  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亚非29个国家召开了第一次亚非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提高了亚非国家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只新兴的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

2、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开始。1952年,埃及纳赛尔领导埃及获得独立。

2、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3、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非洲摆托了殖民主义的枷锁。

三、拉丁美洲捍卫民族主权的斗争

1、1959年,古巴在卡斯特罗古巴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2、1999年,巴拿马收回巴拿马运河全部主权。

●●第20课  联合国和世界贸易组织

1、联合国:1945年10月成立,总部设在纽约,主要机构有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2、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由美、中、俄、英、法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3、经济“全球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

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国际投资和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加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成立。

4、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和作用

宗旨:以非歧视、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障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职能: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作用:促进了全球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和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者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21课  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1、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

2、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不断,恐怖活动抬头。

3、美国推行霸权主义:(1)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入侵南斯拉夫。(2)2003年。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

4、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一超多强”的含义:“一超”指美国。“多强”是指日本、欧盟、中国和俄罗斯等国家和国家联盟。

5、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1961年,不结盟运动兴起,标志着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1、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普及,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

2、生态与人口问题: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

 


人教版初中历史7-9年级教学资料汇编(收藏备用)


图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不妥,告知即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全册PPT课件动画教案习题整套资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