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1-5】图书馆:点亮阅读之光

图书情报工作 图书情报工作 2021-09-22

专题: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1-5】

主办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东莞图书馆

《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


特邀专家

王余光,王子舟,李国新,张久珍

倪晓建,李东来,初景利


媒体发布

《图书情报工作》官网(www.lis.ac.cn)

微信公众号(lis1956)

《图书情报工作》2020(16)

2020年6月29日起陆续即时发布

     近日,一农民工吴先生在东莞图书馆的读者留言引发新闻效应和社会关注。这对于媒体和普通公众而言是一件新闻,而对公共图书馆和学界而言,则是如何看待和理解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如何以专业的视角探讨图书馆(公共图书馆)在社会中的作用、价值与使命。为此,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东莞图书馆、《图书情报工作》杂志社共同发起“公共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专题讨论,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和图书馆的作为,推动图书馆面向社会更好地实现普遍、均等的公共服务。


图书馆:点亮阅读之光


王余光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 北京 100871

      早在1927年,李小缘先生在他的《图书馆学》一书中就提出:图书馆即是教育。他说:

      “学生在学校,务求养成爱读书习惯,训练用公共图书馆之方法无微不至,使中学学生而升学,则知用大学图书馆;万一不能升学,宣布与学校脱离关系,不至于与教育脱离关系,仍可在谋生余暇之外,借公共图书馆,继续研究学问。……教育家向称公共图书馆为平民大学。” (《图书馆学》第一章,第四中山大学1927年铅印本)

      教育的责任主要由学校来承担,但学校教育是有阶段性的,且高层次教育对受教育者也是有选择性的。因而,图书馆就应当承担起社会教育的责任,特别是公共图书馆,应对所有人开展社会教育,免费的,既无阶段性,亦无选择性。这不仅是公共图书馆的一种责任,同时也是图书馆人的一种理念。

      最近,东莞图书馆一位读者,是在东莞打工的湖北农民工吴桂春先生,他在东莞图书馆写下的读者留言,在社会上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对于这件事,我首先想起的,即是李小缘先生在近一百年前写下的那段话:图书馆即是教育。而这种教育正是通过阅读推广、公益讲座等形式来实现的。就我所知,十几年来,东莞图书馆一直推崇阅读启智,昌明教育功效。2005年,中国图书馆学会增设科普与阅读指导委员会(后更名为阅读推广委员会),以加强图书馆推广阅读的功能。鉴于东莞图书馆在社会阅读推广上的优秀表现,这个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召开了成立会。十几年来,东莞图书馆是中图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的明星成员,不仅其自身在阅读推广的实践与理论上贡献良多,而且在推动全国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上提供了诸多协助。2016年,东莞图书馆馆长李东来先生成为中国图书馆学会第三届阅读推广委员会主任。这是一场接力赛,他不仅接下了十年阅读推广的接力捧,也接下了百年来图书馆人的理念与担当:图书馆即教育,阅读是社会教育的基石。

      就在阅读推广委员会成立的当年,东莞图书馆开始建设“市民学堂”,通过系列讲座及相关阅读推广活动,把图书馆打造成市民的学堂。这正是秉承图书馆即教育的这一理念而行的。比如系列讲座,就吸引了诸多听众参与其中。这些听众,除了教师、学生外,一些公务员、企业家、家庭妇女和农民工也都参与进来,成为热心的听众。我本人也参与了东莞图书馆的公益讲座,对此有切身的体会,并对听众的求知热情深为感动。有些讲座,不仅得到听众关注,新闻媒体也参与其中,予以报道讲座内容,让讲座的效益更加扩大。2006年,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委员会在东莞图书馆召开成立会,我在会上作了一场《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讲座。后来,《中华读书报》即刊载了我的这篇演讲稿,编者在按语中说:

      “(本报)连续6期推出以倡导阅读为主题的系列报道和文章,专题取名“书香中华”,寓意希望人们重拾阅读的乐趣,书香遍中华。……考虑到读者朋友分散在各自的社会生活当中,如果大家都能行动起来——比如在恰当的时候做一点小小的提醒或是劝说,也许就会有新的力量加入到“我们”当中。从这个意义上讲,本期本版所刊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王余光先生的演讲稿,尽管是“书香中华”专题的结束,但“让阅读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的美好期嘱,也许会从此在更大的范围内生根发芽。” (《中华读书报》2007年5月16日)

      显然,图书馆公益讲座不仅普及知识,在推广人们阅读上,都有重要作用。

      2009年我受东莞图书馆之邀,在该馆作了一场《阅读,与经典同行》的公益讲座。不久,《光明日报》全文刊载了这篇两万字的讲稿,以期让更多的人了解讲座的内容。《阅读,与经典同行》在《光明日报》2009年4月30日刊出不久,除一些网站转载外,《新华文摘》《新华月报》《教育文汇》等杂志亦加转载,《新华文摘》与《新华月报》还将讲稿题目放在封面上,向读者重点推荐。

      2010年,《光明日报》“光明讲坛”专栏与东莞图书馆合作,又邀我作“时代转型  阅读永恒”的公益讲座。“光明讲坛”主持人说: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读书,就个人而言,是学习最基本最重要的途径;就社会而言,则如高尔基的名句——“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传承华夏文明、涵养民族气质、培育民族精神、提升国家创造力——读书,是绕不过去的必经之途。从夏彝商尊的金文,到两汉碑刻的拓片;从晋唐书迹的遗墨,到宋代刊刻的善本;从工业时代的印刷,到网络新兴的电纸书,社会不断发展,书籍的载体和阅读的方式不断改变,但是阅读的习惯和崇尚阅读的社会风气,应该是永恒的。”

      “这次,光明讲坛与东莞图书馆合作,请来王余光教授谈谈阅读文本的变迁和当代的社会阅读习惯。在东莞这座城市谈阅读也更有意义:某种程度上这里就像当今中国的缩影,经济发展了,怎样通过阅读,提高人的素质,最终使一座城市持续健康发展呢?”

(《光明日报》2010年4月22日)

      《光明日报》不仅全文刊登了这篇演讲稿,还刊登了一些专家与听众在演讲后的对话。

 以上三次公益讲座,媒体都全文刊发了演讲稿。这不是说我的演讲稿有多么精彩,应当看到,东莞图书馆公益讲座受到了媒体的高度关注。我以为,东莞图书馆举办的公益讲座,其影响已超越了图书馆界,对民众生活与社会教育都有广泛的影响。

      吴桂春先生在东莞图书馆的留言,让我想起的第二件事:图书馆即是一个实体空间。吴先生在留言中说:“想起这些年的生活,最好的地方就是图书馆了。虽万般不舍,然生活所迫,余生永不忘你,东莞图书馆,愿你越办越兴旺。识惠东莞,识惠外来农民工。”我做个假设,假设东莞图书馆是一座“云图书馆”,吴先生就不会说它是“最好的地方”,大概也不会说“余生永不忘你”。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实体的空间,有书看,有空调。李东来馆长与他的团队,总不能站在云上,让读者“梦里寻他千百度、暮然回首、那人却在云端里”。恰恰相反,他们是在东莞图书馆那宽敞明亮的大厅里,微笑着面对每一位读者。这才会有人对你说:余生永不忘你!

      近一段时间疫情严重,大学改为网上上课,学生留在家里不能回校,留在学校的学生也不能去图书馆。我的一些博士生对我说:留在家里或宿舍里,看书写作不专心,效率很低,在图书馆读书写作效率才高,好想去图书馆。

      可以这样说,一个实体图书馆,无论对一个农民工,还是对一个博士生,都是其他东西无法替代的。只有如此,它才能是读者心中的天堂,让我们爱它,不忘它。也只有如此,它才能激发读者求知的欲望,点亮读者阅读之光。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