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她不红,凉了国人的心

青年文摘 2024-02-0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视觉志 Author 小乔

作者:小乔

来源:视觉志(ID:iiidaily)


2018年9月,武汉的一家工商银行来了一对老两口。


他们身穿迷彩服,要汇款1000万元到一个遥远的地方。


银行工作人员立刻警觉起来,第一反应就是:这两位老人是不是遭遇诈骗了?


于是他们一边阻止汇款业务,一边报了警。


结果警察到来后才发现闹了个大乌龙。原来老人名叫马旭,是一位老兵,这次来是和她的老伴颜学庸一起,将自己的毕生积蓄捐赠给自己的故乡,用于发展教育事业。


这项举动惊呆了在场的人,也让人们第一次知道了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的事迹。



中国第一位女空降兵


1933年3月,马旭出生在黑龙江省木兰县。


由于父亲过世得早,家里只有她与母亲、弟弟三人相依为命,靠母亲给人家唱大鼓戏换点吃的,时不时也去别人收割后的地里捡一些粮食颗粒果腹。


1946年木兰县解放,母子三人才绝境逢生。


但此时的马旭由于长期缺吃少喝,长得十分瘦小。


见这一家过得艰难,当地农民会主任跟马旭的母亲建议让她去当兵,一开始舍不得女儿的母亲经过再三考虑,终于同意了。



马旭离家的前一天,母亲把她的破衣服洗了晒干,一边缝补,一边掉眼泪。看到母亲这个样子,被窝里的马旭也忍不住偷偷地哭。


出发那天,母亲给了她一个铜钱,相当于现在的一毛钱,能买两个硬糖球,还给她煮了两个平时舍不得吃的鸡蛋,但懂事的马旭只拿走了一个,留下一个给母亲和弟弟吃……


就这样,14岁的马旭加入解放军成了卫生员,与黄继光同属一个连队,之后参加了辽沈战役、抗美援朝战争等,多次立功授勋。



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马旭作为优秀卫生员被保送到军医大学进修,毕业后被分配到原武汉军区总医院。因为医术精湛,她还被誉为科室的“一把刀”。


不过在这里工作不到三年,她便主动要求调到野战部队医院。


当时中央军委决定组建空降兵部队,马旭将作为军医,负责参加跳伞训练的卫勤保障。


但在工作中她发现,作为空降部队的军医,光有医疗知识还不行,必须跟战士们一样:


“他们会跳伞,我也要会跳伞,这样我才能够发挥军医的作用,战士们的心里才会有底,觉得受伤也不要紧,有医生跟着我呢。”



然而身高153厘米、体重仅70多斤的马旭,达不到训练大纲的要求,并且此前也没有女兵跳伞的先例,所以组织上拒绝了她的数次申请。


但她并没有因此放弃,不仅在战士训练的时候“偷学”要领,还在自己的单间宿舍里挖了一个“模拟沙坑”用来练习。


因为练得太狠,她的两条腿都肿了,但她从没想过放弃,每天坚持跳远500次,直到最后,两只脚像钉子一样死沉地钉在地上。


半年后,她又找首长请求参加考核。


首长见实在拗不过她,就同意了,但前提是她必须做得比大多数人好,才可以参加真正的空降。


三次落地,马旭都出色地完成了,漂亮的动作还赢得了在场战士的喝彩。


她终于可以和战友们一起训练了!


在此后的20年里,她累计跳伞140多次,创造了3项中国之最:


第一批跳伞的女兵,跳伞次数最多的女兵,空降年龄最大的女兵。



回忆第一次跳伞,马旭依然记忆犹新:


“第一次跳伞,在无尽的天空中,我觉得好像坐轿子一样,心旷神怡。


“后来跳伞就有瘾了,老想,部队只要有跳伞,我都要求参加。如水上跳伞,我在武汉长江跳过;高原跳伞,我在西藏格尔木跳过,海拔将近5000米高;森林也有,我在蟠桃山跳过,反正哪一次都少不了我。很多机型我都跳过,每次都要头先下去,大头朝下跳。”


同时,她也不免感慨,如果不参加解放军,自己后来的命运会是怎么样呢?可能去别人家当了童养媳,或者因为缺吃少穿,很早就不在了。



贫穷的千万富翁


在部队做军医期间,马旭认识了爱人颜学庸。


在她的影响下,同为军医的颜学庸也学会了跳伞,两人经常一起练习和讨论。


慢慢地他们发现,常有伞兵因落地不稳而造成脚踝受伤,严重时甚至会直接造成战斗减员。


为了改善这个现象,他们决心做一款保护伞兵脚踝的设备,于是查找文献资料,尝试各种办法,但结果都不太尽如人意。


直到有一次,两人在看到战士们踢球时受到启发,设计了双层橡胶中间充气使用的充气护踝。



为了实验护踝的效果,两人亲自戴着护具跳伞试验了20多次,后来在部队中推广使用起来,跳伞的扭伤情况接近于零。


1989年,充气护踝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



除了训练时的伤病,战士们在进行高原空降训练时,也可能因缺氧发生危险。


但传统的供氧手段诸如氧气枕、供氧瓶等,不仅因为体积重量问题携带不便,更是容易被弹片击中发生爆炸从而危及生命。


于是两人想着,一定要发明出一款既轻便又安全的供氧设备。


为了攻克难题,他们设计绘制了600多张图纸,光是为了寻找一个合适的面料,就花了近一年的时间,之后又通过上百次的反复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单兵高原供氧背心”。



