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郭佳乐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的辑佚与校勘

郭佳乐 中国图书评论 2024-02-05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陆侃如、冯沅君著译,
张可礼、袁世硕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专栏

冷眼

作者:郭佳乐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导读】袁世硕、张可礼编纂的《陆侃如冯沅君合集》是目前学界整理较为系统和完备的作品全集,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诗文基本汇集齐全,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但《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的编纂、辑佚、校勘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和阐释的空间,尤其是新发现了一批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佚诗、佚文和佚信,更有必要予以整理、辑录和释读。

【关键词】《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辑佚  校勘


2021年9月,陆侃如、冯沅君的《中国诗史手稿》全彩影印本由中华书局出版,引发了学界广泛关注。这一事件让笔者关注到这对学人夫妻,进而阅读《陆侃如冯沅君合集》(以下简称《合集》)。在阅读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虽已有学者撰文讨论这部十五卷本的皇皇巨著,但其编纂、辑佚、校勘等方面仍有进一步研究和阐释的空间。

在爬梳史料的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批陆侃如和冯沅君的佚诗、佚文和佚信,有必要予以整理、辑录和释读。经过对比一手史料,本文发现《合集》虽努力做到尽善尽美,但不免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校勘和更订,以致《合集》愈加完善。
 

01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的

编纂情况


2011年8月,袁世硕、张可礼主编的《合集》由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其中,袁世硕与整理工作结缘更早。袁世硕,1929年生于山东兖州,文学史家,山东大学终身教授。1951—1953年,他在山东大学中文系求学期间,师从冯沅君、陆侃如两位教授。“1953年毕业时(袁世硕)便被冯沅君教授推荐留校,做了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的助教。”[1]袁世硕得到冯沅君认可的过程,颇为传奇。
 
“就在大学快毕业的一节课上,平常极少当堂提问学生的冯先生,出其不意地点了袁世硕的名,让他朗读一篇古文。被突然‘提’起来的袁世硕无比紧张,但很快就平静下心绪,句读无误地读完了全篇。原来,冯沅君先生当时在为古典文学教研室物色一名助教,那次‘突击’提问正是冯先生对袁世硕古文基本功的测验。经过这次测验,冯先生更加确定了心中的人选,向校务委员会提议让袁世硕留校。事后,袁世硕听说,当校务委员会讨论各系留校助教的名单时,冯先生竟在会议室外面坐等,直到讨论完毕得知推选通过,她才放心离开。”[2]
 
留校后,冯沅君为袁世硕制订了详细的进修计划并悉心辅导。1979年,在冯沅君去世4年后,袁世硕承担起整理编辑出版《冯沅君古典文学论文集》的任务,开始阅读冯沅君遗留的学术笔记手稿。1983年,他和严蓉仙合作编纂了《冯沅君创作译文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正是因为有过整理先师著作手稿的经历,在张可礼的参与下,袁主编《合集》才显得得心应手。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刘文忠、安庆师范大学教授石家麟和严蓉仙参与具体编校工作。

《合集》共分三大版块:第一卷至第四卷系陆、冯二人合著之书,包括《中国诗史》上下、《中国文学史简编》及其修订本、《中国古典文学简史》《南戏拾遗》等;第五卷至第十一卷系陆先生的专著、专论和译著;《合集》第十二卷至第十五卷系冯沅君的专著、专论及译著。《合集》第一卷有着详尽的编辑体例说明,对于“合集”编纂的原因、著作收集、排列顺序、版本选择、文本标点改动和创作译著年表情况进行了具体的介绍。[3]

即便《全集》已经被郭英德评价为“朴学、史学与美学的珠联璧合”[4],取得了良好的反响,但编辑组并未放弃增补《全集》的可能,在张可礼的指导下,李剑锋、贺伟发表了《陆侃如、冯沅君论著创作译著年表补编》(下称《年表补编》),依托现代网络数据库和《山东大学报》,补遗了《合集》未收录和张可礼、严蓉仙编《陆侃如、冯沅君论著创作译著年表》(下称《年表》)未完备者。[5]
 

