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恋爱是一棵树爱上另一棵树

点击关注👉 青年文摘 2024-02-08


夜读·开卷有益

人最重要的素养,正是我们称之为“常识”的内容,它们大多无法用考卷来衡量,在学校教育之外,却决定了每一个人的一生。


南京大学教授杜骏飞从教30多年,既是老师,又是学者、诗人、父亲。他有专业的理论知识,有执教多年的丰富经验,还有作为人文学者崇高的社会责任感。他开设的在线公益人文课程“杜课”反响热烈,帮助许多年轻人走出困境。


《常识课》一书脱胎于“杜课”,精编90篇短文,一篇篇文章不仅具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更包含了人文精神,每一篇都富有哲理,金句频出,发人深省,予人启迪。


恋爱是一棵树爱上另一棵树

主题词:恋爱,失恋




你问我,恋人之间,什么样的相处模式最好。我想,也许没有确切的答案。


情侣之间的相处,需要两个人对爱情的认知一致。互相依赖或是单方面依附的爱,都可以被认可,只要双方觉得这样很好,并且不厌倦于此。


在恋爱关系里,外人不必去评价这段关系好或不好,因为时间会给出答案。


如果采取偏激的方式看待恋爱,认为它必须服从标准答案,你很可能找不到爱情。如果你把恋爱看得太沉重、太唯一,甚至认为它攸关生死,爱的关系会走向它的反面。


有些人在感情失意后反应很激烈,久久不能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甚至想自杀者也大有人在,这是因为他们把恋爱当成了整个世界,把一个人对他(她)的感情看作人生的全部意义。这样的观念,是对恋爱本义的扭曲。


尽管小说会歌颂那种“至高无上的爱情”,例如为了爱牺牲自我,为了爱而如飞蛾扑火。但是,就现实生活而言,一个人为了一段挫败的感情便失去对生命的责任感,失去对世界万物的向往,这种人生观是残缺的,这样的人格也是不完善的。


一个人,如果有人生抱负,有崇高的想象,有自主的精神,有对自我价值的肯定,他就绝不会因为失恋而寻死觅活。


至于有些人在恋爱后,生活的重心向感情偏移,从而疏远好友、家人,这倒不必紧张。


心理学家曾有过这样的描述:“热恋中的人是浑然忘我的,不要说父母,就连自己都忘掉了。”这种热恋的实质,是心理上的脆弱面,也是一种美好的病态,是上帝设计人类时预设的一个桥段:让人投入更多感性,从而使生命得到更多的延续。


热恋中的人,迟早会恢复正常。越是快速热恋的人,越容易快速恢复正常。


所以,不要紧张。当然,如果恋爱的狂热对其他人形成了过多的困扰,请你警惕。


图 / 摄图网


理想的恋爱,是一棵树爱上另一棵树。理想的婚姻,是两棵树相互热爱。


我希望,你的人生是有根的,你的爱是有根的。恋爱中的人,你要有自己的立足之地,不会因为另一棵树的不相扶持便丧失了你人生的价值。


两棵树相互依偎,即使分开,你依然是一棵完整的树。


对于现代女性来说,不管任何时候,你都要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爱好、个性,自己的朋友圈和人生目标,而不仅仅只有恋爱。


持久的爱情,大多会在恋爱中尊重对方、尊重自我,保持激情、保持理性。


你的人生是由诸多维度编织而成的,有事业、有友谊、有爱情、有亲情,还有精神归依和社会公益。这样的人生航船,就有了许多锚,它使你得以轻松地锚定在不同的港口,任何一个锚的松脱,都不会影响你继续自己的人生航程。


△《常识课》一书由“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得主朱赢椿设计


微博掐架定律

主题词:互联网,社会,心理,掐架,对话




互联网的“掐架”,距离人类理想的沟通有多远?