这款背心不仅能在高原供氧,也可用作抢救,甚至还能在水中作为漂浮器材使用。


供氧背心同样获得了国家专利,填补了空降兵高原跳伞领域上的一项空白。


除此之外,两位老人也没放下医学研究,撰写了《空降兵生理病理学》《空降兵体能心理训练依据》等100多篇学术论文和体会。


除了训练之外,马旭最喜欢的就是钻研科学和发明,还因此被大家誉为军中的“居里夫人”。


她曾说:“不能搞科研,我就像掉进井里,就像挨饿一样。”



靠着大半辈子的积累,两位老人在创造奇迹的同时,也创造了很多财富。


靠着专利发明费,他们身价过千万,完全可以富足地过完余生。


然而,他们的生活却是谁也想不到的简朴,甚至是清贫。


离休之后,夫妻二人一直居住在武汉郊区的一个破旧的小房子里。


曾经有记者到家里采访,发现除了满屋子的书外,几乎没什么家具。


他们睡的是六七十年代的硬板床,仅有的沙发露出了破麻袋和破棉絮,墙皮早已斑驳脱落了。



老人的日常生活更是简单,穿的是部队发的军装,几十年几乎没买过新衣服,脚上最贵的一双鞋只有15元。


他们曾经在市里买了一个小房子,后来觉得住不惯,就又搬回来了。两人坚持住在这里还有一个原因,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为附近的病人义诊,担心搬家了,病人就找不到他们了。



还记得马旭离家去当兵的时候,母亲曾给她的那个铜钱吗?


她一直没舍得花,而是和自己的工资一起存到了银行里。


她一直有个愿望,就是能够为自己的家乡做点事。


于是,她将多年积累的1000万,连同当初的那枚铜钱,全部捐献给自己家乡的教育事业。


对此,她说:


“如今我又把这枚铜钱交还给了‘母亲’,我非常高兴,感到特别心安,睡觉也更香甜安稳了,我的夙愿终于实现了。”



老一辈战士骨子里的浪漫


很多人不理解,马旭老人夫妻俩以正师级军衔退休,手握数项专利,也没有子女,到晚年了,舒舒服服地享受生活不好吗?为什么不留点钱给自己改善生活,为什么要过那种苦行僧般的日子?


记者也曾问过她这个问题,马老的回答很淡然。


她觉得自己的生活已经很好了,钱够用了,多了也是浪费。


最重要的是,和那些牺牲在战场上的战友相比,自己能活着就已无比幸福了。


他们俩在闲暇的时候会穿上作训服,骑自行车去附近的部队锻炼。



回老家东北的时候,她首先想做的事就是去松花江里游泳。


2012年的时候,79岁高龄的马旭还去参加了研究生同等学力的考试。


虽然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她的精神世界无比丰富。


令人唏嘘的是,在找资料的时候,我发现如今的人们好像真的不能理解这样的行为了,很难相信会有这样的“圣人”存在,质疑他们这样做的原因,这样做有什么“意义”,钱花在自己身上不香吗?


甚至有人直接指出,他们不应该这样做,而是应该怎样怎样做……


其实马旭老人的故事,让我想到蹬三轮车的白方礼、拾荒老人刘盛兰,他们都曾被质疑过“意义”,甚至被嘲笑太傻。


白方礼老人   


曾经有记者问白方礼老人,他拼尽全力赚这么多钱,然后都捐掉,自己不留一点,这是为什么?


他永远是同一个答案:


“为了支持教育,钱没用,人才有用。”


“有了教育,有了文化,中国才能发展。”


当问他就没想过让自己过得宽裕一点,享享福吗?


他说:“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做这些,就是享福。”


马旭老人也被问过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本能成为千万富翁,却选择把钱捐掉?


她的回答是:


“一个人总是自私自利追求物质生活是狭隘的,只有更多地为公为党为人民,路才能越走越宽。”



发现了吗?通过他们的话,我们能看到一个共同的特点:


他们都能抛开自我,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问题;


面对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更广大的人民,以及国家的未来。



作者:小乔。本文来源公众号视觉志(ID:iiidaily)用文字记录生活,用照片描绘人生,每晚听你倾诉喜怒哀乐,陪你走过春夏秋冬,撑起朋友圈数千万人的精神世界。转载请联系(ID:iiidaily)授权。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青年文摘视频号,给你的生活添点料

聊热点 听故事 涨知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她不红,凉了国人的心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