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黄华斌:在写作中发现教育的价值与幸福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乐乡树人 Author 山栀子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在写作中发现教育的价值与幸福

原创|黄华斌

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校长

来源|乐乡树人 


1


如果不是应各单位和学校的邀请去“讲课”,我还真不曾认真总结自己的“写作”。我一不是高级职称,二没有名师头衔,别人请我讲课,主要是看到我的写作经历长,涉及的范围杂,实践的体会多一些。教书20年,教育管理5年,没有一天不与“文字”打交道,不是在写,就是在“改”,这个“牛”恐怕只有我敢吹。


其实,关于教师的写作,诸多大家、名师都有过许多的论述。比如,朱永新教授,总结教师的“三专”成长模式,就最好精辟和典型,它称之为“专业写作”。


我则喜欢把教师的写作,称之为“教育写作”。“专业”这个定位,或修饰语,让写作既显得窄了些,又显得高了些。面对“专业写作”,多教师会心生惧意,一怕,就不爱写了。


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形成书面文字的一种写作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写作”。包括“教学反思”“教育随笔”“教育叙事”“教育日志”“教育科研”“教育总结”“教育通讯”等等。简而言之,只要是以教育教学为内容的写作,都可以称之为教育写作。



2


教师写作的问题,关键的不是方法(会不会)的问题,而是思想(想不想和爱不爱)的问题。


过去,我在机关工作,主业就是以文辅政。在熬更守夜完成报告材料的间隙,我也经常写写小随笔和评论,很有规律,从不间断。现在我回到学校,担任一所3000多人的学校校长,我兼代六年级一个班的语文课,每周朝读加正课再加课后服务达到12节课。校长的工作照样做,语文教学没有耽搁学生一节课,我依然坚持写教学案例,写教育随笔,写教育评论,亲手打理自己的公众号“乐乡树人”,而且我还坚持每周指导学生写好一篇作文,并全批全改;认真修改学校教师和其他作者的有价值的稿件,帮他们推荐到省市媒体,这两年,都有10多篇稿件经过我的手在省级教育刊物上公开发表。写文章的时间哪里来?这正应了鲁迅先生的一句名言: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你愿意挤,总还是有的。


你喜欢,上再多的课都不是负担,你不喜欢,即使是一周两节课也会觉得是负担。教育写作,正是这个道理。


 

3


教师为什么要写作?有很多人会这样问。


我经常给老师们讲,思考,研究,写作,这是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的。从这个角度讲,研究和写作,就是教师的职业特色。


教育写作是新教师“速成”的需要。如果说新教师的成长有什么捷径的话,那么教育写作就是唯一可以“速成”的捷径。为了写好文章,你就得花时间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去研究。每周或者每天花时间如此,你怎么会不速成?


教育写作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叶澜教授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难以成为名师,但如果写三年反思,则有可能成为名师。”坚持教育写作的教师,真的很容易成为名师或特级教师。我们身边很多教师,写着写着就出书了,就讲学了,就成了名师了,就评了高级和特级了。王世发、余映潮、王佑军、熊芳芳、王君、焦鹏程等等。朱永新教授说,每个教师的成长,都要有自己的生命“原型”。我的生命原型就是著名的余映潮老师。当年有幸得到他的指点,最重要的就是他勤奋研究,辛苦写作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我。总结不同时期无数教师成长的轨迹,我们会发现,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基本路径是:教育(学)→反思→研究→写作→教育(学),以反思促动研究,以研究带动写作,以写作呈现研究,以研究提升教育(学)。教育写作不一定会成为名师,但名师一定都擅长教育写作。


更重要,教育写作还是克服职业倦怠永葆教育热情的“良药”。长期坚持教育写作的老师,就会把观察、思考和研究变成一种习惯。这样的习惯,会让教师的目光更敏锐,内心更敏感,若有所思,若有所悟;目之所及,都是教育,都是故事。这样的工作,也成了一种生活,精神的生活。这样的教师,怎么都不会感到倦怠。


