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样的摄影愚弄了谁

中青报·中青在线 守候微光 2020-09-06


获得哈姆丹国际摄影比赛12万美元大奖的照片。Edwin Ong Wee Kee /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曲俊燕 / 文


上月,全球最“土豪”的摄影比赛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Hamdan International Photography Award,简称HIPA)公布了获奖作品,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摄影师 Edwin Ong Wee Kee 夺得最受瞩目的12万美元大奖。

 

这幅大奖照片拍摄于越南,画面中,一位眼部残疾、衣着朴实的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眼神中透露着倔强。官方给出的评价说,这张照片“记录了一个强烈的人道主义瞬间,这位越南母亲并未因言语障碍而放弃希望,而是为孩子带来了力量”。本届哈姆丹摄影大赛的主题,正是“希望”。

 

这样风格的照片,其实不少见。在各种大大小小的摄影比赛中,取材于偏远贫穷地区,表现人道主义、人文情怀的照片,总是热闹地占据了参赛作品不小的比例。

 

而这张照片创作时的幕后场景,也挺热闹。

 

 哪位是获奖的马来西亚摄影师? (图片来源:社交网络)

 

看上去,照片里的摄影师们有组织地在当地采风,面对的是相同的拍摄对象,采用了差不多的拍摄角度。

 

这位获奖的马来西拉摄影师是一名业余摄影爱好者,他的主业是中医治疗师。在接受马来西亚《星报》采访时,这位摄影师表示,这张照片不是摆拍,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他所在的摄影旅行团来到一片稻田,刚好这位带着两个孩子的母亲路过。摄影师们询问她是否可以拍照,她表示同意,并自行坐下,接受拍摄。“我们从来没说让她站着还是坐着。”他说。同行的另一位摄影师也印证了他的说法。

 

哈姆丹国际摄影大赛并非新闻摄影比赛。在参赛规则中,主办方只规定了照片不能经过失真的后期修改,而对是否可以进行摆拍没有明示。因此严格来说,这张获奖的照片是符合比赛规定的。

 

有网友表示,这种摄影旅行团扎堆拍摄其实没什么,但是不能理解为何这种照片可以获奖。还有很多摄影师质问,同类的作品那么多,为何获奖的是这张?一张非独家的照片获得12万美金,让人心里不爽。

 

或许照片中的越南母子确实只是路过,而摄影师确实没有违反比赛规则,但这不是我们需要的人文摄影。问题在于,一些摄影师为功利而拍照,而某些规则正在认可毫无创造性的陈词滥调。

 

在越南乡间拍摄的摄影师们。Mike Pollock / 摄 (图片来源:PetaPixel)

 

2018年1月,美联社摄影记者A. M. Ahad爆料,在孟加拉国的一辆火车上,一群摄影师对着一名身体伸出车窗外作祈祷状的男子拍摄。当时正值孟加拉国的大型宗教节日,各路摄影师从四面八方涌来,以至于影响了职业摄影记者的工作。(图片来源:PetaPixel)

 

参加摄影旅行团、人文采风等活动,面对现成的风景和人物,摄影师无需太努力就能拍出一张完美的照片。一些摄影师把在这种场合下产生的照片送去参赛,不少赛事也确实给予了名和利的认可。摄影网站PICS of ASIA的创始人艾蒂安(Etienne)评价说,通过参加国际知名大赛获奖,是“摄影师成名的最佳捷径”。

 

国内此类摄影现象也由来已久。“漓江渔夫”“云南东川烟斗老人”“福建杨家溪林间老人”……这些人物已经成为了专业的摄影模特,为大量摄影师提供了快捷的取景服务。经过长期的合作,一些模特对拍摄时机、姿态、走位等要素早已了然于胸,甚至可以给摄影师提出拍摄建议。在这样的场景下,你离拍出一张视觉完美的照片只差一根按快门的手指。

 

百度检索“东川烟斗老人”得到的结果。(网页截图)

 

百度检索“福建杨家溪”得到的结果。(网页截图)

 

……真没意思。

 

一张照片获奖了,更多的摄影师闻讯而来,取景地成为摄影景点,当地群众变成专业摆拍模特。长枪短炮对着同样的画面,比谁的后期更有意境。这正在成为很多所谓“人文摄影”的运作方式。

 

问题不在于摆拍与否,摆拍在很多场合下是可以被接受的。

 

在摄影术发明的早期,囿于相机体积庞大、曝光时间长,摄影师不得不用摆拍的方式拍照。拍肖像照片时,往往需要模特保持几分钟静止不动。后来,在时尚摄影、商业摄影中,摆拍的运用也很广泛,而且成为了达到艺术效果的必要手段。但摆拍并不等同于作假——有些摆拍的画面也很真实、真诚,有些抓拍的瞬间却很假很骗人。

 

2010年,《纽约时报》艺术评论板块发表了一张“参观者看展”的照片,事后发现照片中的人物并非参观者,而是艺术馆的员工,但图片说明里没有指出。这实际上就是用摆拍的方式欺骗了读者。为此《纽约时报》刊登致歉声明,表示这张照片“侵犯了本报的新闻标准,不应得到发表”。由此可以看出,在多数新闻摄影的场合,摆拍往往被认为是大忌。只要是在媒体上发表的照片,用于陈述客观事实的,就要对“摆拍”二字谨慎再谨慎,哪怕是新闻配图。

