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某群友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半年推荐

黎明 大清幻协 2023-10-06

前言

(卑微地出现)你好,我是黎明,很抱歉占用您的时间。


散漫地做了半年多译文版的评论,前几天发现上半年的《科幻世界·译文版》已经上线微信读书,于是做个汇总,从每月里选择个人观点下最好的作品,做了简单的评论。


注意:关键情节难免剧透;评论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协会观点;图片来源于微博@科幻世界,部分资源来自网络,侵删。


一月

《原生汤与沙拉》

【美】吉恩·杜塞特

幽默与启发并存的一篇。

幽默或许要归功于总是幻想吃到汉堡的船长,而启发更多的是“原生汤”带来的。

船员们和复制机的斗争可笑而且有“教育学意义”。一个新生命,学会妥协,学会自我认知,学会“探索”,学会残忍。像是一个孩子,也像是一个神灵。

(电子版来源:豆瓣阅读)

另一个有趣的点是,作者使用了“常见”的场景——宇宙飞船,黄金时代就写得很多的话题——但写出了新意,打破了读者的心理预期。但随着故事的推进,读者会发现这其实是一次微型的“智械起义”。


另外,最后是个好结局,大概吧。

电子版来源豆瓣阅读)

关于原生汤(Primordial Soup),既可以指文中机器里富含有机物的液体,也是一种生命发生的理论。小说通过戏谑的方式模拟了生命发生、然后获得智慧的过程(甚至用人类的掠夺行为来模拟原始生命面对的天灾等不利条件),可以说是在标题里给出了小说的核心了。


一句话评论:事到如今,先来个汉堡吧

二月

《治国宝典与跑路秘籍》

【英】K.J.帕克


下简称为《治与跑》。这篇是承接《城防十六计》(见《科幻世界·译文版》2021-4,下简称《城防》)的三部曲第二部。

 

K.J.帕克有一种奇怪的幽默感,如果非要选一个词来形容的话,我认为是“残酷的幽默感”。在《城防》中给予工程师浓墨重彩的故事后,却让他被一只箭了结,给战争史诗(?)直接画上了结局——但是围城还在继续,人民需要新的领袖,故事需要新的主角……

在《治与跑》开始,作者似乎不急着将读者最关心的问题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将视角放到一个平凡(甚至卑微)的戏子身上,左转右转,好不容易给出了工程师的继任者,又把我们的主角绑起来,告诉读者继任者死了——但有人希望他“活着”。

替身/扮演/狸猫换太子,不管怎么说,看起来是一个很老套的展开:替身(一般是主人公),因为一些原因(往往是外貌的相似),被卷入了关涉国家的大事件中,他原本应该做别人的傀儡,过着享乐而不上进的生活,最后却用自己的小机灵/人际关系完成了伟大的事业……《治与跑》也是如此,本应像这样惊险地展开,最后有惊无险地落幕。啧,平平无奇。

——但这可是K.J.帕克啊。

这位大牛的一个能力是“炫学”(这大概是形容推理小说用的词),如果说《城防》中展现了作者的工程学与人力管理学知识,那么《治与跑》中更多是作者对于“政治斗争”(有对内,也有对外)这门高深哲学的研究。如何在围城宫殿中,识别敌人与朋友、党同伐异(不是)、顺势应变、还有保住自己的小命,在这篇小说中都有让人感觉离谱、但自有逻辑的方案。

 

另一个能力是长线伏笔。当然,这本应是长篇跑道的选手基本修养——话是这么说,但是这篇小说确实有好几个漂亮的伏笔,能给人浑身一震的感觉(插一句,译文版3月长篇《暴行档案》的伏笔有些意义不明)。

此外,与《城防》相比,本作主人公在内心斗争方面更加丰富而且细腻:《城防》中更多的是胜利与失败之间的自我怀疑、以及与各种旧情的斗争;而《治与跑》中更多的是关于被“扮演”模糊了的自我认识、以及关于“道德”和“利益”的斗争……总之对于我来说是非常好的东西(很难想象,一个充满了罗马氛围的故事中,居然出现了近似于“现代性难题”的讨论)。

就夸到这里吧,总之我很期待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似乎叫《征服世界实用指南》)……


一句话评论:什么中古流浪地球

三月

《躯体与紊乱》

[英] 查尔斯·斯特罗斯


虽然这绝不是一篇非常优秀的作品,但在水平低迷的3月刊中算是稍好一点。


自由到甚至有些恶趣味的“骑士文学”——作者在充满了疯狂和享乐的未来世界中讲述了一个与中世纪骑士相近的浪漫故事。虽然仍有叙事、人物设置、无用设定等“硬伤”,但整体阅读体验是不错的。


文中非常有意思的设定是整个(旧)世界的“贵族大团结”——阿拉伯王子、苏格兰伯爵、日本高地领主、苏联总政委、沙皇长子……这样的一帮人聚集在一起寻欢作乐,这是对于我们的世界很难想象的。以及,这个设定还隐含了一个问题——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失败了吗?这个问题也和反派的终极目标有关(不过我一直觉得英美作家笔下的苏联形象很奇怪,这篇也不例外)。


这篇作品给我一种眩晕感,像是一榔头敲晕然后再浇上一瓶啤酒的感觉。


一句话评论:虽然经不起推敲,但有劲

四月

《明媚的清晨》

【美】杰弗里·福特


喜欢这篇,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卡夫卡的“红利”(卡夫卡对现代文学的影响是不需要讨论的)。

这篇小说借着卡夫卡的一篇“消失的小说”为线索,实质上做了一次20世纪西方文学巡礼。

结尾的设置给这篇小说加入了一些meta要素,可以说是锦上添花吧。“他走进了明媚的清晨,悄悄消失了,那一页页稿纸随风飘散,宛如受惊的幽灵。”很漂亮的结尾。

小说的整体文风也有模仿卡夫卡的感觉——琐碎、迷幻、冷漠。在故事之外,这篇小说或许也传达出一个对写作者的建议:找一个好导师!