以下,是一幅网络社会心理的众生相和流民图。


1. 分歧倍增定律:如果双方观点有分歧,那么,每一次掐架之后,分歧都将倍增。


2. 镜像定律:那个喜欢与你掐架且你也喜欢与之掐架的人(人群),通常与你(你们)颇为相似。


3. 排斥第三方定律:掐架只会有正反方;如果出现任何第三方,那么他将会同时被正反方误以为是对方。


4. 题材因果定律:如果掐架的题材是老题材,掐架的结果仍会是老结果。


5. 题材循环定律:如果掐架的题材是新题材,那么,掐架将使它回到老题材。


6. 心境定律:如果你看见掐架,说明你需要掐架;如果你经常看见掐架,说明你喜欢掐架。


7. 心境定律逆定律:如果你看不见掐架,那就没有掐架。


8. 分贝定律:掐架双方中分贝更高的一方,通常更为不自信。


9. 活跃度定律: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 T,掐架中发言最为活跃的参与者,通常对 T 的发言权最少。


10. 分岔定律:对于一个给定的主题 T,掐架都将会尽可能快地导向一系列与 T 无关的讨论。


11. 耗散定律:一场掐架的耗散率,决定于双方的体力而非脑力消耗的进程。


12. 热力学第九定律:观众的热度与掐架的深刻程度成反比,与掐架的新鲜程度成正比。


13. Narcissus(水仙)定律:相较于真理,掐架者无疑更喜欢自己。


14. Echo(回声)定律:掐架者通常不能正常说出想说的话,而只能不断地重复别人的言语——包括对手的错的言语。


15. Moebius(莫比乌斯)定律:越有能力的掐架者,越不愿意掐架;越不愿意掐架,就越没有能力掐架。


16. 测不准定律:对于大多数的掐架,我们无法测量其讨论文本的价值。


17. 测不准第二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的掐架文本,我们无法测量文本作者的真实立场。


18. 测不准第三定律:对于大多数可以测量其立场的掐架者,我们无法测量其在第二天的态度转变。


19. 羊群定律:一场掐架中,观众最终所采取的立场通常会与其所认为的大多数保持一致。


20. 人数定律:一般来说,掐架人数越多,掐架越没有结果。


21. 切贝雪夫大数定律:但当掐架人数成为一个大数时,掐架将很快分出结果。不过,其结果只匹配常人心智,而不太可能是创见或真知。


22. 修辞定律:如果争论演化为掐架,那么其原因一定不在观点,而在修辞。


23. 军规定律:如果你发生了在线掐架,而非理性的讨论,那或许不是因为语言能力不足,而是因为大部分的在线讨论根本不适合于任何人的理性表达。



遗忘课

主题词:人生,遗忘




我遇到过许多擅长记忆的朋友,但我总是会跟他们说起遗忘。


可能是从小医疗麻醉过度的缘故,我很早就发现自己比周围的同学更“擅长”忘却。我曾为此懊恼过,也曾为此遗憾过,但年深日久,我也发现了遗忘的价值。


例如,我很容易因为记住新知识而忘记旧知识,仿佛在大脑的硬盘里擦写一样。这使我长于刷新式的学习,也长于改掉旧习惯。


我也很容易就忘记那些没什么知识浓度的教科书信息。对于刻板的应试考查而言,这不是一个好消息。我的青少年时期,也的确没有哪一次考试考好过,当然,除了高考那一次。但我很快就发现,忘记那些琐屑凡庸的知识点,其实也有益处:毕竟,大脑不需要巨细无遗地处理那些纷扰了,神志容易保持清明。


小时候读过一则爱因斯坦的小故事。有一天下班后,办公室里的电话铃响了。秘书不耐烦地拿起了听筒,来电问:“请您告诉我,爱因斯坦博士的新家在哪儿?”


秘书表示不能奉告后,来电的声音突然变低了:“请你不要告诉任何人,我就是爱因斯坦博士。我正要回家,可我忘记了自己住在哪里,请你给我查一下我的住址。”


有些人总觉得这个故事有点夸张,而我,则一直觉得很正常,因为我本人的记忆体验与此近似:我在南京读书四年后,依然会在鼓楼的五岔路口迷路。你看,我没有爱因斯坦那样的才能,却拥有和他一样的缺陷。


然而我也真的赞同他的说法:“我从来不记在辞典上已经印有的东西。我的记忆力是运用来记忆书本上还没有的东西。”即使是像爱因斯坦那样的大脑,依然本能地要节约使用,他拒绝接受无意义的记忆任务,积攒自己的“内存”,以承担更重要的思考工作。何况我们?


