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徐汇教育印象|徐汇区不断提升教育品质 探索优质均衡发展之路

2014-10-28 徐汇教育

徐汇印象之一:百年老校焕发新活力

20149月,对于已经拥有118年历史的南洋中学来说,是值得载入史册的时刻。经过2年多的设计建造,新的南洋中学校址落成,南洋中学和南洋初级中学整体搬迁至此,并开启初高中一体化发展的新阶段。

徐汇滨江地块,文化地标龙美术馆、西岸音乐节举办地的斜对面,就是崭新的南洋中学。红砖白瓦,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宽阔大气的校门外,一面扇形墙上镶嵌着该校创始人王培孙与其叔叔的私塾铜雕。铜雕乃105周年校庆之际校友所赠,其上新增一句话: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南洋中学校长于东航表示,每天学生走进校门,都能一眼看见这句话,“我们希望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这是一种悄无声息的校园教育环境,默默参与了文化传承的重任。”此外,路过此地的人,也会被这块铜雕吸引,已然成为徐汇滨江最好的人文景观。

坐拥如此丰厚文化积淀的徐汇教育,并没有停止对育人理念如何适应时代发展的思考。在新一波教育改革浪潮到来之际,徐汇教育人提出了更高的建设目标,并将“教育国际化”提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徐汇区教育局党工委书记刘东昌就指出,徐汇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具有一流的国际视野,敢于担当最重要的历史使命。

徐汇印象之二:教育国际化的“徐汇理解”

徐汇区教育局一直将教育国际化视为教育发展的重要着眼点,是徐汇优质教育走向现代化的使然,也是融入世界汲取有益文化的必然。在致力于将先进的国际教育理念转化为自身办学行为和教育行为的过程中,徐汇尤其注重“输入”与“输出”并举,“提供”与“共享”同行。

徐汇学校重视在本土课程中借鉴和有机引入国际化的教育目标和要求,形成了独特的“国际理解”教学方式。通过开展对教育改革热点、难点问题的交流与探讨,展示徐汇教育的发展、收获和思考,加强了中外教育同仁的思想碰撞和经验分享。迄今为止,徐汇区教育局保持与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联系中心在内的31个国际教育组织、机构或地区教育主管部门的交流合作,提升了国际身份,增强了徐汇教育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徐汇区域内共有近60所学校与国外110余所学校建立了姐妹校关系。

刘东昌书记认为,徐汇区推进教育国际化,前提是教育理念的国际化,核心是培养国际化人才,重点是课程与教学的国际化,抓手是加强教育开放与国际合作,原则是本土化实践。徐汇一直站在教育国际化的大背景下,紧贴学校发展需求,发挥区域政府服务和规划功能,逐渐积淀成区域推进基础教育国际化的“徐汇样本”,形成了对教育国际化内涵的“徐汇理解”,即通过频繁的师生互动交往和多元价值观下的共同问题解决实现交流、理解、合作、竞争的教育开放。

徐汇印象之三:以学生为本凸显教育“服务”功能

位于望月路401号的上海市徐汇区盛华幼儿园,是徐汇区最南端的幼儿园,马路对面就是闵行区。这所20134月才开园的崭新学校,为家住周边地区的孩子提供了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沪创业的江苏盐城人沈恒龙及其孩子就是受益者之一。

“一开始不知道有这所幼儿园,等到开学了,我们才慕名前来报名,没想到园长万蔚蕴很快帮孩子解决了入园问题,我们太感激了!”“孩子原来吃饭很慢,但是到了盛华幼儿园之后,自理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万蔚蕴园长告诉记者,作为华泾地区新规划的公办学校,盛华幼儿园的教育理念就是“让每个孩子都拥有春天”。而在区教育局的大力支持下,盛华幼儿园也有信心在3年内办成让孩子喜欢、家长满意、社区认可的优质学校,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

记者了解到,目前,徐汇区学前教育已经进入又一轮入园入学高峰。近年来,由于人口出生高峰与非户籍学生增加,带给教育资源不足的矛盾越来越凸显,入园高峰上移为小学入学高峰的现状日益严峻。为了有效应对由资源紧缺带来的一系列发展难题,区教育局在应对入园、入学高峰矛盾时,积极做好每一年度入园、入学人口预测。徐汇区教育局深化幼儿园转制工作,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加大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力度,加强幼儿园保健质量管理,规范民办幼儿园依法办园年检工作。同时,通过加大资源布局优化调整力度,通过推进人户分离入学试点工作,完善幼小入园、入学政策调整,继续挖掘内部资源潜力,适度放大小学、幼儿园班额,规范义务教育阶段非本市户籍适龄儿童报名登记工作,优化服务过程,满足该区户籍的适龄人口100%入园、入学。