一句话评论:卡夫卡我敬爱你口牙

五月

《导弹差距》 

【英】查尔斯·斯特罗斯


疯狂的地平说科幻。作者没有仔细描写人类和地球“表皮”是如何来到了巨大平面上,而是将其作为设定进行了一番有趣的推导(虽然我物理学得不好,但也能感受到其中的些许乐趣)。

小说乍一看像是想要借助太空、人与高等文明等主题,来思考人与神、人与自身的关系;本来以为冷战只会是背景板,毕竟到了全新的世界还打冷战、用着冷战的思维,多少有点惹人发笑(这也是为什么《星之继承者》第三册不好看)。

——然而上面的两个预期都被打破了。


小说中有提到人类被移动到这里的目的(尽管也是猜测):一个高等文明想要通过这个“大型试验”重新观看自己的诞生。这多少有些不人道,不过也预示着两点:作者可能不是站在支持人类这边来进行写作;作者有可能想通过这篇文章进行一次思想实验。

那么我们的实验条件有什么?

巨大的圆盘、无法逃逸的飞行器、新的生存空间、多种智慧生物,哦,还有冷战中的两个阵营。这个实验一次又一次地开始,在核打击中结束,然后推倒重来——对人类来说是这样。


看起来毫无意义,是吗?或许应该换个角度——

小说给人类设置了第二次“地理大发现”,究竟有什么目的?

从历史上讲,第一次地理大发现为资本的原始积累提供了机会。那么,如果让人类生活在一个有十亿个地球那样宽阔的世界,有没有可能早日实现“某种理想的社会形态”?

在雕像那一段,作者让近乎绝望的加加林说出了真相:是某种虫子取得了胜利,而不是人类的任何社会形态。

可以说作者对于苏联的胜利是不抱希望的,或者说作者对于仍然在对立中的人类社会是不抱希望的。实验中的两种生物,一边还在导弹中相互毁灭,而另一边已经在循环中逐步寻求真相,这是“导弹”,是“差距”,是“导弹差距”。

正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人类没有赢家。


这篇小说是优秀的。虽然虫子的出现看起来有些突兀,但这种突兀也是现实中人类“目中无人”的一个体现;故事制造了奇妙的悬念和转折,不仅构造了物理上的圆环,也实现了故事层面的轮回……

最后,这是篇真正的科幻小说,小说里的一些思想(或问题)很难通过科幻之外的方式传达……


一句话评论:很妙的“环”

六月

《最后的记忆甜品盛宴》

【美】蒂娜·康诺利


通过味觉触发回忆/其他感觉的设定也是不少的,像译文版2020-11的《白荻家餐桌风景》(作者:伴名练),或者得过梅奖的《共感觉》(作者:天祢凉),印象里中国传统文学也有吃到什么想到了什么之类的。


这篇小说的主要事件是一次宫廷宴会,通过试吃官的视角配合大量的插叙展现并不宏大的故事。结局可以说合情合理,但从构成的角度来说,其中很多回忆其实并不导向结局,毕竟,和结局直接相关的只是最后一道甜点,以及关于统治者残暴冷酷的一些记忆。


不过,那些看起来多余的,事实上(努力地)起着塑造人物、交代社会环境等作用,而且夹杂着一些作者个人的情感体会(比如悔恨深切的那里,很喜欢这段闲笔):


记忆通过情感作用于人,确实是非常值得探索的机制。就连聊天AI,也需要在调用接口的时候输入之前的对话记录(实习生胡言乱语)。对于人这种更精妙的机器,记忆更是有关乎到自我认知的重要作用。如果将来记忆可以编造……(此处一转某年的高考作文)至于政治与宫廷什么的,感觉不是小说的重点。它们更多的是作为背景板,给予故事发展的动力,也给予记忆影响外物的抓手。


一句话评论:中规中矩,扎实


结语

总体来讲,上半年的译文刊是佳作与废纸并存。感兴趣的朋友或许可以先找找这几篇看(微信读书就可以看,如果读得舒服,还是希望大家支持纸刊)。

当然,读书这种个人品味占很重的东西,也没有一个客观的标准,如果感觉上面推荐的几篇不好看,不妨直接归咎于我的糟糕水平吧。

谢谢您读到这里。当然,如果您有兴趣去我的公众号转一圈就是更加感谢。


最后,如果对阅读和评论《科幻世界》以及更多的科幻新书感兴趣,欢迎加入大清幻协踩水部(卑微地爬走)……

作者:黎明排版:黎明审核:贾立元(指导老师)

就是你的家园。

这里,

这里是锡安,这里是我们的永无岛

这里是川陀,这里是夏尔,


微信号:thusfa

微博:@清华科幻协会

QQ群:850047233(入群备注班级姓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