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林忠玲:如何成为专家型教师?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专家型教师的修炼与涌现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静夜思享 Author 林忠玲


【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专家型教师的修炼与涌现

作者|林忠玲

新教育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编者按:2022年10月14日,上海师范大学副教授陈静静博士约新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林忠玲就“专家型教师的修炼与涌现”这个话题做线上访谈。下面,是林忠玲老师对访谈内容的整理。


静静:在您的眼中,专家型教师是怎样的人?他们具备哪些能力特征?


我:在我眼中,专家型教师应该具有这样几个特质:
眼中有光。论及教育教学时,眼睛里会闪烁出一种特殊的光,能够把与他亲近的人“勾”住、点燃。这光其实是其思想的锐度、深度、缜密度所散发出来的能量,能穿透教育现象抵达教育本质,能回到人的发展基本规律、教育教学的常识、教育的原点,去发现现象背后的底层逻辑。他们对教育教学的理解,不会人云亦云,已经形成了稳定的教育教学主张和属于自己的教育哲学。
手中有纲。做事情有章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教育教学的规律,表达上有逻辑,有理有据。当然,他们不只是搬弄广谱性的教育章法文本,而是基于规律,以自己独特的理解,形成对教育教学的解释系统,有既能让他人听得懂又能给人顿悟的话语风格。
心中有课堂。专家型教师懂得课堂才是其专业生命的立足之本,脱离了课堂就如同希腊神话中的安泰离开土地一样。他们喜欢直面课堂中呈现出来的教育教学真问题,并用自己的洞察找到突围路径。如同医疗体系里不会坐堂问诊的不是真专家一样,不能眼光看向课堂、洞察课堂的专家不是真专家。
专家型教师一般都具备这样的能力:
一是持续的学习力。专家型教师都是通过持续不断学习成长起来的,啃读经典、关注新生事物是他们最惯常的生命姿态。他们都有属于自己的“根本书籍”清单,有令自己兴奋的关注点。
二是卓越的表达力。这种表达力包括口头表达力和书面表达力,他们在努力用对话的方式向教育世界抒情与阐释,让自己的思想被听得见、看得见。
三是深刻的反思力。常常拿起理性思维这把“手术刀”,解剖教学行为、教育现象。他们不会只是就问题说问题,往往能看到问题、现象背后的机理。


静静:在您看来,专家型教师应该承担怎样的角色和责任?您身边的专家型教师是否发挥了这样的作用?


我:专家型教师的角色与责任主要应该是这样几个方面:
一是学术研究领路人。用专业的力量,影响带动一批人,发挥示范辐射作用。他们不只是独善其身,更应该兼济天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一些学科教学的专家,就是某个区域学科建设的标志,他的研究深度,往往代表着当地学科高度。二是疑难问题的解决者。不回避教育问题,并愿意就教育问题进行思考探索,能够为教育现场的各种疑难杂症把脉问诊并开出药方。
三是教育创新代言人。不仅主动接纳、拥抱教育领域的新事物,而且身体力行,为教学改革创新代言。不会固守在自己的经验里打转转,始终对经验之外、趋势性的变化保持着高度的敏锐。
近几年,我们身边并不缺少有专家名头的教师,随着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占比大幅提高,曾经被视为大神级的名特教师,如今已经不再是稀有特种。这个群体近几年也出现了鱼龙混杂的现象。评审这些名头所需的核心期刊的论文可以花钱买到,省、国家级的课题可以找人包装,讲座公开课可以炮制。当你与这种靠讨巧做假混来的专家做一番交流后就会发现,认知模式僵化、没有思想是这些人的硬伤。
假专家只有光环、名头,没有拿得出手的专业实力,他们的存在不但不能影响教育发展,反而会败坏教育研究的风气。真专家令人景仰,有时一个专家型教师能抬高一所学校一个区域的学术高度。姜堰中学陈凯老师,一辈子做教育教学的研究,每天坚持读30页的专业书籍,如果因事耽误了,第二天要补回来。他是恢复高考之后全国政治命题组成员,是当年国内政治学科领域风向标式的人物。

静静:请您用一个词来形容您的专业发展过程,您是属于哪些类型的?能否具体解释下?