遗忘一些细枝末节,自然也要付出代价,不管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学校每次给我发评审费之类的报酬,都要我提供工资号,我只好谦恭地请他们谅解,因为直到现在,我还是记不住我的工资号,因为我认为,记工资号应该是校方的责任。遗忘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看完一本厚厚的书,我能随心所欲把它的大部分内容忘掉,然后,最重要的观点被简化为摘要。如果是一部絮絮叨叨的凡庸之作呢?善忘的我,也会穿越困扰,记住那一两处还不错的局部。


有学生曾问我:上课时,您为什么离题万里后能很快回到主题?其实,离题万里的答案,是遗忘,而回到主题的原因,也在遗忘里。


我曾说,未懂遗忘,焉懂记忆?


在希腊语中,“真理”一词是由遗忘女神Lethe的名字加上否定前缀构成的。可见在古希腊人看来,真理与不忘有关。


但是,真理真的是什么都不忘记吗?显然不是,真理在这个世界上,是现象之矿里的钻石,只有忘记该忘记的,才能记住该记住的。犹如在河中撒网,漏掉水,留在网中的才是鱼。


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曾说:“如果我们记得经历的一切,其病态程度基本等同于完全失忆。”


我没有能力记住一切,那就尽可能忘记该忘记的吧。


我意识到,遗忘使我记住;同时,我还意识到,遗忘之力使我在面对情绪的困扰时,能免除抑郁。


我有一个习惯,对于不愉快的事情,很容易忘怀。不管这不愉快是来自他人,还是来自自己,都会被尽快忘记。有时,前一天还和人争论得面红耳赤,第二天却忘得干干净净,再和对方打招呼时,对方会尴尬不已。有时,前一天还深受打击,感到悲观失望,第二天却又精神抖擞,满血复活了。


图 / 摄图网


后来,我读到一份医学报告说,有一种作为病理现象的“选择性失忆”:患者对极伤心的事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问他,他会极力否认曾有过这件伤心事。通过催眠暗示等心理治疗之后,这种遗忘症状可以完全消失。


我也疑心自己这种“遗忘天分”,是不是一种器质性损害的病症。后来,通过再三观察,我还是觉得应该积极评价它的健康保护能力。


一个人要能擦去消极情绪,积极因素才能重新占据上风。犹如,电脑重启时,总要清除那些不必要的缓存,修复一些程序上的障碍,如此才能继续运行。


我所说的消极情绪,有时不完全是痛苦和打击,也有可能是不必要的高兴。


我自己的体会是,忘记某些荣誉,会起到正面作用。例如,年终总结时,我总是不记得自己有何成绩需要总结,直到其他人来详加指点,方才恍然大悟。这时候,别人会说:你真谦虚。


其实,我们仔细看,那些所谓荣誉和成绩,在人的发展中原本也有消极的作用:你若总是呆在那些满足里,会不会丧失必要的进取心呢?


想想乔布斯的名言:Stay Hungry,Stay Foolish(求知若饥,虚心若愚)。像他那样不世出的人杰,还有什么饥渴?还会怎样愚蠢?他无非是想忘记一切满足和荣耀,以便走得更远罢了。


一个记得过去所有失败和荣誉的人,很难轻松自然地积极向前。如果说,惨痛教训带来的失败回忆会让人踟蹰不前,那么,成功光环的心理负担也会让人陷入不能自拔的泥泞。


所以,欲求进取,先学忘记。


根据大脑神经系统专家研究,人类通常来讲不会拥有两岁以前的记忆。原因是:这一区域新生神经元不断累加,使得记忆被“抹去”了。新生神经元使人丧失早期记忆,却有助于获取新知识,让人的大脑更加“聪明”。


也许,我们适当地健忘,会比较容易天真地学习吧!


