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走近优秀传统文化,王立群先生做客华园讲坛畅谈历史建构和文学传播

三尺案头读青史,

百家讲坛唱《大风》


11月27日上午,著名文化学者、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河南大学文学院王立群教授应邀做客华南理工大学华园讲坛,从我国西汉时期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爱情故事切入,带来题为“历史建构与文学传播”的精彩讲座。



 王立群 

王立群,我国著名学者,中国古代文学与古典文献学研究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名师,河南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立群长期致力于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的教学与研究,以及中国历史的大众化普及,在央视《百家讲坛》讲《史记》等内容,将帝王将相、历史沉浮娓娓道来,让《史记》这部“史家绝唱、无韵离骚”飞入寻常百姓家,被观众誉为“百家讲坛最佳学术主讲人”。



本次讲座是华南理工大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学科高质量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内容之一。学校校长张立群出席活动并为王立群颁发名誉教授聘书


河南大学党委宣传部负责人及教授代表华南理工大学全体中层干部,学校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工作队伍,文科学术带头人和各院系师生代表参加了报告会。学校党委常委、党委宣传部负责人主持讲坛




精彩讲座


“司马相如在中国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他之所以受今人青睐,源于他与卓文君的一段传奇情缘。”王立群首先根据《史记》中的记载,将“琴挑文君”这一历史典故的背景、序幕、发展、结果,向师生们娓娓道来。作秀赴宴、琴挑相识、半夜私奔、各方反应、成都的生活、再回临邛、打道回府……一步步,一件件,王立群抽丝剥茧,以史为据,将《史记》中的记载,还原成一个完整、丰满的故事。




王立群指出,《史记》中司马相如“琴挑文君”的故事,在后来发展出了不同的版本。作为其中传播较早的一个典范样本,《西京杂记》增添了婚变再到司马相如回心转意的情节,而促使其态度转变的,竟是诗歌。他认为此种现象展示了文学传播的力量“很猛、很强大”




从宋元话本、元代杂剧,至明清传奇、近代京剧及地方戏的推波助澜,更是使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成为中国老百姓了解司马相如、卓文君故事的基本途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亦因此成为定式。王立群指出,即使《史记·司马相如列传》有案可查,但人们仍然认为民间戏剧、小说中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才是真实的,这就是文学传播的力量




历史事件本身是唯一的,为什么会在后来的传播中发生改变?王立群指出,这关系到历史的不同层次——真实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传播的历史、接受的历史。

“接受的历史不等于记录的历史,记录的历史不等于真实的历史,其中最重要的环节是传播。”王立群分析了历史不同层次的关系后表示,“从某种程度而言,历史就是文学。我们需要文学,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需求;我们需要历史,以满足我们对真相的需求。历史和文学,一个都不能少。”



现场交流


讲座精彩的内容引起在场师生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与王立群围绕文学创作与历史事实的关系、文学在历史普及中的作用、文史兼通等话题进行了深入交流。



Q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更有效地传播真实的声音?A
传播中的话语权确实是个重要的问题。我个人也是一个自媒体的爱好者,在很多平台开通了账号,但我没有让别人去操作,唯恐会误导别人。我觉得面对一些“爆炸性”新闻时,还是要审慎对待,要慎重辨明真伪,不要轻易发言、转载。


Q请问您如何看待在文学创作和传播过程中的历史虚构现象?A
从小说、戏曲再到影视作品的创作,文学对历史的传播由来已久。而如今加上短视频和新媒体的演变,会让文学对历史的改编和传播变得复杂,也带有一些虚构和断章取义的成分。因此我认为首先还是要有史实作为依据,不能凭空虚构,其次需要严格推理和合理推测,在此基础上通过文学推动历史的传播。


Q这么多年来您一直坚持研究学问,是我们年轻一辈学习的榜样,能否和我们分享是什么样的力量一直在支撑您?A
这大概是源于长年累月对学问的坚持和教学实践中的追求。从最早带79级的学生到如今,从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到古典文献学,从小学生到研究生课程的传授,我都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主动去追求对学问的研究。即使我如今将近80岁了,在家里也还是闲不住,依然保持着每天阅读和写文章的习惯。可以说长久的坚持会形成一种习惯,习惯的力量又会让人继续坚持下去。