我:首先声明,我不属于专家型教师,只是一个向往成为专家型教师的人。如果这几年我在专业还有一点点成长的话,我觉得用 “觉醒”这个词来形容这个成长过程最恰当不过。
我出身于农村,父母目不识丁,没有童年的阅读打底子,先天不足;中师起点,尽管小学教育的技能样样都会,但样样都不精;十五年在农村学校工作,造成了视野的局限性;进入机关工作,本想从事教学研究工作,但误入行政岗位,与专业渐行渐远。
2013年我成为分管教育教学业务的副局长,走上这个岗位后我觉知到这个世界最不缺少能当官用权的人,但缺少的是有专业能力的管理者。从这个时候开始,我以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为突破口,开始了主题式、用以致学的“恶补”之路。一方面是自己为自己出难题,逼着自己去系统思考某个专题的突围之策,并主动在公开场合讲出来。以真实的任务逼着自己的学习思考 ,用讲出来提高学习的效率,用小专题逐步完善专业结构。其实我的专业成长主要集中在最近10年,早期的零敲碎打,为这几年稍有所思打下一些底子。
我的体会是,民间有久病成医之说,如果用三至五年时间聚焦某个领域深耕,也许就能有超出一般人的认知。然后再不断叠加,持续关注,就会有一点专业的高度。所谓的专业,就是你比别人的认知更早、更广、更深。


静静:您在专业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动力和影响因素有哪些,有哪些关键事件?

我:最重要的动力:梦想 。
我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梦想。当年在偏僻的农村学校工作时的梦想,就是有一天能跳出农村的小天地,到城里去工作。因此当年所有的努力,就是为进城而积蓄力量。等进了城到机关工作后,梦想就是不让自己淹没在人群中,想获得个体的尊严。走上教育行政管理岗位后,梦想就是能不能让区域的教育生态在自己的努力下变得更好些,而不只是在唯分数的路上狂奔。这两年退到二线后,仍然让自己处于教育研究状态,并与天南海北的教育同仁对话,目的就是想看到更多教育的美好,并把自己知道、看到的那些好东西让更多的人听到看到,用微薄的力量去唤醒。
当然还有一个十分朴素的想法,就是不让自己的教育者身份成为一种有限的游戏,而是想成为无限游戏。因此,我在试图不断更新自己的认知结构,努力不让自己的认知过时贬值。
影响我的因素有这样几个:
关键事件。早年参加县级青年教师基本赛课,后来偶有文章公开发表,身份角色发生变换,这些都是构成个人专业发展的关键事件。
关键人物。常言道 ,跟对人才能走对路。我很幸运,刚参加工作,遇到了赏识我的中心小学老校长;到机关工作后,相遇了既有较强行政能力、又有专业思考力的教育局老局长;加盟新教育后,有机会靠近了新教育发起人朱永新先生,被其身上强大的人格魅力所辐射。这些关键人物,在我人生的不同时期出场,让我不时提醒自己应该像谁一样活着。
关键平台。三十多年栖息于姜堰教育,深度汲取到这片教育热土带来的滋养;加入全国新教育实验的行列,看到了不一样的教育风景;遇见上海学习共同体研究院,引发了我对学习本质、课堂教学变革的关注与思考。我深切地感受到:离开平台,你什么也不是。
关键时期。入职初期,遭遇的是一段教育的苦日子;职业成熟期,经历了以事修人的岁月;在机关从事文字写作,是接受用逻辑严谨的文字写作的时期;分管教学后,获得了看到更多好学校、好教育的机会;主持区域新教育实验、加盟新教育实验管理团队,是抬高教育理解力的跃升期。
关键书籍。这些年尽管相遇了数千册图书,但《我的教育理想》带给我的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一直萦绕左右。
关键路径。专业阅读——不断地买书读,并钟情于翻阅人大复制资料 ;专业写作——总有写作的冲动,并把“写作触点”记下来,一有时间就静下心来写点东西;专业交往 ——以前我是一个有社交恐惧症的人,不喜欢跟陌生人、领导打交道。这几年在朋友圈里,添加了一大批”相同尺码“的老师、校长、局长,这种相对纯粹的专业交往圈,少掉了江湖酒气,能让自己获得更多的专业发展的信息。


静静:您认为专家型教师是可以培养或者“打造”的吗?为什么?