02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整理和辑佚

 
“全集不全”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辑佚可谓作家文献整理的常态性工作;而随着各类书刊资料、作家专题文献的持续整理,“新”的东西总会浮现出来。[6]“陆、冯两位先生已出版的著作和发表的各类诗文,基本上汇集齐全,只有少数文章没有找到,暂付阙如。”[7]然而,经过李剑锋、贺伟的补遗,陆、冯仍有一些“遗墨”散见于世。

笔者通过爬梳史料,比对《年表》及《年表补编》,共整理出佚诗两首、佚文三篇、集外书信十三通[8]。下面按照先诗后文的顺序,以时间先后辑录,并做简要释读。人物顺序则仿照《合集》,陆侃如部分在前,冯沅君部分在后。

1  诗歌部分

月夜杂感[9]

沅君

我慕岭间云。卷舒意自如。尤羡天边月。莹澈四海隅。何独落拓人。穷蹙滞帝都。耿介知音少。寥廓旅情孤。严霜被皋兰。渺渺独愁予。流光不可接。搔首屡踯躅。

言怀去年月。皎皎耀古汴。清辉盈逵除。明河净如练。相将至西园。慰此晨游倦。籁竽敛林薄。手抚鸣琴荐,阿母怜我痴。嬉游无斥谴。弄我双小发,扑萤挥纨扇。我歌儿时曲。四座为欢忭。流年暗相催。韶光逝飞箭。一为辞故里。时事又迁变。南朔隔山河。对此徒眷恋。

孤影怯秋灯。客心转悄寂。窗明此何色。寒月照霜白。何处豪华家。极宴娱嘉客。玉盘荐珍馐。金樽泛缥碧。妙舞河汉回。浩歌金石裂。漏尽天欲曙。欢乐殊未极。焉知河南北。茕独为沟瘠。

1926年1月,该诗发表于第十五卷第一期的《金陵光》[10]的“诗选”专栏。1925年秋至1926年夏,冯沅君经陈中凡介绍,到金陵大学任教。《金陵光》为金陵大学校刊,发表在校师生的作品。此时冯沅君的两位恩师胡小石和胡适均在金陵大学工作。前者为《金陵光》社务部职员,后者为编辑部编辑员,两人有条件为冯沅君投稿提供帮助。多重证据可以确定,署名“沅君”的作者即为冯沅君。

从诗中可看出冯沅君的羁旅怀人思乡之情。《月夜杂感》写于1926年前。1925年11月,冯沅君署名“大琦”,在《语丝》上发表《未雨绸缪——呈S》。这篇文章主要描写的是一对青年男女恋人因工作原因,即“婧妹”要“搭车南下到N城教书”[11]242,洒泪分别。结合冯沅君的经历,这篇文章带有“自传”的色彩,“婧妹”有冯自己的影子,而男子则指代的是正在与冯恋爱的王品青。“何独落拓人。穷蹙滞帝都。耿介知音少。寥廓旅情孤。”首先,冯沅君独自在南京教书,远离情郎和朋友,知音难觅,内心备感孤独。其次,又想起去年回乡时的情景,思念久未相见的母亲,时间飞逝,感觉离开家乡已经很久了。最后,第三段则是冯对杜甫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模仿,表达了对家乡贫苦百姓的同情和高门大户奢侈糜烂生活的讽刺。
 
闻歌

沅君

雨后竹叶间闪耀着萤火,
花畦里晚香玉悄悄地散布清香。
在西方,
是谁人引吭高唱?  
 
