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台手机3个价,餐饮外卖“价格歧视”?|3·15特别报道「大数据下的消费“套路”」

亓玥 问北京 2024-03-21


导 读

当前市场上最常见、利用率也更高的的移动应用,莫过于“外卖、团购”类服务,餐饮O2O模式的发展不可否认为消费者提供了便利和实惠。但在使用这些餐饮应用软件的同时,也有消费者发现同一店铺、同一商品对不同消费者、不同移动设备显示出了不同的价格。这让消费者不禁开始思考,这其中是否存在“价格歧视”呢?在餐饮线上消费中,是否还有着其他“隐蔽”的“价格差”呢?




市民:不同设备团购为何有差价?


市民李女士是一位“资深”团购用户,在她的观念里,“团购”总是会更便宜。出门吃饭购物时,她也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里的App,先参照团购价格。最近她前往北京东三环的一家连锁火锅店吃饭时照常打开了美团App,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和朋友手机上显示的团购价格相差了30元:


李女士:这边显示的是双人套餐是138元,她那边就是108元还显示了一个限时秒杀。


李女士回忆说,此前她们都没有在这个品牌的连锁火锅店消费过,不懂为何会出现这样的价差。随后,李女士在社交媒体中搜索发现,不少网友都遇到过类似的问题:


李女士:还不止我一个人出现这种情况,我们都没去过,任何门店也没用过。我就想啊是平台发的券不一样吗还是什么,是新老用户价格不一样吗?


网友反映同一商品不同设备存在价差/图源:小红书

三台设备三个价


记者也通过美团App搜索了李女士提到的这家火锅店,两台都没有在这家店消费过的苹果手机上分别显示这一双人套餐的价格为108元和138元,其中108元的套餐价格旁写着“限时秒杀”。记者又用另一台小米手机进行测试,发现这一套餐的价格为98元。


三台设备从左到右依次为138元、108元、98元/亓玥制


随后,记者前往这家火锅门店,店员告诉记者,108元的价格是为没有在店内消费过的顾客提供的优惠团购,每人限购一张,店员查询自己的手机后发现也是108元。


店员:因为是平台出了一个折扣价,不是我们那个啥的。比如说咱新用户美团单独给一个优惠,其实我们正常卖的就是138,比如说你秒杀它的上面会写一个108元。

记者:没有买过这个套餐,为什么显示138元呢?

店员:它主要是平台针对那些用户单独一个补助,就比如大众点评都属于美团旗下嘛,它平台会额外给一个满减,就这个意思。


美团:不存在区别对待


至于为何使用小米手机购买会出现98元的低价呢?记者咨询美团官方客服,客服人员回应称,美团方面不存在区别对待问题。


美团:这块儿我确实解释不了,我只能给您说美团这边肯定是不存在区别对待的问题的。就像您刚才说的98元的问题,我就觉得是肯定是有个10元优惠券,结果你查了一下果然是这样的,就这个优惠券你怎么领取的,我这也看不到。有可能你参加什么活动,或者有可能是系统随机发放的。


团购套餐中标注价格大于实际价格


在对比团购价格过程中,记者还注意到,一些商家会通过在团购套餐中提高单品价格,来增加折扣力度,而事实上餐品价格却低于套餐中的标价。例如,不止一家火锅店在团购中将小料价格标记为20元/两位,但当记者拨打门店电话,店员却告诉记者:


火锅店:小料是9块钱,(你看到的10元/位)它就是那么一写......


小料实际价格均为9元/位


另外在王府井附近的一家江南菜菜馆,大众点评App上标注折扣为5.9折的一款1388元的套餐中,烤鸭的价格显示为318元。可查询菜品信息,记者发现烤鸭价格仅为268元。店员在查询菜单后还告诉记者,门店烤鸭价格目前已经下调为218元:


烤鸭:挂炉的是 218一只,原来是268。那个套餐是我们最开始下的,然后那个价格还没有改过来。


烤鸭实际价格为218元/亓玥制

外卖点餐同样存在价格差


记者调查发现,除了购买团购套餐,点外卖时,不同用户同样存在着价格差。记者在饿了么App选购了一家炸鸡店里的同样餐品,小米手机注册的新账号在用过各种红包优惠券后显示的价格为“新客专享11.8元”,另一台苹果手机的老用户也显示为“新客专享”,但兑换红包后显示的价格却为16.8元。店家告诉记者,平台上的优惠价格都是由平台自己制定的:


店家:那都是平台定的,要不然你问一下客服吧,他们定的。


左图兑换红包后实付价16.8元、右图为11.8元/亓玥制


饿了么:领到的红包大小以实际获取为准


记者联系到饿了么客服,对方在反复查询、多次回电后,给出了这样的解答:


饿了么:饿了么平台根据法律法规的一个规定,然后跟商户用户签订的一个协议,平台向用户发放的优惠补贴,具体的参与活动参与结果,包括领取结果,这边是以您实际获取的一个内容为准的。


部分消费者可接受新旧用户差价不大


经过为期一周,在不同设备上对比数十家团购、外卖价格,记者发现新旧用户、不同设备用户的价格差,多数由优惠券大小的不同而产生,除此之外还会受到商家定制规则的影响。在对消费者的随机采访中,近一半的人表示平时并没有比价的习惯,且认为新老用户价差不大的话也可以接受:


路人1:不太注意,也见过新客户力度大,老客户力度小的,或者说老客户力度大,新客户力度小的这都这都存在嘛。

路人2:它是一种留住自己顾客的方式,也可以理解吧?也差不了几块钱。


也有消费者认为存在“杀熟”


但也有人认为,平台通过发放不等额优惠券等方式造成不同用户之间的价差并不合理:


路人1:我觉得不合理, 那为什么我点得多它就要贵呢?

路人2:用一种数据来做价格歧视嘛,就是对每个人收不同的价格肯定是不公平的。

路人3:属于也是一种“杀熟机制”嘛。


图源:小红书网友

到底什么是“杀熟”
:领到的红包大小以实际获取为准


那么,不同用户在平台中购买同一商品存在价格差异,是否属于消费者常说的“大数据杀熟”呢?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消费者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朱巍分析认为:


朱巍:有差价问题到底是不是“杀熟”这个不好说。第一个原因有的时候它是新平台对拉新的用户它是给予一定的补贴和优惠的,它这种优惠和补贴可能老用户享受不到,会让人体感到感觉到有差价问题。第二个平台有的时候用随机补贴的方式,这个随机补贴是新老用户混在一起,有随机性,所以这个可能也能也很难认定为“杀熟”。我们所讲的“大数据杀熟”是利用网络用户的网络行为数据来判断这个人的消费习惯和经济状况来给出叫“价格歧视”,有这种情况的话,才是《电子商务法》中所说的“杀熟”。


专家:虚高标价格侵犯消费者权益


而对于部分平台通过提高单品价格来增加团购折扣力度的行为,朱巍表示这是一种侵犯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朱巍:用虚高标价格的这种方式,是侵害了消费者的一个是知情权,一个是自由选择的权利,还有一个是公平交易的权利。它用这种方式感觉折扣力度很大,但实际是先增后减的方式来完成的,这属于一种价格欺诈行为,是一个严重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保护消费者权益需多方合力


在市场经济下,商品的价格固然会随着供求关系及消费水平而波动,但在同一平台、同一时间的同一普通商品还远达不到 “物资紧俏,价高者得” 的程度。面对这样的情况,消费者的权益该如何得到更好的保护,监管部门又该如何有效地监管呢?朱巍副主任建议说:


朱巍:实际现在好多平台很难形成垄断,就是每个平台你会发现它实际都有一定的竞争,最重要的就是让市场的这种竞争充分地搞起来。一般要在开放的市场情况之下,很难形成隐性的“杀熟”。所以我觉得对消费者来讲,垂直领域有一个两个三个甚至更多的App,它有一个比较,那么这个比较就杜绝了这种“杀熟”的存在。

对于平台来讲的话,像无差别的优惠,像拉新给的补贴,这个是正常经营的范围。但是如果你把这种隐性的数据埋藏到每一个消费者的价格的不同之中去,这就可能引发“杀熟”了。

监管部门我觉得更多需要监管的就是,平台对于老用户根据数据产生的价格的不一样的模板,就是它的这种算法模式到底是什么?现在审的话不是审结果,我觉得更多的要监管它的这种算法体系。




小 问 说


三个设备三个价,

遇到消费价差怎么办?

到底属于“杀熟”吗?



原创稿件 转载需授权 否则举报

记者丨亓玥     编辑丨亓玥

值班主编丨十月


问 精 彩

问天气丨网约车预估价存在“低价诱惑” ?|3·15特别报道「大数据下的消费“套路”」

问民生丨旅游平台价格“暗藏玄机”......|3·15特别报道「大数据下的消费“套路”」

问民生丨临近交房,业主们却只收到了延期通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