当然,自愿,才能抵达人的灵魂深处。写作的过程是孤独的,因为,热闹不会有写作的心思;写作的过程是辛苦的,因为,它需要阅读,思考和坚持。但是,写作的过程也是甜蜜的,因为,当你的文字被人愿意阅读,你的思想被人认同。


业余预示未来。朱永新教授说,“写作不仅充实你的教育生活,而且帮助你反省生活,从而创造更有价值和意义的人生。如果你能够每天把你自己的课堂记录下来,把你和孩子们交往的故事记下来,把你读书的心得记录下来,这样一来,不仅你每天的业余时间会非常充实,而且你的进步会非常迅速。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思考是从写作开始。”


因此,关于教育写作问题,我得出的一个结论是:在教师专业成长的通道上,写作,是教师成长的必修课;写作,是教师成熟的基本功。



4


教育写作难不难?


难,也不难!写作从来都不是一件高深的学问。过去的很多知名作家起点学历也就是个初中,至多是个高中。教育写作不是中文系的专业,也不是语文老师的专业。很多教育家、名师,都是教数学、教物理化学甚至是体育艺术专业的。因此,教育写作从来无关所学专业和任教学科。以我写作的经验看,它只与四个关键词有关:阅读积累、教育见识、实践反思和经常动笔。阅读积累,意味着你平时读了多少书,装了多少知识;教育见识,意味着你掌握了多少最新的教育理论、教育信息;实践反思,意味着你是否有观察、思考和研究的习惯;经常动笔,意味着你必须要有记录思想碎片的坚持。


如何增加积累和提升见识?我的写作经验:阅读和收藏。


一是“读”。读经典、时文、网文和诗词。


必读经典。这里的经典,非传统意义上的文学经典,而是指理论经典。我非常喜欢读《习近平用典》《学习关键词》《习近平讲故事》等。经典里有什么?经典里有思想,经典里有观点(名言),经典里有故事,经典里有方法论。读完后,对新时代的思想,我们会有一种醍醐灌顶、茅塞顿开的感觉;对很多传统经典故事中的时代意义和哲理,我们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发现;对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名言警句,如何活学现用,我们会有许多新启迪。这些思想在《学习强国》中的“习近平文汇”“平语近人-习近平用典”“讲故事”等栏目均有丰富的数据资料,值得老师们阅读学习。经典,能让语言保持高度。


选读时文。最权威的时文在哪里?人民日报(人民网)和新华网。当然还有各大省媒,如南方都市报、湖北日报等。人民网、新华网、中青网、荆楚网这四大网媒的时评和专题文章,我几乎是每日必读。读社论和时评,就是掌握最前沿的理论和最精准的思想。时文,能让语言时跟时代。


常读网文。这样能保持文稿的鲜活,上接天线,还要下接地气。写材料久了,最容易走向模板化、概念化,陷入死板和僵化。网上的鸡汤和鸡血文章,网友评论的段子文,能使我们的语言保持鲜活的味道。微信微博中同样有思想,有观点,只是他们有更接地气、更贴近群众的表达方式。网文,能让语言贴近生活。


多读诗词。领导人都是引经据典的行家。形象生动,诗意盎然。诗词,能让语言充满灵动。


二是“藏”。收藏标题,收藏金句,收藏类文。


光读还不行,教师还必须是好文好题的“收藏家”。信息化时代,不必花太多的时间“摘抄”。“收藏”和“剪贴”,是最好的办法。成年人读书,总是感觉是读了记不住。大抵都是这样。我的习惯是,好文有三四遍读。我的这个习惯很受用,在工作繁忙之余读书,不失为又一种捷径。近七年来,我收藏了很多“标题本”“观点本”“美文本”。平均每年至少有2-3本的成果。收藏本也是笔记本,随时可以记,随时可以读。开会领导讲话不爱听或无关痛痒时就偷偷在下面读收藏的文章。



5

 

怎样进行教育写作?