高唱。
被损害者的怒火,
磅礴正气,
苍凉,
悲壮。
听者的心,
安眠了的原野,山林,
无边的星空,
听!
都起了回响。  
 
回响。
充满天地间,
像风播扬花,树的种子。
看!
处处争自由者的火把,
正照耀着侵略者的旗帜。  
 
去年七月的一个晚上,在平寓院中乘凉,听见西苑驻军与集训的学生的歌声便写了几行。南行时,旧稿尽毁,现在改写如右。

九月十九日昆明
 
这首诗署名“沅君”,写于1938年9月19日,刊于同年10月3日的《大公报(香港)》第419期上。根据《冯沅君先生年谱》:“一九三七年。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月末平津失守,抗日的烽火燃遍了辽阔北国,先生因病滞留燕京,无限愤慨均流露在她所吟七绝诸篇上。”1937年7月,冯沅君并未离开北平,在家养病,亲历卢沟桥事变,与诗末注释部分相符。1938年,她和陆侃如南行躲避战火。同年冯沅君写有《抵昆明》的旧体诗,可与本诗落款相印证。一直以来,学界对冯沅君的旧体诗词创作时有关注,出现了专门的研究论文《浅论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12]《闻歌》的发现说明,冯沅君不仅可以写新小说,还可以写新诗。

2  散文部分(含序文)
 
《诗经情诗今译·第一集》序四

我的朋友储逸安先生,和他的爱人陈漱琴女士,把《诗经》中言儿女情的诗,译成白话,又加上近人所译的若干首,合出一个小册子,由女子书店出版。这是一件很有趣味的事情,故我乐于应命作此序。

《诗经》之需要翻译,是无容讨论的。《诗经》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古的杰作,明的是三千年前的白话,我们生居三千年后,要去了解和欣赏原文,那是古文学专家的事。要使这些古诗公之大众,便非译成今语不为功。近来做这种工作者颇不少,而印成者专书者却不多。今女子书店开办伊始,即印储陈两位的译诗,我是很赞成的。

但是我所感兴趣的,还不仅此。逸安是我十年的老友,著述业已等身;而此书的出版却另有一种意义,即是他恋爱的成功的纪念。我现在敬将这篇短序,献于二位之前,做个小小的礼物,祝他俩的恋爱与《诗经》同样的亘古常新。

陆侃如敬序于北平

二十一年六月二日
 
1932年7月1日,陈漱琴以“琴画室丛书”之一种,编《诗经情诗今译·第一集》,由女子书店出版,印数1000册。陈漱琴是储皖峰的爱人,储是陆侃如北大读书时期的同学。1924年储皖峰、陆侃如、黄节、卫聚贤等人成立述学社,编印《国学月报》。1929年春,储皖峰应中国公学校长胡适之聘,任大学部预科国文教授兼本科教授。[13]自此储与陆自同学之后,又成为同事。陆侃如对《诗经》素有研究,著有《〈诗经〉参考书提要》《“三颂”研究》《“二南”研究》等专论。出于交谊和学术水平的考量,储皖峰邀请陆侃如写序。为这部书写序的还有顾颉刚、汪静之、储皖峰和陈漱琴。

上文提到的女子书店,其编辑部地址在上海霞飞路(今淮海中路)铭德里8号,主持人为姚名达,与储、陆同为述学社同人。姚名达和妻子黄心勉自费办女子书店,书稿不少由朋友支持,除了《诗经情诗今译·第一集》外,冯沅君的《沅君卅前选集》亦在此出版。[14]
 
《莎士比亚评传》序

李慕白先生在华盛顿大学专攻莎士比亚。现在应中国文化服务社之约,写成这篇评传,既能深入,又能浅出,实在是一部难能而可贵的著作。

莎士比亚的作品传入中国,大约始于林纾、邵挺诸人的文言译本。其后有田汉、曾广勋、诚冠怡、张采真、顾仲彝的翻译,比较忠实。近来,梁实秋先生在这方面致力最勤。不过,在莎士比亚三十余种名作中,过半数尚无译本。而对于他的生平及作品的价值,也尚无做简明的叙述和评论的。所以李先生这部书确是目前所急需的。

文学是不分国界的。在十八世纪中叶,法人Prémare[15]以及Du Halde[16]已译《元曲选》中的《赵氏孤儿》。十九世纪初,英人J.F.Davis[17]又译《老生儿》《汉宫秋》诸剧。这是中国戏剧传入欧洲之始。如S.Julien[18],如A.B.de Sorsum[19],如P.C.de Bussy[20],如M.Bazin[21]诸人,又相继迻译。就Cordier在Bibliotheca Sinica[22]中所著录者,已有三十多种了。

