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经济学的科学化——今天的经济学还停留在中世纪

纯科学 纯科学 2021-06-23



一、经济学的现状


有一个名叫“张方博”的网友给我公众号文章的这样留言:“看有关经济学的文章总是头大,脑袋绕啊绕啊绕,看完觉得谁说的好像都挺有道理的”。这其实是现在经济学中普遍的情况。一个流行的笑话是说:“两个经济学家坐在一起,会产生三个经济学理论”。在所谓西方经济学经典教材中,也普遍提到这类问题。曼昆的《经济学原理》中是这么说的:

“如果把所有经济学家首尾相接地排成一队,他们也得不出一个结论。”肖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嘲讽溢于言表。人们经常批评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群体向决策者提出了相互矛盾的建议。罗纳德·里根(Ronald Reagan)总统曾经开玩笑地说,如果小追击(Trivial Pursuit)游戏是由经济学家设计的,那么,100个问题会有3000个答案。

斯蒂格里茨在其《经济学》一书中,专门有一节讨论“为什么经济学家意见不一致”,并极力为经济学家们能有一致意见辩护。我在《科学经济学原理》一书中分析指出:这些所谓看法一致的意见绝大多数只是经济领域的一些特例,而不是普遍规律

如果回顾240多年经济学本身发展的历史,每隔一段时间,都会有一个全新的经济学体系诞生,而且相互之间的基本概念、基本研究方法都发生巨大的变化,每次都近乎一场经济学的革命,而其理论相互之间却又很难直接相通。

  • 亚当•斯密以分工为研究经济学的起点。
  • 李嘉图以理性人假设和劳动价值论为起点。
  • 穆勒以生产要素为起点。
  • 马克思以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分析,并且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将使用价值从商品的价值中剥离为起点。
  • 马歇尔以需求定律、供给定律以及它们的均衡为起点。
  • 现代微观经济学家们将经济学的公理基础定义为以PPF(生产可能性边界)表达的稀缺性,价格与数量关系为基础的需求定律和供给定律,以及它们的均衡,理性人假设等为基础和起点。
  • 凯恩斯以总供给与总需求关系之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为起点。
亚当•斯密对经济学最伟大的贡献,是发现分工对劳动生产效率提升的巨大作用,但在多个微观经济学家们的经典经济学教材中,却再也看不到对分工研究的进一步论述,反而是只关注了他很不严格表述的“看不见的手”。

中国不仅体制内学者分歧巨大,体制外也有一群各不相同的经济学理论。社会主义经济学与西方经济学严重对立,就是所谓西方经济学内部在大的方面也分成至今无法统一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体系,小的相互分离的学派就更多了。

即使微观经济学体系内部,万能的市场之手与市场失灵、外部性,研究方法起点上的实证性与规范性等自相矛盾的地方也比比皆是。经济学把均衡点看作理想社会的柏累托最优,但现实的营销学却把均衡点看作市场的红海极力避而远之——均衡就是经济的死亡。


二、今天的经济学与中世纪的自然哲学


我们总以为自然科学的科学性比较好,但它在近代科学革命之前同样经历了混乱的时期。如果比较一下今天的经济学现状与中世纪的自然哲学(自然科学的前身),就会对今天的经济学所处的状态有更清晰的认识。

有人甚至认为经济学就不可能是科学,本身就是意识形态化的。并认为这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之处,事实上中世纪的自然哲学同样如此。即使在今天,自然科学依然有大量目的和利益性,这并不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之处。别说是中世纪,就是去看科学革命之后很多著名学者的书,也可看到大段大段赞美上帝造物主的词句。造物主创造的世界当然得是完美的。

今天的经济学家自认为经济学是社会科学之王,主要原因就是它采用的数学工具越来越精妙和复杂。在经济学领域有两个看似很矛盾的说法,一是一些其他领域的学者认为经济学的数学知识实在是“太简单”了,另外一些学者则认为“太难了”这种矛盾的说法原因在于,相应的学者已经多少看明白经济学的数学推演太多脱离经济现实,而纯数学的价值又非常有限之故,所谓“难”只是难以理解它讲得是什么,而其数学知识本身,从数学角度来说却又都太简单。说得刻薄一点,经济学家就是数学水平有限,纯粹搞数学研究搞不出什么名堂,因此就把数学包装上经济概念,这一下就把数学家们搞蒙了,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而现实中真正搞经济的人也不知道他们在说什么。经济学家因此还有可能拿拿所谓的诺贝尔经济科学奖。当前经济学虽然高度数学化,并且不断地试图与经济现实建立联系,但它们很大程度上只是一些具有强烈形而上学色彩的东西,甚至不过是拿高深的数学工具装神弄鬼而已。曾有一位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授问我,他已经给经济学博士研究生讲授了十多年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但还是实在搞不懂戴维.罗默的《高级宏观经济学》书里面讲得是些什么东西。他问我能看懂吗?我说当然能看懂、太简单了。他问我是怎么看懂的,我说你把它当成纯粹的数学书来看,把里面所有经济学概念全去掉,那就非常简单了。他恍然大悟“啊!原来是这样”。

