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颜小鹂:希望更多人来童书领域当一个好好编辑

做書学院 做書 2021-05-19

童书出版人,Dial Books for Young Readers的总编辑福格尔曼曾在《编辑人的世界》一书中写下“出版业是个人在选择和最终结果上尚能真正施加影响的少数行业之一。”距离她写下这句话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现在再来看出版所能施加的影响,我们或许可以略带心虚地表示一下赞同。如果再将这种影响所施加的对象再精准划定一下——孩子,那赞同的底气则要充足不少。


“一本好书能改变人的一生”,这句话可以说是大部分人的共识。但若把它分成“一本好书能改变孩子的一生”和“一本书能改变成年人的一生”对比来看,两者的说服力就不在一个层面上了。


成年人已经不读书了,但孩子读,至少他们的爸妈觉得他们需要读。在童书这个为孩子创造的世界里,那种对出版的前现代主义式的的想象似乎也一并被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尽管并非所有童书出版机构都是如此情怀满满,但与某些快节奏成人书出版相比,认认真真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好好打磨一本书,放在童书领域而言,依旧是值得推崇的,当然也更有可能是笔划算的买卖。


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童书的特别之处:


  • 童书的读者多,对书的需求更加接近刚需。

  • 一本好书的生命周期长,它的畅销更看中口碑而非营销。

  • 书的质量十分重要,无论是内容质量还是选纸、油墨、印刷等工艺质量。

  • 书籍形式多样更富想象力。

  • 对人的影响深远。

  • 对编辑更具挑战,买一本书是孩子兴趣和家长选择综合的结果,而非仅靠抓准一个对象。同时做一本童书也意味着编辑要肩负更大的责任。


正如福格尔曼所言,“如今,即便是生活在备受保护的环境里,孩子们也能轻而易举地接触电视和电影,这些影视媒体呈现出的现实世界要比大多数童书描述的更加陌生而残酷,童书反而会以更感性、更细腻的方式来处理这些棘手的话题。”在当今屏幕泛滥的时代,童书不可取代的价值绝不仅仅是其载体纸张对眼睛友好,更重要的是经由编辑精耕细作而在纸上呈现出的更感性、更细腻的内容。


国内的童书出版机构,蒲公英童书馆,至今依旧秉承着这样的精耕细作的出版理念,编辑们用很长时间磨一本书,比起一时的收益,更看中长期的口碑和销量。现在蒲公英全公司算上营销、发行各个部门,总共只有40多人,每年新书30多种,可以做到五亿码洋的成绩。成立14年来,再版率80%以上,07年创业时期的书,再版率70%以上。


蒲公英的创始人颜小鹂在做書的线下课程中,仔细讲述了她30多年来做童书出版的经验。从她初入童书出版行业,作为一名新手编辑如何训练自己的基本功,提高对书的鉴别力,到创立公司,签下许多知名童书版权,发掘国内作者。引进海外作品要符合中国审美,原创作品注重美好共性,强调编辑的童心、责任感和良知。如今蒲公英无论做书还是做编辑都有着自己的理念。


要讲的内容很多,我们可以从最初的原点开始,听听颜老师刚开始做童书编辑时的经历。



以下内容整理自课程第一、二节。


主讲人/颜小鹂


我经常问我的同事们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也是我经常问自己的。


  • 你为什么选择做童书编辑?

  • 你觉得童书是什么?

  • 你认为好的童书应该具备哪些条件?

  • 为了编辑好一本童书,你都做哪些准备?

  • 做童书编辑是创造性人才还是工匠性人才?