另一方面,各国剧本译成中文者,也日渐增多。手边有一部真美善书店在一九二九年出版的汉译东西洋文学作品的编目。其所载者大约如下表:



共十六国,一百六十八种。生活书店在一九三五年出版的全国总书目,其中戏剧之部,所载更多。现在又过了十年,当然不止倍蓰了。

中外戏剧的交流,在文学史上,是件极可注意的事情。无论在创作上,或研究上,都会有重大影响。中国的剧作,自杂剧而传奇而花部,近年跨入话剧的阶段,显然由于外国作品的影响。当代的话剧作者,如郭沫若、田汉、洪深、曹禺等大都对外国文学有相当的研究,便是最好的例证。

在研究上,也有很多的启示,看了莎士比亚常常改旧作而成自己的作品,便了解元曲的内容为什么陈陈相因。看了莫里哀作品中角色常常同名,便了解元曲中为什么屡见王腊梅、张撇古之名了。早期剧作的技巧,无间中外,总是大同小异的。

朱光潜先生在《诗论》序上说胡适之先生“对于中国文学教育抱有一个颇不为时人所赞同的见解,以为中国文学系应请外国文学系教授去任一部分课”,又说“武大陈通伯先生和胡先生抱有同样的见解”。现在教育部颁布的大学中文系课程表,除一年级英文外,尚有二年级英文或西洋文学史为必修科,以及选修科文学批评等,都要对西洋文学有研究的人才能胜任,目的与胡陈二先生同样地要使中文系学生能够了解外国文学。近年来,李慕白先生在东北大学,便是以外文系教授而任课于中文系的。我愿向全国爱好文艺的青年,特别是中文系的青年,推荐这本评传。

三十三年之春,
陆侃如序于东北大学
 
1944年3月,李慕白的《莎士比亚评传》以“青年文库”之名,在中华文印服务社印行出版。序文末尾有“三十三年之春,陆侃如序于东北大学”字样,说明这篇文字写于1944年春天,陆侃如在东北大学工作。除了这篇序文外,陆写的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序文,1943年9月,同样写于东北大学。那么陆侃如是什么时候到东北大学的呢?根据《东北大学八十年》:“1942年12月末,壁报《学声》指导员为陆侃如教授。”[23]143这是陆侃如在东北大学的最早记录。1944年7月27日,陆侃如被任命为文学院中国文学系主任。
 
敬与爱

冯沅君

在风行一时的《万世师表》里,女主角方尔媃曾说:她愿意一切人都喜欢她。这句台词颇能道出女子,尤其是青年女子的心理。爱是人人需要的,青年女子更视它为无上的珍品。她们需要家人父母兄弟的爱,朋友的爱,尤其是异性的爱。异性的爱往往变成她们的第二生命,为了它,她们甘愿,有时竟是盲目地贡献出自己的一生。

这种心理是错的还是对的?在我看来是错的,至少其中有一部分如此。生在中国目前这个男女尚未真正平等的社会里的女人,首先应争取的是别人对我们的敬意,其次方说到爱。不含敬意的爱,不独应该贬值,有时真可以说是一种侮辱。人可以爱他所尊重的,也可以爱他所鄙视的,我们不都会爱画眉鸟、哈巴狗吗?孔子与子游论孝,曾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如是,爱也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不论其为男女,应该不愿接受这种无敬意的爱。觉悟的娜拉,所以决然毅然走出她曾以为幸福的“玩偶家庭”,就是为受不了那种不敬的爱、含有侮辱毒素的爱。可是不幸,目前我们女人所遇的爱,偏偏少有敬意。