《列子》记载:宋国有个叫华子的人患了遗忘症,“朝取而夕忘,夕与而朝忘;在途则忘行,在室则忘坐;今不识先,后不识今”,“荡荡然不觉天地之有无”。后来,一个人治好了他的病。于是,华子把平生数十年的存亡得失、哀乐好恶都回忆了起来。可是,因为记得太牢,“扰扰万绪起矣”,以致黜妻罚子,操戈逐人,弄得鸡犬不宁。


也许,我们适当地健忘,会比较容易幸福吧!


阿拉伯流传一则故事。两个朋友在沙漠中旅行,途中为一件小事争吵起来,其中一个人还打了另一个人一记耳光。被打的人觉得深受屈辱,俯身在沙子上写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打了我一巴掌。”两人继续前行,走到一片绿洲,便停下来饮水和洗澡。在河边,那个被打了一巴掌的人差点被淹死,幸好被朋友救起来了。被救之后,他在石头上刻下:“今天我的好朋友救了我一命。”他的解释是:当我们被伤害时,要写在易忘的地方,风会抹去它;相反,当被人帮助时,我们要把记忆刻在心底。


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哉!”大意是:语言是用来表达思想的,有人领会了思想却忘了语言,我怎么能寻找到忘掉言语的人而跟他谈一谈呢?


其实,在这个盛夏的夜晚,我也在期待,这篇关于忘记的文字,能让你得意而忘言。



关于“敌人”的知识系统

主题词:敌人,对手,朋友




1


观察一个人,可以看他如何看待敌人或对手,因为这一点最能体现人的胸怀和风度。


而谈论朋友,则未必。



和你对战的,并不都是敌人。


一生中,会有很多人与你竞争,他们只是“玩家”或“选手”,没有他们,就没有赛场了,没有赛场,也就没有你所钟情的事业了。


所以,请感谢他们的存在吧。


3


那些选手中,有些与你在关键比赛中一较高低,那是真正的对手。有些对手很强大,与你棋逢对手,相生相克,在岁月里长相拮抗。他们激发了你,磨炼了你,与你一同成长。


当你需要成功时,需要对手。当你需要取得伟大的成功时,则需要伟大的对手。


请珍惜他们。


4


有一些选手,失败地站在你的对面,他们成了你的陪练。


他们只比你稍逊一筹。他们努力了,尽力了,只是结局有些黯然。


一时失利未必一世失利,目送他们失落的背影时,请祝福他们吧,祝福他们能东山再起,犹如你希望自己有一天也能逆风而行。


5


有些看上去激烈反对你的人,并不是与你比赛,他们只是批评家。


批评家的责任就是批评,优秀的批评家才会深刻批评你。所以,请尊重他们的工作吧。


而你,只有真正有能力的时候,才有能力尊重批评。


6


当你还年轻时,批评你最多的人是严师、诤友。


如今,师道之不存久矣,难得有几位良师益友愿意批评你。好好想想,除了父母,还有什么人会以劝谏匡正你为己任呢?那就是他们了。


感谢批评你的老师吧,当他批评你时,是对你视若己出了。


感谢批评你的朋友吧,当他批评你时,是对你感同身受了。


图 / 摄图网


7


当你在场上比赛时,有些批评你的人,是裁判。


裁判的责任就是维护比赛的公正,来自他的批评,有些你能听懂,有些要过很久才能听懂。


当然,裁判的批评也未必都正确,但裁判的存在,是你能参加比赛的前提。别指望他偏袒你,因为偏袒你的裁判,有朝一日也会偏袒他人,这不符合你的长久利益。


所以,感谢裁判的严格吧。


8


迟早,你还是会遇到“敌人”。


不过,有些是“利益之敌”,有些却是“观念之敌”。


想想你形形色色的“敌人”吧,你能辨别他们的不同吗?


反思你自己吧,你的对手又是怎么辨别你的呢?


