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科技自强,缺的不再是钱

纯科学 纯科学 2021-06-23

   

本文发表于《环球时报》2020年7月22日

     科技自强无疑是当下国人最关注的话题之一。近期国产科技产业和企业屡屡在资本市场上收获大量融资也表明大家对科技行业的关注和期待,并且愿意拿出真金白银支持其发展。可以说,今天的中国实现科技自强,缺的不再是钱,或者说不只是钱。笔者认为,现在我们更应该关注科研体制的创新。

    中国现有的科技体制深受“863 计划”的影响。“863 计划”提出的大背景有两个,一个是当时中国的科技从总体上说的确非常落后,二是日本提出第五代计算机计划后美国和欧洲相继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和“尤里卡计划”。相对来讲,“863 计划” 是比较现实的,跟前面几个发达国家开拓全新科技领域的目标完全不同,我们追求的就是通过有限的投入,跟踪国外的科技发展,不能被落得太远了,在少量有优势的项目上争取有所突破。因此,“863 计划”初衷就是一个学习模仿国外原创成果性质的发展计划。如果仅从其初衷角度来说, 这个计划算是很成功的。后来又提出973、火炬、星火等科技发展计划。

    不过,客观而言,这个初衷也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一方面,与这个初衷相配合,产生了一整套的科技立项、资金拨付机制,一个不利影响是,原创性的项目不太可能通过其立项评审体系。研发人员的个人升职、奖励等评审条件,也都深受这个研发体制操作细节的影响。这导致模仿型、追随型的研发理念、实操机制深刻地浸透到整个中国研发体制。

    学习和模仿本身并没有错,问题是我们不能只限于模仿具体的科技原理和技术,今天我们需要真正转向学习和模仿的是,美国等科技发达国家的原创能力和鼓励原创的科技体制。2018 年1 月31 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意见中除了继续倡导科技创新的理念外,还突出了原创性。其中提到,“突出原始创新, 促进融通发展。把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摆在更加突出位置, 坚定创新自信, 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做出更多原创发现。”为此,一方面,在理念上要不断增强对原创的信心;另一方面,在实操层面,科技研发的立项和拨款流程更多地提高原创性项目的比例。

    笔者有以下几方面具体建议:

    首先,按照不同需要建立多种不同的科研体制。不同的科技研究其内在规律是差异极大的,完全单一的科技研发体制显然是不能适应科研需求的。学习型的研发和原创型的研发其规律也是不一样的,我们有必要针对不同的研发对象,建立不同的科技研发体系。针对原创型的研发项目,在严格评估的同时,立项时就不应与学习型研发一样过多要求参考文献等,最终结题时也不能过分苛求结果与最初计划的符合程度。

    其次,要建立适应跨学科研究的科研体制。如果是追随型的科技研发,资质、专业符合等就是重要的条件。但如果是原创型的研发,情况就非常不同。因为在现代,真正在单一学科内实现原创突破的难度巨大,可能性是很小的,绝大多数的原创往往发生在交叉学科和跨学科研究中。因此,针对原创型的科技研发,在立项资质和学科专业属性上的占比就不应该过重。

    最后,加强原创科技研发规律的研究。我们现在面对的问题已经不再简单是我们能不能走到世界文明的前沿去的问题,而是到了最前沿以后我们应该怎么办的问题,我们该如何在没有人领路的情况下自己闯出路来的问题。要想实现这个,就需要对原创规律进行系统性的科学研究。只有开展一定的原创科研规律研究,才能使原创型的科技研发体制不断完善。


作者简介






汪涛  

“人类第三次科学革命”倡导者,纯科学和科学经济学理论体系创始人,致力于将完善的科学方法引入社会领域。

   上海析易船舶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经理

   云铝股份(000807)独立董事

   浙江宇视科技 顾问

   中央民族大学客座教授



作品

《科学经济学原理——看见看不见的手》

《实验、测量与科学》

《超越战争论——战争与和平的数学原理》

《即将来临的粮食世界大战》

《纯电动:一统天下》

《生态社会人口论》

《通播网宣言》




长按识别二维码,可进入购买页面


《科学经济学原理:看见看不见的手》

汪涛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