敬的获得确比爱难,同时敬接受也不似爱那样容易。就给予者说,敬的成分理智多感情少,爱则反是,我们诚心敬重某人,是因为佩服他的品性才能。爱呢?它的产生可能由于一时的冲动,纯粹官能的满足,故敬的给予,常不似爱那样随便。就接受者说,爱富于诱惑性,像糖,像酒,软绵绵的,使接受它的人陶醉、昏迷;敬不然,它没有爱这种魔力,它带点硬性,像清茶,故敬的接受,当不似爱那样热烈。过去千百年畸形的社会制度,残酷地减低了女人才能,缩小了女人的眼光,囚之在今日的社会里,还有不少男人,有意无意地用爱画眉鸟、哈巴狗态度去爱女人,也有许多女人不知不觉地自足于这种爱,而敬的给予与接受,在男人是吝啬的,在女人是淡漠的。

女人们谁不希望男女平等,但我们要知道真正的平等是基于彼此人格的尊重。我们应该改正我们的错误的心理,将敬与爱调换个位置。为了敬的获得,我们应该准备下巨大的代价——砥砺品性,努力工作,献身于人群幸福的增进。
 
根据《东北大学八十年》:“1945年3月8日。本校庆祝三八节,由妇女励进会筹备。出壁报五大版,以冯沅君教授的《谈敬与爱》与《盲化学家孙锡洪的夫人表淑惠女士访问记》为最有价值的文章。”[23]149这篇文章实际刊发于1947年1月1日,《松辽文化》第2期。

冯沅君作为五四后成长起来的新女作家,始终关注着男女关系问题,所创作的作品多以此为题材,谋求思想解放和恋爱自由。早在1920年,冯沅君就曾写《今后吾国女子的道德问题》,发表于《文艺会刊》第一卷第二号。其中对于中国社会“男女不平等”的认知,在《敬与爱》中一脉相承地体现出来。1943年1月19日,冯沅君在三台妇女运动会上做了“妇女与文学”的主题演讲,后整理发表在《中央日报》上。一方面她肯定妇女在文学上的成就,另一方面认为“天资卓越的女性活动的范围决不限于文学”。[11]311从这三篇文章可以看出冯沅君的女性主义思想发展脉络,她致力于推行男女平等,并逐步提出可实践的方法。“为了获得敬”,女人们要“砥砺品性,努力工作,献身于人群幸福的增进”。
 

03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

勘和增补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共十五卷本,卷帙浩繁,合计528万字。如此庞大的体量难免出现疏漏,笔者将按照《合集》顺序校勘,并在《年表》《年表补编》的基础上更订增补“年表”。

1  《合集》校勘

《〈采薇〉〈出车〉〈六月〉三诗的年代》收入《合集》第五卷,文末注有“原载国立东北大学《志林》一九四四年五月第五期”。经查,实为1944年1月出版,时间录入错误。

《中古诗人小记》收入《合集》第八卷,共包含四部分,文末注有“原载国立东北大学《志林》第四期”。经查,其中第一部分《关于应亨——中古诗人小记之一》,最早发表于1942年8月的《艺文集刊》第一辑。这部分内容和1943年版《中古诗人小记》中的“关于应亨”部分有着较大差别。从中可以看出,陆侃如在二次发表的过程中,对原作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和删改。

《和杨子英》(诗)署名为“陆侃如”,1943年8月发表于《艺苑丛刊》第二集。《合集》第十五卷第347页,将该诗认为是冯沅君所写,并把题名改为“和杨君子英”,属于错录。

2  《年谱》及《年谱补编》校勘

(1)原文:一九二八年《关于王静安的死》,陆侃如,《文学周报》第二七六至三〇〇期。(按:《合集》第八卷收录该文)

从期数表述方式可推测,这一条目来源于全国报刊索引数据库。具体期数依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可查,为《文学周报》第五卷第一、二期合刊本,1927年8月7日出版。

(2)原文:一九二八年《论〈左传〉与〈国语〉的异点》,冯沅君,《新月》一卷一期。

此条期数、格式均有误。依托《中国现代文学期刊目录汇编》可查,应为《新月》第一卷第七期,1928年9月10日出版。

(3)原文:一九二九年《〈山海经〉考证》,陆侃如,中国公学《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一卷一至二期。

