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35期【怎样成长:微叙事】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

2014-07-05 文 卓珍珍 成为学习者

缘起

晚上9:30放学后,例行到学生宿舍检查住宿情况,经过宿舍楼下比较黑暗的地方有一个人影,走近一看,原来是一个男生站在那里流泪。

猜想

是什么原因使得一个男生在这个时候站在这里流泪?想家了吗?摔跤了吗?受同学的欺负?

从学生“在这个相对隐蔽的地方”“独自流泪”,我猜想这个学生成长过程中可能受家长保护过度,性格可能比较内向,在与同学交往中比较胆小,心理有了委屈不懂得如何去解决,也不懂得找同学或老师沟通,而独自在这默默流泪。我想,要想了解真实情况,必须打开学生的心门,让他产生对我的信任,放下戒备之心,然后才能进行引导。

跟随与共情,走进学生内心

我直接走过去,站在他旁边,轻轻拍了拍男生的肩膀,小声问:“怎么啦?老师能帮助到你什么吗?”

学生没有回答,而是用手擦了擦眼睛,僵直的站立着。或许,他不知道应不应该对我说话,或许,他需要时间来缓冲刚才的哭泣。于是,我也没有说话,只是扶着他的肩膀静静陪着他,等待他开口。

“他们在宿舍吓我。”他终于开口了,声音很小,说完又用手背擦了擦眼睛。

听他说话的语气和声音,内心有很多的压抑,我问:“他们在宿舍吓你,那你一定很害怕吧?”

“嗯。”学生很轻微的点了一下头,由原来的无声的抽泣变成小声的抽泣,泪水流得更快了。我感觉自己说对了,一下子似乎找到了问题解决的方向——先跟随着他,让他把情绪释放出来,当有情绪堵着的时候,我说什么他也是听不进的,说了也白说,不如先不说。但看看这时间,宿舍10点钟就要关灯了,我又不能任由他这么哭下去。

等他哭了一会儿,我说:“他们真坏,明知道你不喜欢这样,还故意吓你,让你受委屈。”我的左手仍然轻轻扶着他的肩膀。

学生停止了抽泣,很惊讶地抬起头看着我。

在我细声的询问下,学生告诉我,他是初二的学生,这个学期才开始住宿的,之前一直没有离开过家里,今天晚自习放学后他回到宿舍正准备洗澡,同宿舍的小明和小军突然把宿舍的灯关了,然后从门的后面跳出来吓唬他。听他细声细气的慢慢道来,和我之前的推测一样,是受到家里过度保护,之前在宿舍里也发生过一些类似的恶作剧,每次都是班主任打电话叫来妈妈把他接回家住。

“现在,你希望老师怎么帮助你呢?要不要打电话叫妈妈接你?”我边问边拿出电话,我是想用行动告诉他,我是真心想帮他的,只要他点点头,我就会把电话递给他。

他没有伸手拿我电话,只是低着头给了我三个字“不知道”。

看着他很无助的样子,我又心痛又无奈,一个初二的男生,在受了同学恶作剧的玩笑后,除了躲在一个无人的偏僻角落里独自哭泣外,还有就是“不知道”这三个字。如果我现在帮他打电话叫家长接他回去,很容易就可以解决了这个问题,但是过了今晚,明天呢?以后呢?他总还是要独自面对群体的生活,不可能永远的逃避。

助人自助,激发学生潜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育中的“教”是为了“不教”。如何帮助他自己想清楚问题所在,引导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是关键。于是,我耐心的等待着,期望他能自己做出决定。

大约过了一分钟。

“我不知道。”学生很小声的重复着这一句。

学生仍然给了我“不知道”这三个字。面对这样一个学生,我能怎么办呢?不能让这个原本就无助的学生在茫然的等待中消沉,我必须给他注入力量,我如何才能帮到他呢?

我转换一个角度,和他面对面站着,双手稍稍用力扶着他的肩膀两侧,说:“每件事情,至少有100种处理方法。对于这件事,我们来想一想可以有哪几种解决方法,让我们先想三个方法,好吗?”

学生“嗯”了一声,然后又是一阵沉默。我放开扶在他肩膀的手,仍然站在他面前,把目光投向远处。过了一会儿仍然是沉默,沉默。我不能确定他有没有在思考,就提醒他说:“不论你想到什么方法,老师都会和你一起面对,都会帮助你的。”他点点头表示知道。

过了一会儿,他抬起头来看着我,我问:“想到了吗?”

学生慢慢地摇头,一脸茫然的样子。

如果在平时,我是可以给更多时间他去思考,或者用一些问题去引导他进行思考,去想办法激发他的潜力。但宿舍差不多就要关灯休息了,这样耗下去不是办法,我自己有些着急起来。“那老师给三个方法,你参考一下,好不好?”

“好。”学生边小声回答边点点头。

“方法一,打电话叫妈妈来接你回家住,等你不再害怕了再回来住。”这时候学生用很奇怪的眼神看着我,也许是因为这个方法就是他班主任常用的方法,也是他今天不想再用的方法吧。“方法二,老师现在和你一起上去,去你们宿舍,找到他们,等我狠狠地批评他们,也叫宿管老师警告他们。”这时学生看我的眼神是惊讶的,他已经没有流泪了。“方法三,你自己上楼,回到宿舍,告诉他们,你不喜欢他们对你开这种玩笑,请他们以后别再这样。这次就算了,你原谅他们,如果还有下次,你会让班主任打电话找他们家长来学校解决的。”学生看着我说完三个方法,没有说话。我又提醒学生说:“你慢慢想,想一下每种方法的好处和坏处,想好了再告诉老师,如果你不喜欢这三种方法中的任何一种,也可以告诉老师你希望怎么处理,好吗?不管你希望用什么方法,老师都支持你。”

说完,我转身走了几步,给他一定的思考空间,我在旁边看着星星,看看周围的景色,用余光关注着学生的动静。

过了一会,我发现学生悄悄转身看着我,于是我快步走过去,用轻松的口吻问:“想好了吗?”