Q《史记》一直被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对于它的著者司马迁,您是如何评价的,您觉得他更像一位历史学家还是文学家?A

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家中少有的文史兼通的学者。我个人更欣赏文史兼通,因为文学与史学是不可分割的。司马迁是个史学家,但文采卓然。司马迁将他的文采和感情全部融入到《史记》中去,所以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他用文学的“妙笔”写3000年的历史真实,其中又寄托了自己的爱憎好恶、价值判断。同时,《史记》是中国二十四史中唯一一部完全意义上的通史,这很难,很了不起。有人问我最喜欢《史记》中的哪一个人物,我回答说:我更喜欢它的作者——司马迁。




华园讲坛以品牌活动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华园讲坛”坚持“提高理论水平、提升文化素养、共建精神家园”的宗旨,用好校内外智力资源,通过结合中心组学习和师生思想政治教育,结合高端引领和面上普及,结合弘扬主旋律和提倡多样化,为全校师生打造一个融政治性、思想性、学术性和艺术性于一体的学习平台,受到学校干部师生们的欢迎。
此次王立群先生带来的精彩讲座,不仅让《史记》等经典文献中的历史故事走近华园,让师生们进一步触摸中华文化脉络,提升优秀文化素养,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道德观念,同时也让师生们通过生动直观的案例剖析,思考历史建构与文学传播的关系,进而提升在学术研究或日常生活中的评价辨别能力。
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华南理工大学这所百年名校长久以来得到着人文精神的滋养。以“华园讲坛”活动为契机,学校将进一步营造人文氛围,打造富有时代气息、体现文化内涵、具有价值导向的校园文化品牌活动,提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质量和水平,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感召力更加充分地展示出来;深入提升大学文化软实力,以臻于至善的价值追求、通达至真的学术探寻、宁静致远的校园氛围,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学术华工

建设“学术华工”,科技与人文齐飞。一直以来,学校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的嘱托,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实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强化与工科的交叉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华工特色的文科发展之路:



学校社会科学总论进入ESI全球前1%,在承担国家项目、智库建设、优秀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2019年以来,获国家级社科重大重点项目35项;2017、2019年,获批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位列全国高校第2位。
获部级奖13项,获省社科奖48项,其中一等奖13项、特等奖1项。
近年来,围绕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立足区域特色和优势,以有组织科研大力推动跨学科交叉研究,围绕数字乡村与文旅融合、建筑历史文化传承创新、跨境金融创新、互联网治理等布局建设了一批跨学科研究平台,智库等平台建设实现突破。目前,建设了国家级新型智库2个,省部级以上智库和科研平台57个。智库咨政服务取得一批决策咨询成果。



面向未来,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道路上,希望学校广大教师传承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精神追求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在立德树人、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胸怀国之大者,彰显中华民族的家国情怀。


希望华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努力构建自主知识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实现学科繁荣、文脉绵长。


希望学校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队伍深耕中华文化沃土,践行习近平文化思想,实施好学校红色基因传承工程,挖掘校史内涵,拓展校园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华园故事。


希望全体青年学子传诵经典、博览群书,自觉认识中华文明的悠久历史,深刻感知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树立文化自信和人文情怀,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


华南理工大学 学生记者团

文:司小平 杨晓霓 张薇 张丽 社会科学处

图:鲍恩 富嘉俊

视频:孙彦东 富嘉俊 林昊瀚 曾亿

微信编辑:鲍恩

初审:冀早早

二审:卢庆雷

终审:邹浩


华工原创,版权所有

若需转载,敬请联络

邮箱:hgxcb@scut.edu.cn


积蓄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力量 张立群校长讲授 “思政第一课”

华南理工,实力圈“粉”!

清华大学校长王希勤来访华南理工大学

“突破性发现!”《人民日报》等媒体关注华南理工大学最新学术成果

“分享”“点赞”“在看”,记得一键三连哦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