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纪录片《百年巨匠》39 舒同

请点击关注➤ 综艺大观园 2021-07-31



舒同(1905—1998),生于江西省东乡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共华东局常委兼宣传部长、华东人民革命大学校长、山东省委第一书记、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等职,是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中央委员,第十二届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自幼学习书法,八九岁时即闻名乡里。参加红军后,在紧张战事之余,潜心书艺,寄情翰墨,以笔为刀枪,被誉为“马背书法家”。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创造“舒体”,自成一家。他是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之一和第一任主席。



展出作品

舒同  毛主席诗词  136×68cm   陕西舒同书画研究院

1930年2月7日,红军和地方党委召开连席会议(二七会议),决定争取革命首先在江西省胜利,夺取全省政权。军事上是首先攻打吉安,占领后即宣布成立省苏维埃政府。二月中,毛泽东率军从广昌向吉安进发。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1930年2月

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弥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舒同 毛主席诗词《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36×33cm×4   陕西舒同书画研究院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是毛泽东写于1965年的一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67年1月号。作者采用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方法,以登井冈山为题材,在忆旧颂新中将崇高的理想和伟大的实践精神相结合,将叙事、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慷慨激昂,表达了作者要继续革命的英雄气概。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1965年5月

毛泽东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

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舒同 “陇寒唯有月,松古渐无烟”李白诗 179×46.5cm 私人藏家

“陇寒唯有月,松古渐无烟”句,来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过四皓墓》,原诗为“陇寒惟有月,松古渐无烟”。是诗人途径商州四皓墓时创作的一首五言诗,全诗共十六句八十字,赞颂了商山四皓的高风亮节,同时抒发了对时世的感慨。

舒同是中国书法事业的继承者和开拓者,他自幼喜爱书法,5岁学书,14岁即有乡誉,被誉为“神童”“东乡才子”。曾系统地临过古代碑帖,师法颜真卿、柳公权、何绍基等名家,但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并注意取其精华,大胆尝试,逐渐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创立了著名的“舒体”,备受海内外推崇。他的书法,宽博端庄,圆劲婉通,用笔老重,藏头护尾,点划润厚通畅,别具风格,是现代书法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

所谓舒体,就是从“二王”入手,以颜、柳之楷为本,取各家各体之长,使圆浑之劲,用藏锋之功,寓巧于拙,借古于今,创独特风格,立“七分半”字体。这个“七分半”,可以说是舒体字的精华,既结体上楷、行、草、篆、隶五体各取一分,风格上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合称“七分半”。

图文来源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纪录片《百年巨匠》01 齐白石

纪录片《百年巨匠》02 黄宾虹

纪录片《百年巨匠》03 徐悲鸿

纪录片《百年巨匠》04 张大千

纪录片:《百年巨匠》05 潘天寿

纪录片《百年巨匠》06 傅抱石

纪录片《百年巨匠》07 林风眠

纪录片《百年巨匠》08 李可染

纪录片《百年巨匠》09 刘海粟

纪录片《百年巨匠》10 李苦禅

纪录片《百年巨匠》11 关山月

纪录片《百年巨匠》12 蒋兆和

纪录片《百年巨匠》13 石鲁

纪录片《百年巨匠》14 黄胄

纪录片《百年巨匠》15 梅兰芳

纪录片《百年巨匠》16 尚小云

纪录片《百年巨匠》17 程砚秋

纪录片《百年巨匠》18 荀慧生

纪录片《百年巨匠》19 鲁迅

纪录片《百年巨匠》20 曹禺

纪录片《百年巨匠》21 刘天华

纪录片《百年巨匠》22 冼星海

纪录片《百年巨匠》23 聂耳

纪录片《百年巨匠》24 沈尹默

纪录片《百年巨匠》25  沙曼翁

纪录片《百年巨匠》26 吴冠中

纪录片《百年巨匠 》27 詹天佑

纪录片《百年巨匠》28 茅以升

纪录片《百年巨匠》29 梁思成

纪录片《百年巨匠》30 杨廷宝

纪录片《百年巨匠》31 郭沫若

纪录片《百年巨匠》32 茅盾

纪录片《百年巨匠》33 老舍

纪录片《百年巨匠》34 巴金

纪录片《百年巨匠》35 于右任

纪录片《百年巨匠》36 吴作人 | 附:吴作人作品大全,值得珍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