9


世人争名夺利,难免“零和博弈”。于是,“利益之敌”的出现在所难免。


“利益之敌”原非敌人,有的原来还是朋友,有的还是很好的人,只是受利益牵绊,成了你的“敌人”。


所以,别因为他们和你有名利之争,就以他们为“敌”。如果实在不能超脱于竞争,那就拿出点体育精神吧,让物质的归比赛,让精神的归于人;比赛就是比赛,人还是人。


夜深人静时,也不妨想想,彼此之所争,又真值得你们互相敌视吗?


10


“观念之敌”更特殊一些。虽然未必有利益之争,你们却处于两个不同的精神世界里。即使同在一个阵营,也未必相处久安。


比之于“利益之敌”,其实,“观念之敌”更为难解。只是,如今人们能看得到的,大多还是名利之争,而不是是非对立。


所以,在这世上,很多人为利益撕破脸,很少人为观念不妥协。


11


《论语·里仁》里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意思是君子看重的是道义,小人看重的是利益。


如果有人为了观念与你誓不罢休,尊重他们吧,他们是你的论敌,却也可能正是君子。因为这样的人,已经很少了。


淳熙八年﹐朱熹曾请陆九渊登白鹿洞书院讲堂﹐讲“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一章﹐听者十分感动,“至有泣下者”。如今,还会有人因懂得了义利之辨,而感动得至于“泣下”吗?


世道浇漓,恐怕不会有了。


12


“利益之敌”,不是永久的。因利益所在而敌之者,会因利益所去而时过境迁。所以,在这个场域里,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


至于“观念之敌”,也是相对的。


不可认为有人与你观念相悖,就必须说服之。世界很辽阔,容得下不同的观念。大不了,道不同不相为谋,也就是了。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更多的时候,不同观念的存在,只是人类观念花园里的争奇斗妍。


13


只有公敌才是永久的和绝对的。


公敌不是非我族类,非我族类只能叫“异己”。


真正的公敌甚至也不是背叛国族的人,背叛国族的人只能叫“叛徒”。观察历史,其实,也不是所有的叛徒都罪无可恕。叛徒,他们还够不上典范意义上的公敌。


称得上公敌的,必须是全人类的敌人。当他反人类时,当他反社会时,当他反道义时,当他逾越人的底线时,他就是“道义之敌”。


因而,他也就是你真正的敌人了。


14


人的敌对意识还能从哪里来呢?会从意想不到的地方来。


有人是因为从众而敌对。众人反对一人,我亦反对之。若问其是非,则惘然。


有人是因爱生恨而敌对。求不得则恨之,恨不为自己所得,转而恨他人得之,继而恨其为他人所得。


有人是因为陌生而敌对。在原始人的思维中,凡陌生的存在,皆须警戒。


有人是因为自身虚弱而敌对。虚弱者易于恐惧,易于怀疑,凡无信心确认为己所用者,皆敌视之。


自然,最广泛的敌意,还是来自分别心,分别心生执着,这是一切敌意之母。


15


最后,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来源:你自己。


有时候,你会发现,要想无敌,你应该先做自己的敌人。


其实,你原本就可能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你的过失,伤害了自己的利益,因为你的言行,冒犯了自己的观念,还有,因为你的颟顸,阻碍了自己的觉醒。


这时,你该做什么?你该反对你自己,批评你自己,刷新你自己,再造你自己。当你有自我反对的精神,有自我否定的决心时,你重生了。


只有真正大写的人,才有能力以己为敌、终身苦修,他们总能阻断不良的自己,然后迭代自新。


这样的一生,才会无敌,也才会因得道而欢喜。



《常识课》一书用理性、学术的视角解读当代学生成长、求学、求职、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既涉及家庭、情感、学业、职场等领域,又涵盖新闻学、教育学、社会学、政治学、文学等学科,具有思考的深度和学养的厚度。书中的一篇篇文章,不仅具有不同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和视野,更包含了人文精神、时代情怀以及知识分子的使命担当,每一篇都发人深省,予人启迪,对学生的成人成才具有指导意义。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恋爱是一棵树爱上另一棵树

点击关注👉 青年文摘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