当年开普勒在开始研究第谷的天文测量数据之前也同样热衷于搞数学模型。说实话,中世纪自然哲学时期用本轮(完美的圆形)构造的星系模型科学性,一定程度上还要好过今天经济学家们的经济数学模型,至少他们研究的对象地球、太阳、月亮等知道是些什么东西,并且基本上与我们今天的天文学所指的对象是一样的(当然,中世纪也有很多不知所以的问题争论)。而今天的经济学家们往往根本就搞不清楚他们在说什么。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供给定律是说“供给量”与“产品价格”成正比。这个表面看起来好像挺明白的,但如果真正以科学的角度来看马上就成稀里糊涂了。“供给”这个概念问题还不大,但其“供给量”是指什么,怎么去测量呢?你要谈供给量,就必须得有一个界定,是一个厂家的供给量,还是一个区域、一个国家,还是全地球的供给量?另外又是在什么时间段内?是已经在仓库里的产品,还是产能的潜在供给数量?如果没有界定,怎么去进行实际的测量?又如何以此来验证供给定律,并且进一步以此确定产品均衡价格?供给定律是属于所谓的“微观经济学”,而如果供给量是全国范围甚至全球范围,这怎么算“微观”?难道我要在北京海淀区中关村上街去买一只牙刷,它的均衡价格要受肯尼亚内罗比牙刷供给的影响?如果这样的话你又怎么来确定供给量?如果读者去查所有经济学的书,居然没有任何经济学家讨论过类似的真正科学的问题。他们根本就对经济学的变量确切数据是怎么得来的、如何进行测量毫无兴趣。如果经济学家们能够稍微具备一点点科学方法的常识,就该明白任何变量的定义都必须是测量学意义上的定义,“可测量”是任何科学变量定义的最基本要求。只要他们这样做了,就会很容易发现,绝大多数情况下,供给数量与产品价格成反比,而不是成正比。这并不是什么奇怪的现象,而且是现实经济社会的最基本和最普遍的常识。例如薄利多销,梯度报价等。你什么时侯见过买一件衣服100元,两件110,三件120这样符合供给定律的情况?肯定是一件100元、两件90、三件80这样数量与价格成反比。我们当然不排除当价格上升时,厂家会倾向于增加供给数量的因果关系,这是价格影响供给数量的因果关系。但这只是经济活动中的一种情况,更多情况是如果定单数量可以更多,厂家是愿意薄利多销的,这是数量决定价格的因果关系。产品价格与供给数量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但经济学家们怎么会无视经济社会现实到这种程度呢?问题就在于他们根本不太关注自己在说什么。


三、经济学如何科学化


要想使经济学从泥潭从走出来,采用科学方法是唯一的出路,问题在于什么是科学的方法。约瑟夫·A.熊彼特在其《经济分析史》一书中,为了给经济学能够被称作为科学寻找一个基础,在第一章第3节“经济学是一门科学吗?”中对科学进行了这样的定义:


为了我们的目的,应该提出一个很广泛的定义,那就是:一门科学就是任何一种知识,它是人们有意努力加以完善的对象。这种努力产生了思维的习惯——方法或“技巧”——以及掌握由这种技巧发掘出来的事实,而这些事实都超越了日常生活中思维习惯与实际知识的范围。因此我们也可以采用一个实际上与此等同的定义:一门科学是任何一种知识,它发展了寻找事实和解释或者推理(分析)的专门技巧。最后,如果我们想强调一下社会学的一面,我们还可以制定另一个定义,事实上和前面两个也是等同的:一门科学是一个知识领域,其中有人,即所谓研究工作者,或科学家,或学者,他们致力于完善现已积累的事实与方法,同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他们所掌握的事实与方法使他们与一般“外行”有所区别,因而也和单纯的“实际工作者”有所区别。其余还有些定义也许同样不错,这里我补充两个,就不多加解释了:(1)科学是经过提炼的常识;(2)科学是经过工具加工的知识。


一些文科的专家们也很喜欢以“我所以为的科学”来自己给科学下定义,并且可以很得意地说:你看,我们对科学也有我们的理解。这看起来好象都很有道理,很让人感动,但这不是真正的科学。


对科学的定义当然也是可以讨论的,但是,这个定义显然不能随意去进行,否则谁都可以自己定义一套标准,把一切自己想要的东西全都纳入到科学的范畴里来了。至少,对科学的定义必须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同时又确保把不是科学的东西排除在外。这个定义必须至少要用当前科学的全体领域来进行检验,而不是针对特定的领域去进行。不能专门为经济学或任何自己特定的学科领域去对科学进行重新定义。

我所作的《科学经济学原理》并不想为已经很混乱的经济学领域再增加一个理论体系,而是要寻求类似自然哲学进化到自然科学的实质性进步。我进行研究经济学的基本科学方法不是基于一个简单的对科学的定义,而是基于我花了整整一本书《实验、测量与科学》来系统讨论的。它适用于一切科学领域,当然包括了所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我们对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与当今物理学、化学、生理学、计算机科学、地质、天文学等科学研究方法是完全一样的。《科学经济学原理》是以此为基础,是要实现从地心说和日心说进化到《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所实现的科学革命。



作者简介

汪涛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理论体系创始人,

历经30多年研究和实践形成科学经济学体系。


上海析易船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作品:

《科学经济学原理——看见看不见的手》

《实验、测量与科学》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纯电动:一统天下》

《生态社会人口论》

《通播网宣言》



纯科学

用纯科学方法认知一切事物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点击“阅读原文”,可查看购书信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