以课堂为中心的写作,是教师最有价值的研究。一节有准备的,原创的教学设计,加以对课堂的自我观察和反思,就是一篇生动的教学案例。经常性地对课堂进行研究,积累反思的思想碎片,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丰富的写作题材。无论是上课,还是观课,只要是突然有所悟,有所发现,我都会及时把它记录和整理下来。观课也同样如此,观摩名师或同行的课堂,也可以进行教育写作。比如,一次观一名青年教师的首秀课《田家四季歌》,我由教师上课的细节,想到语文和生活的连接问题,帮助学生以建立生活经验来搭建思维的梯子。于是,我就有了一篇“如何帮助学生建立语文与生活的连接”的教育随笔。


以教材为对象的写作,也同样具有价值。当下,正值教材调整、课标修改的时期,我们可以深入研究教材,从单篇到单元到整本书进行研读,或换一种角度解构教材,去发掘教材中有价值的东西,包括缺陷。


以理论经典为对象的写作,对于教师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专业阅读,若能伴之以专业写作,这样的阅读能触及灵魂深处。既读,还能写,就是将自己的收获表达出来,写作自己的共鸣和思考,尤其是写出自己独特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就是价值。读后感,浅层次的作用是,能将作者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思想;高层次的作用是,能通过作者的思想引发自己的联想,触发新的思想。


以学生为对象的写作,就是我们教育叙事。基于一个“故事”或案例,去发现教育的价值,研究教育的规律和特点。教育叙事,关键在善于发现事件。看似寻常非寻常。要用心观察事物,要细心地注意到事件的发生。任何一个普通的事件,只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都会有新的发现。要用心分析事物,发现事物内在的逻辑关系。一件小事值不值得写,关键就是要看它背后有没有超出事件之外的意义。教育叙事,最大的亮点在于价值,这就需要“提炼”。如果没有这个提炼,你给读者的就是一盘没有放盐的菜,除了故事还是故事,索然无味。在一个精彩故事的基础上,一旦提炼出一个“主题”,那么这盘菜就有了盐,吃起来就有味道了,就值得细细地品味、咀嚼、琢磨了。


以教育现象为对象的写作,我们常称之为教育评论。针对某一种或一类教育现象发表观点,要做到“四有”,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有尺度。教育评论最大的区别在于,教育评论是“旁观者”,而其它的文体均为“当事人”。教育评论的力量,一是语言的力量,二是思想的力量。近三年年,我一直专注于写教育评论的写作,先后公开发表100多篇教育时评。最大的收获就是语言越来越干净,越来越鲜活;思想越来越深刻,越来越灵动。所以,写教育评论,可以使你的写作走向一个新的高度。


时光从不亏待有心人。八年前,我在《中学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报》《语文周报》《作文指导报》等语文报刊发表文章300多篇,成了多家中学语文报刊的专栏作者,获奖教育论文无数。近几年,经常有文章被《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湖北教育》等教育媒体选发,成了《蒲公英评论》《东湖评论》《长江评论》《荆江评论》和《荆州日报》等评论员。人们眼中费时费神、劳心劳力的写作,却成了我教育情怀和教育思想的源头活水,也令我乐此不疲。我真的发现,一名教师,只要有了思考的习惯,就会在不断反思中读懂教育,爱上教育;一名教师,只要有了记录的习惯,就会在坚持写作中提升格局。。


(作者单位:湖北省松滋市实验小学)


黄华斌:看见和成全,幸福而完整

黄华斌:坚守生命立场,提升生命质量——“融创”!2022年“新教育”我们这样做
黄华斌:遇见,深耕,传播——关于“新教育实验”的行与思
黄华斌:“四千家长进学堂,重新学做新父母”——重构教育关系,共建育人体系
写作中沉淀生命——写,让自己活得明白,更让自己活出精彩
为何与何为 :对教师教育写作问题的再认识
新教育实验的师生共写——从书写作品到书写人生
......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专业阅读,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肩膀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阐旧邦以辅新命,极高明而道中庸。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