徐汇教育多年来一直瞄准构建基础教育和终身教育“两大体系”的奋斗目标,坚持“建峰填谷,提升底线”、“各级各类,争创一流”均衡发展思路,在探索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之路上,牢固树立“聚焦人才,成就教师”、“聚焦课改、决战课堂”和“面向全体、全面发展”的教育人才观、教学质量观和学生发展观,并进一步提出“育人为本、公平为基,质量为重,改革为先”内涵发展思路,以“优化适合每一个学生终身发展的教育之路”的发展理念和“内涵发展、专业引领”的战略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素质教育导向,通过科学规划、顶层设计等项目举措,引领教育改革朝着“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战略目标阔步前行。

刘东昌强调,“育人为本、以德为先”,思想道德建设是整个素质教育的基础。徐汇制定并发布《区域性学科德育推进三年发展规划》,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提出了“主体性德育”教育思想,通过大胆实践和探索,形成了“内容贴近学生、过程吸引学生、评价引导学生”的“主体性德育”模式。今年5月,徐汇区“中小学一体化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的尝试”德育课题成果通过教育部专家鉴定。紧接着,徐汇将结合区域特点,加强德育内容顶层设计,注重实践体验,合力推介《中小学一体化构建社会实践课程》的成果经验,科学构建和完善“大德育”课程体系,并不断深化“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组织开展志愿服务实践活动,探索“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三爱”教育长效机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和行动。

通过开展高中区域课程建设和拔尖学生培养研究,推进高中人才培养研究,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徐汇先后组织17场市教委重点课题《基于中小幼学生创新素养发展特点的区域性系统培养的研究》研讨会,建立高中生创新教育基地,率先在基础教育阶段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推进“光启行动计划”,加强科技教育特色项目建设,推进光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建设青少年创新实验工作室。通过开展上海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区科技节和学生舞蹈节、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等形式多样的课内外培训、参赛活动,为学生全面发展搭建平台,被教育部命名为全国“中小学生课外校外文体工程示范区”。

大力发展学前教育,深化幼儿园转制工作,加大保教队伍专业化建设力度,加强幼儿园保健质量管理,规范民办幼儿园依法办园年检工作。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实地调研和大样本学生问卷调查,制定《小学周末作业监测机制指导意见》和《徐汇区中学作业管理指导意见》,指导和落实中小学“增效减负”,进一步落实了区委提出的“坚持公平卓越价值追求”的阶段任务;启动小学“牵手计划”,出台《徐汇区小学课程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推进区“新优质学校”创建评审。促进高中办学特色化多样化,在南模中学等6所学校中开展第四期SDP课程教学试点工作,完成标准化考点建设;探索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和经验,拓宽学生成才的渠道;通过制定学校课程建设和特色发展3年发展规划,开展“特色高中”创建评审工作。不断推进职业教育转型升级,调整和加强职业学校专业建设,以“专业建设和素养工程”为重点,深入推进“徐汇职教集团”和中职校内涵建设,启动上海市信息管理学校与上海电机学院的中高职贯通培养试点,面向就业市场,实现“职前职后一体化”,满足建设“四个中心”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过有效教学策略改进的实践研究,有的放矢地制定了增效减负“八项措施”,以专业指导聚力提升教育科学发展水平。结合全区中小学专题调研情况,出台了《小学周末作业监测机制指导意见》和《徐汇区中学作业管理指导意见》。围绕绿色指标评价体系、学生体质健康等工作,研制了一批具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方案,引导中小学从遵循教育规律办教育中抓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益。

刘东昌书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徐汇教育“高位”之后的突破和转型,到底该往什么方向走?这是需要考虑的问题。“国家提出教育的全方位深化改革,考试招生制度也在改革,可以说,我们现在真正迎来了素质教育的春天。”刘东昌认为,高考招生制度的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也意味着,全市教育又站在了新的起跑线上,面临着一轮重新洗牌。“这时我们是否能够领先,转型,先定好位?这是对徐汇教育比较大的考验。”

以德为先,依然是徐汇教育坚持落实的首要素质教育方针。刘东昌说,如何把虚化的“德”字做实,体现在学生日常的文明和素养上,这个很重要。“我们在教育中往往发现,不少学生的知和行是背离的,比如大家都知道应该排队,到真的要排队的时候,大家都不排队。学生如何在行为规范上真正做到素质的提高,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24个字,怎样在教育上真正落实,是每个教育者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其次,刘东昌认为“德智体美劳”这个说法并不过时,而且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更加应该强调除了“智”以外的其他学生品质的均衡发展。他说,学生的科学素养已经做得比较好,近几年徐汇教育正在探索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系统,目前已经基本成型,“除了学业以外,人的全面发展,学会做人,是更关键的考察因素。”他认为,徐汇教育出来的孩子,应是具有综合的高素质人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