这些问题看起来很大,但我觉得如果我们是从业者,可能这些问题是要经常去思考的。


我做童书已经30多年了,是一个老得不能再老的童书编辑,而且我没有转过行。经常有人问我,为什么不选择换换其他的行业?我说可能是那个时代就给了你这么一个机会,从大学毕业以后你选择了去做出版,后来又选择了去做童书,到了童书这里边你就好像就出来了。那是不是做童书就没有遇到过什么问题或者挫折,我说也不是,我觉得可能冥冥之中就注定了我就是做童书的命。这么一做就这么多年走过来了。


还有人问我,你怎么坚持下来的?放在现在来说,再要让一个年轻人去在这么长一段人生中只坚守一个岗位,我觉得不可能了。我们那个时候要去尝试其他的东西的话,可能要面对很多的挑战,我也曾经去给一个广告公司客串过做文案策划,好像那是我赚外快最多的一段时间,那时候我一年的收入都不到3万块钱,但是帮广告公司写策划文案,我能赚到10万块钱,但那好像也不是我想要的,想了想还是回来做童书。


所以我觉得在做童书的过程中,你需要持续的在这个领域浸泡,才能有很强的鉴别力。


做童书的人或者做书的人可能都有一种特质,在茫茫的书堆里边,他很容易发现一本自己喜欢的书。但这样还不够,不仅要找到自己喜欢的,同时要找到读者喜欢的书。


我经常去博洛尼亚童书展,基本上是每天早上九点钟进去就一直走,每天要走接近3万步,除了见约谈以外,我基本上就在看童书,我会走到展位上扫一眼,停下来看3-5分钟,这3-5分钟当中我会抓两本书出来翻看,基本上是这么一个节奏在书展里转悠,去发现那些我认为不仅能打动我,也能让读者喜欢的书。


实际上我最早的训练来自于书店,那时候引进书不多,星期天我会去书店里泡一天,但这个过程中我并不是天天去翻书,而是去跟卖书的人聊天。第二,我会观察小朋友会拿起什么书,家长会拿起什么书,然后把这些观察做成一个记录,就是自己用尺子画的一个表,多大年龄段的孩子选择了什么类型的书。这半年多的星期天的训练,是我第一次开始锻炼自己看市场的眼力。


后来跟一些作者沟通的时候,他们会把自己认为的好书推荐给我,这时候我除了自己的阅读,也会去看他们推荐给我的书。阅读后再去跟作家还有编辑朋友交流,对比我看到的市场的卖点,是不是切合这本书,如果达成共识了,我就把它抛在一边,如果有问题,就开始分析它的问题,是定价有问题,或者是用纸的问题,画工的问题,还是内容本身的问题,我会去做一个个维度的分析。比如说版式我都会去分析,这一页多大的字号,排了多少字,一行有多少字,因为我觉得一本书它是由很多细节累积而成的,绝对不是说只是一个选题,我见过有的选题很亮,但是在一个短短的时间里边它又消亡了。现在看来都是很老套的分析了,但基本功就是这么练起来的。


我觉得书就是一个由无穷无尽的细节累积而成的产品,这就需要我们去训练眼力,我练这些基本功的时候,电脑都没有普及,也没有这么多的媒体,就是用最老实的办法去做了市场调研,去做了书的分析。


当时我在做书的分析的时候,川大刚好成立了图书编辑学专业,我原来的老师就说,小鹂你哪天来一趟我们学校,你有这么六七年的编辑经验了,你来给我们的同学分享一下什么是书,你认为的好书是什么。我就真的拿了一摞书,去跟那些学生一本一本的分析,去跟他们说这个字为什么要这么排,这个字为什么小了,为什么大了,为什么这一行它不排松一点。我们在学校里边学到的更多是理论的东西,真正当编辑的时候,干的都是很实操的,很接地气的这么一些东西,实际上是经验,是我们躲不过的各种环节积累的经验。所以我觉得我从事编辑职业这么久以来,带给我最大的帮助就是读书,看市场,我才能练就一个火眼金睛。


童书这个领域不大,我们常说一个小圈子可能会是一个大的市场,像童书就是,它在出版里面是个小板块,但它是个大市场。特别是中国开始倡导阅读以来,我们看了一下中国人的平均阅读量,是靠孩子们的阅读量拉高的,并不是靠成年人。其中最大的一个增量在哪?就在亲子阅读这个板块。


希望听到我这堂课以后,能有更多的人加入到童书领域里边来,当一个好好的编辑。


做書线上课程
🎉新品上线🎉

 原价:248元 
 限时特惠:198元 

👇长按扫码进入课程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课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