校勘:《〈山海经〉考证》在中国公学《中国文学季刊》(创刊号)第一卷第一期连载完毕,并无“二期”。

(4)原文:一九三四年《忆卢隐》,冯沅君,《人间世》第十二期。

校勘:庐隐误写为“卢隐”。

(5)原文:一九三九年《丁戌纪事诗》,冯元君,《宇宙风》(乙刊)第二期。

校勘:冯沅君误写为“冯元君”。

(6)原文:一九四八年《双牛吟》(法)杜朋作,冯沅君译,《文潮》未详月日。

校勘:《文潮》其实可查,《双牛吟》刊于《文潮》纯文艺月刊第五卷第二期,1948年6月1日出版。

3  《年谱》及《年谱补编》增补

《年表》和《年表补编》收集整理陆冯作品用力颇深,体例完备,信息清晰,值得推崇。在笔者看来,如能把年表时间记录到月日,相信更加方便于研究者查询对比,因此增补部分将加上具体时间信息(如有)。

一九二六年一月,《月夜杂感》(诗),冯沅君,《金陵光》第十五卷第一期。

一九二六年六月二十六日,《晚饭》(小说),冯沅君(署名易安),《现代评论》第四卷第八期。

一九二六年十一月十二日,《梁任公先生在清华研究院茶话会演说辞》,陆侃如刘节合记,《清华周刊》第二十六卷第六号。

一九三二年七月一日,《〈诗经情诗今译·第一集〉序四》,陆侃如,女子书店出版。

一九三八年,《国文与科学方法》,陆侃如,《云南教育通讯》第十七期。

一九三八年十月三日,《闻歌》(诗),冯沅君,《大公报(香港)》第四一九期。

一九三九年一月八日,《记安南的旧戏》,陆侃如,《今日评论》第一卷第二期。

一九四二年八月,《关于应亨——中古诗人小记之一》,陆侃如,《艺文集刊》第一辑。

一九四三年八月,《和杨子英》(诗),陆侃如,《艺苑丛刊》第二集。

一九四四年三月,《〈莎士比亚评传〉序》,陆侃如,中华文印服务社出版。

一九四七年一月一日,《敬与爱》,冯沅君,《松辽文化》第二期。

一九六二年八月十四日,《指导研究生的体会》,冯沅君,《光明日报(北京)》。

4  附:有待查考、未编年部分

《中国文学季刊》第二期刊有“第三号预告”:

《唯物的文学史观》(现代文学十讲之一)陆侃如

《兔子》(小说)冯沅君
 

04

结语


作家全集的修订和增补始终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少有疏漏,白璧微瑕,无伤大雅。《合集》的出版,为研究者更加全面地认识陆侃如、冯沅君两位中国现代史上著名的学者、作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新的纸质或电子资料的不断发现,编者坚持精益求精、矢志不渝地校勘、完善,相信会有一套更加完美的《合集》呈现在人世间。

注释:

[1]本书编委会.袁世硕教授执教五十年纪念文集[M].济南:齐鲁书社,2005:1.

[2]张清俐.袁世硕:知人论世学识丰硕[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10-27(12).

[3]袁世硕,张可礼.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第一卷)·中国诗史上[M].陆侃如,冯沅君著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2.

[4]郭英德.朴学、史学与美学的珠联璧合——《陆侃如冯沅君合集》读后[J].励耘学刊(文学卷),2012(2):224-234.

[5]山东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人文述林2017[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17:86-95.

[6]易彬.文献与问题:中国现代文学文献研究论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2.

[7]袁世硕,张可礼.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第一卷)[M].陆侃如,冯沅君著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1-2.

[8]受篇幅所限,集外书信另撰文专门讨论。

[9]文中字句标点均遵照原刊,除错印外不做更改。

[10]《金陵光》1909年在南京创刊,停刊于1930年5月第17卷第2期。英文名为The University of Nanking Magazine。由姚兴主编,由金陵大学发行。不定期出版。该刊属于综合性刊物。《金陵光》主要撰稿人有陶行知、张枝一、刘钟潞、吴清望、王庆功、吴景星等。英文主笔为刘静邦。主要栏目有论著、实业、心理、时评、文苑、传记、专件、杂俎、校闻(金陵乘)等。该刊为中英文合刊,刊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论著,并有时事评论、名人传记及散文、诗词、游记等文学作品,报道学校举行的运动会、球赛、植树、纪念会、游艺会等各种活动。

[11]袁世硕,张可礼.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第十五卷)[M].陆侃如,冯沅君著译.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

[12]靳晓岳.浅论冯沅君抗战期间的旧体诗[J].中国民族博览,2016(5):90-91.