 

《纽约时报》艺术评论文章中的“参观者”看展照片。

 

在更加“硬新闻”的场合中,“摆拍”也不少见。荷赛基金会曾与牛津大学路透新闻研究所联手,对参加2015年荷赛的5000多位摄影师中的1549位做了一个新闻伦理调查。多半摄影师表示他们有时候会摆拍照片,甚至有12%的摄影师承认,他们在超过一半的工作时间都在摆拍。

 

2015年荷赛被撤销获奖资格的作品,意大利摄影师Giovanni Troilo的当代热点类组照《欧洲的黑暗之心》(The Dark Heart of Europe)中的一张。在这张照片中,车里的遥控闪光灯是摄影师事先安置的。

 

对于即时发生、转瞬即逝的客观瞬间,用摆拍的方式重现是决不允许的。但有些场合,标准似乎有些暧昧。比如政客和明星在旁人的要求下朝镜头摆手,事情是真实发生的,但经过了一定的安排。对于这种情况,美联社摄影部副主编圣地亚哥·里昂(Santiago Lyon)建议,要在图片说明中明确指出这是一个“拍照时间”(photo opportunities),以确保最大的精准度和透明度。北图片社(NOOR Images)创始人之一史丹利·格林(Stanley Greene)说,这个行业有好人,也有口碑不好的、只想得奖的坏人。图片编辑和摄影比赛主办方应该掌握更多的主动权,过滤掉那些不符合伦理标准的摄影师和作品。

 

在人文风光摄影领域,拍摄手法和后期尺度似乎比新闻摄影宽泛得多。对这类照片来说,“伦理”二字似乎显得过于沉重了。但是,不妨从新闻摄影的标准中找一些参考。

 

三个可能比较重要的关键词:尊重,诚实,创造力。

 

一、尊重拍摄对象。一些摄影师似乎面对的不是有感情的人,而是物件。对人物的故事从不过问,只按照自己想要的样子指挥拍摄对象。此类现象经常发生在边远或贫穷地区,摄影师把当地人作为免费或廉价模特,实际上是对拍摄对象的侵犯和利用。即便当地人因此找到了一条致富路,这种模式对双方来说也绝不是可持续的。

 

二、拍摄手法要诚实。摆拍不是不可以,但是摄影师对此要诚实。刻意的“人文”并不能表现人文精神,更谈不上留给历史。

 

图片来源:PetaPixel

 

三、珍惜自己羽翼的摄影师,都会重视创造力。长期依赖摆拍的便利性,人会变懒,逐渐丧失思考能力和创造力。正如PICS of ASIA创始人艾蒂安总结的,“创造性来源于对摄影技艺的练习,努力拍照,失败,再次失败,觉得自己是最烂的摄影师,然后重新开始。这是个年复一年的过程。”只是现在,很多人选择捷径。成为一个独树一帜的、受同行尊敬的摄影师,比以前更难了。

 

相关的摄影比赛也需承担责任。如今,摄影比赛日益增多,出手越来越阔绰,但一些比赛对摄影师独特性和创造性的鼓励却在减弱。摄影的可贵之处,在于深入思考、细致观察带来的创造力,在于不同的人眼中能看到不同的风景。行业的不良风气、部分摄影师对自身的低要求,都在破坏摄影本身的魅力,增加人们对摄影的误读。

 

获得今年哈姆丹摄影大赛大奖的马来西亚摄影师近日在社交网络上分享了他的另一张作品。这张照片为他赢得了第41枚国际金牌。

 

全世界有很多摄影奖,他们得了很多奖,获奖照片也很美。但是,为什么我们一张照片都没记住?


这或许是一个适合愚人节思考的问题。


孔斯琪 | 编辑



 —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出品


点击查看往期精彩内容

↓↓↓


摄影专题 农村生活 | 百年铁路 | 重庆森林 | 大货司机 | 进博会 | 江河人家 | 网吧的日本人 | 草根排球 | 北京国庆 | 人工智能 | 快递小哥 | 妈妈 | 海外工厂 | 家在东北 | 雄安春节 资源城市 | 动批谢幕 | 高原藏校

影像思考 2019荷赛 | 荷赛调底 | 旅游自拍 | 捏脸大战 | 透纳奖 | 重复照片 | 特朗普的摄影师 | 新闻中的视觉 | 时尚报纸 | 马格南 | 春光照相馆 | 中国筷子 | 大卫·霍克尼 | 东欧摄影 | 经典电影摄影师 | 最大摄影收藏地 | 宝丽来工厂

中青摄影 历史向东 摄影向西 | 西沙群岛 | 九江决口 | 耀邦百年 | 告别铁矛 | 暗房师退休了 | 2018年度照片

微光活动 微光体验营 | 放映会微光和朋友们 | 年度影展 亚洲大学生摄影大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