我:这个问题涉及人的成长内因与外因作用关系。能不能培养或打造,不能简单用是或不是来下结论,这两者应该同频共振。对教师的发展,我不喜欢用“打造”这个词,觉得打造太生硬,更多突出了外部加持的力量。
教师个人能力素养和外部环境的关系如同种子与土壤、空气、水分之间关系一样。一方面种子自身要好,基因好是先决条件。有句话叫“相信种子,相信岁月”,还有句话叫“是金子总会发光。”另一方面,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相关组织要给好种子提供适宜的土壤、空气和水分,给好种子以机会,善于制造“涌现”事件。
如果组织想去“打造”,应该不是去“打造”某个人,而是打造善治的组织结构,不让流汗的人流泪。好的土壤里才会有枝繁叶茂的生态图景。组织不要试图对某人进行打造,那样容易对一批没有被打造人的造成伤害。改变文化环境、治理结构,才是组织的“人间正道”。

静静:您还看到过其他类型的成长方式吗?与您的区别主要在哪里?您认为最优路径是怎样的?


我:从作用力主体看,专家型教师有 “他育型”的,也就是组织强势包装打造出来的。对于一些人才匮乏的学校或区域,用这种方法也未尝不可,但不是长久之计;有 “自育型” 的,也就是通过自我觉醒、自我挣扎、自我反思,闯成了一个有专业高度的教师;有 “共育型” 的,也就是自我发展需要与组织打造两者同步发力形成的。
从成长的路径上看,有以专业阅读为主流方式,辅之以写作而成长起来的专家型教师;有以专业写作为主流方式,辅之以阅读而成长起来的教师;有以专业研究为主流方式,借助课题并读书写作成长的教师;当然还有以投靠名师门下,以名师出高徒方式成长起来的教师,这也可以称之为专业交往为主流方式的专业型教师。我一直认为,名教师是写出来的,写作是梳理思想、传播思想的不二选择。


静静:不同专业成长路径的专家型教师对教育改革的态度有何不同?


我认为只要是一个专家型教师,其对教育改革的态度都是敏锐的、积极的。何为专?你比别人多往前走了一两步。走在前面,就是在追逐教育改革的大潮。如果要有区别的话,就是谁往前走得更远些。无论哪种路径,只要朝向正确,没有优劣之分。对于教育改革的敏锐度、融入度,与何种成长路径无关,与自身的觉醒程度和组织赋能的力度有关。
静静:教育改革和发展过程中最需要怎样的专家型教师,如何促进这类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您有何建议?
华为管理哲学中有一句出名的话:让离炮火最近的人决策。在教育场景中,教育改革和发展更需要“田野精神”的专家型教师,也就是能直面教育的真问题、能躬身入局找到解决之道的人。这一类教师,能看到问题,但不只是被问题纠缠着而成天抱怨,总觉得办法总比困难多,总觉得推进教育进步,得有人先人一步,走在前面去为后面跟上来的人置放路标。
促进专家型教师的成长,关键是赋能、放手、包容,别用“你应该这么做”来束缚他们的手脚。专家型教师最痛苦的事情,是被平庸势力无端指责。这种势力既来自于庸俗的同伴,也来自于恶治的组织。不被他人理解 ,专家型教师能够接受,因为他知道,飞翔在云端的鸿鹄不可能被在树林中蹿行的燕雀所理解。怕的是燕雀想尽花招要把鸿鹄拉下来与自己躺平。
促进专业家型教师成长,可以通过“五子登科”的策略来实现:
搭台子——成立工作室,让其专业研究的成果有用武之地;定期推介专家型教师的发展成果,不断点赞、欣赏,以增强其信心。
给票子——保障必要买书、出书、沙龙活动等经费。
压担子——把繁难险急的改革发展任务交给他们,让他们在解决真实问题中产生使命感。
指路子——让他们多参加一些更高层次的培训,看到大趋势,形成大视野。再大的饼也大不过摊它的锅。无论哪个层次的专家型教师,都要警惕“信息茧房”和“认知天花板”。当一个人觉得“老子天下第一”时,就意味着其已经停止了生长。
出点子——请更高层次的专家帮助其校准朝向,避免“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状况。
林忠玲:教育,向幸福出发林忠玲:躬身入局,久久为功——“出圈”,源于对梦想的守望
林忠玲:我们需要怎样的校长、老师和学生?——人对了,事情就对了林忠玲:传统的教案需要作出怎样的改变,才可以和新课标匹配呢?
林忠玲:从五个方面,推进跨学科学习——跨学科学习来了,你准备好了吗?
......

朱永新:所有的成功都应该是一群人的成功——坚信的就会坚持

朱永新获得2022年一丹奖——新教育之光,点燃教师以教育家情怀育人的圣火
向美而行:新教育实验通识与实践五十讲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或加【守望新教育】编辑陈东强:qdc0828 微信。非常勿扰!加微信时需说明个人尊姓大名、单位和身份。)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日新无已,望如朝曙。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有缘的教育梦想。

新教育实验,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