[13]夏晓虹,吴令华.清华同学与学术薪传[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356.

[14]张泽贤.民国出版标记大观(精装本)[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2:277.

[15]马若瑟(Joseph Henri Marie de Prémare,1666—1736)是一位耶稣会传教士。他出生于瑟堡,1698年前往中国,在广西担任传教士。他首次将中国戏剧《赵氏孤儿》翻译介绍到了欧洲。

[16]杜赫德(Jean-Baptiste Du Halde,1674—1743),法国耶稣会历史学家,专门研究中国。他没有前往中国,而是收集了17名耶稣会传教士的报告,并对中国和“中国鞑靼”的历史、文化和社会进行了百科全书式的调查。

[17]德庇时(Sir John.Francis Davis,1795—1890),英国外交官和汉学家,任香港皇家亚洲学会的第一任会长。戏曲翻译包括《赵氏孤儿》《老生儿》《汉宫秋》《灰阑记》等篇目。

[18]于连(Stanislas Aignan Julien,1797—1873),法国汉学家,在法国科学院担任汉语系主任超过40年,是法国历史上最受尊敬的汉学家之一。他翻译了《孟子》《道德经》《赵氏孤儿》等中国经典著作。

[19]布鲁吉埃(Antoine Bruguière de Sorsum,1773—1823),是19世纪的法国文学家和语言学家,根据德庇时(J.F.Davis)的英译本转译了《老生儿:中国喜剧》。

[20]宣神父(Charles de Bussy,1823—1902)将《中国文学教程》第一卷译成法文,1891年在巴黎出版。1898年,徐汇公学举行晁德莅司铎来华五十周年纪念庆典。

[21]巴赞(Antoine Bazin,1799—1863),是著名汉学家、翻译家和中国元代戏曲研究家。他是于连的弟子,效法其师,致力于中国古典戏剧的译介与研究,成绩卓著。1838年,巴黎皇家印刷所出版了他的译著《中国戏剧选》,内收郑光祖的《梅香》、张国宾的《合汗衫》、无名氏的《货郎担》,关汉卿的《窦娥冤》。1841年,巴赞又翻译发表了明代高则诚的《琵琶记》。

[22]亨利·科迪尔(Henri Cordier,1849—1925)是法国语言学家、历史学家、民族志学家、作家、编辑和东方学家。虽然科迪尔对中文的实际知识知之甚少,但他对中国学术的发展产生了特别大的影响,并且是法国著名汉学家爱德华·夏凡纳的导师。

[23]杨佩祯,王国钧,张五昌.东北大学八十年[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2003.


原刊于《中国图书评论》2022年05期。
本文系未编排稿,成稿请查阅本刊。

推荐阅读
刘畅 | 崔致远作品辑佚与整理——评《崔致远全集》
刘运峰 | 为《云乡丛稿》编校指谬



专题
就地过年 | 法兰克福学派 | “给孩子” | 文学与声音 | 中国文学图像关系史 | 算法社会 | 媒体资本 | 姐姐综艺 | 胡继华纪念专题悬疑剧 | 科幻与未来 | 元宇宙 | 城市空间病理学
栏目一览
期刊导读 | 盘点 | 社会关注 | 私人阅读报告 | 读书生活 | 冷眼 | 重读 | 学术书评 | 思想文化 | 特约书评人 | 双子书话 | 著译者言 | 书界观察 | 读家有方 | 书评空间 

本刊用稿范围包括关于中外优秀图书的评论
投稿邮箱:chinabookreview@163.co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郭佳乐 |《陆侃如冯沅君合集》的辑佚与校勘

郭佳乐 中国图书评论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