学生“嗯”了一声,在我的再次问话下,伸出了三个手指,轻轻地说了一个 “三”字。

“很好!老师很为你感到高兴。老师支持你。”我双手拍了拍他的肩膀,又说:“来,我们分析一下这三种方法的好处和坏处好吗?”

学生看着我,却没有说话,我不清楚他是不想说还是不敢说,或者是不会说。于是我说:“我们先看方法一,方法一的好处是你回家了,不用面对他们了,家里很温暖,又有爸爸妈妈的保护,可以睡个安稳的觉了,是不是?。”学生点点头表示认同。我又问:“可是你为什么不选这个方法呢?你一定是想到这个方法有什么不好的,告诉老师好吗?”

“这么晚了,妈妈很辛苦。”他还是很小声。

“会考虑到妈妈白天上班很累,如果现在还要来学校接你回家会很辛苦,很有孝心的男子汉。”我笑笑,又问:“除了妈妈很辛苦,这第一个方法还有没有坏处呢?”

“他们会说我胆小鬼,明天还会吓我。”

“坏处是明天你还要回学校,还要和他们在一起,他们可能会嘲笑你是个胆小鬼,以后还会想出各种办法来吓你,是吧?”

“是。”

“那你为什么没有选择方法二,是什么原因让你放弃选择这个方法呢?”

“他们不怕老师。”学生的声音提高了些,“老师在的时候他们听老师的,老师走了他们就不怕老师了。”

“哦,老师一走他们就不怕老师,如果他们被老师批评或处罚后,表面上说不敢了,心里可能会恨你,因为是你带老师来的,说不定等老师一走他们就会又欺负你了,就算他们不敢了,也不会再和你玩更不会做朋友了,是吗?”

学生很认真地点点头说:“是。”

“很好,你选择了方法三,还记得要怎么说吗?”

“记得。”学生点点头说:“叫他们不要和我开这种玩笑,我不喜欢这种玩笑,如果再有下次,就叫老师打电话叫他们家长来学校教育他们。”

看着学生在说这段话时候坚定的眼神,我用力按了一下他肩膀说:“好样的!只要你做到了,他们就不敢再欺负你的。”

“好!”

“要老师陪你上宿舍吗?”

“我自己上。”

目送着他上楼,在楼下等了10分钟没见到他返回,自己才放心地回家。

跟进与指导

第二天早上我找到这位学生问他是如何处理的,学生告诉我,他对那两个吓他的同学说:“你们以后不要再这样吓我,否则后果自负。”然后那两个同学就没有说话了,他由于还有点害怕,就和另一个同学睡一张床上,睡着了。我对他表示了肯定与鼓励,并让他尝试再想出更多的处理办法,然后比较这些方法的利弊,从中选取出觉得最好的方法。

早读课后我找来那两位学生,问明白了情况属实。我告诉他们,这是孩子们间的小小游戏,老师能理解他们的行为,但老师不赞同他们的行为。不管是玩游戏还是开玩笑,都要看对象分场合,没有经得别人同意的游戏就是恶作剧,就是欺负别人的行为。我相信从小在家里父母也和你们说过不能欺负别人的,如果再有下次,我可要打电话叫家长过来学校问明白了。两位学生一再表示不会再这样做了,在宿舍要和同学友好相处。

从这件事情的发生到现在,已经过了一个半月,再没有收到这位同学的投诉,有时还见到他们三个人一起去食堂吃饭,上学时也常常走在一起有说有笑。

反思与方向

1.在指导学生进行问题处理的时候显得有点急躁,如果时间允许,可以在充分倾听、共情、尊重与接纳的基础上,通过问话的引导竭力推动学生去独立思考,强化他的自助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在对于不分场合不分对象开玩笑的两位同学的处理过于简单。如果再遇到此类情形,可以同样以游戏的形式让他们去体会被他们惊吓的同学的感受,并且用同样的“凡事必有至少三个解决方法”的方法引导他们分清楚什么场合什么样的人可以开什么样的玩笑,使得他们在满足自己需要的同时又不伤害到别人。这对于学生将来在社会上的人际交往亦大有好处。

3.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中发现,对于初中住宿生,这种恶作剧式的玩笑是经常发生的,也许是该年龄特点所致,很难避免,在平时的教育中常常引导学生学生多角度思维,也许孩子面对问题时就会主动寻找更多的方法,孩子就是这样在不断的“错误”中成长的吧。


-------------------------------------------------

喜欢我们的文章吗?你可以这么做:

----微信订阅成为学习者

----登陆成为学习者网站www.52xx.net 或 www.beingalearner.com

----加入成为学习者练习QQ群176834581

.................................................

成为学习者,是一个民间教育实践研究组织。

我们致力于:

朝向成长关注成长中的点滴片段

专注学习关注学习中的真实问题

读行双叙通过实践叙事双重方式

互为背景成就彼此各自精彩绽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