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前沿 | CAR-T有望治愈系统性红斑狼疮,无治疗缓解长达17个月

药明康德 药明康德 2023-10-25

▎药明康德内容团队编辑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可危及生命的自身免疫病,在全球范围内其发病率约为0.1%,患者主要为年轻女性。SLE的主要特征包括适应性免疫系统的异常激活继而产生大量自身抗体,导致多个器官(如肾脏、心脏、肺和皮肤)出现急/慢性炎症和功能损伤,大部分患者需要终生接受治疗。随着研究的深入,尽管SLE的治疗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仍有些患者对现有的治疗方法没有响应,故而面临着器官衰竭甚至死亡的高风险。日前,《自然-医学》期刊发表了德国埃尔朗根-纽伦堡大学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5名SLE患者在接受CAR-T细胞疗法后,实现无治疗缓解长达17个月,为治愈SLE带来了新希望。


在SLE患者体内,B细胞对于抗原的反应往往早于临床症状的出现,因此通过阻断B细胞来缓解SLE的病情进展是一种颇有前景的治疗策略。在这篇研究中,研究人员将常见的抗癌手段CAR-T应用在SLE的临床治疗中,只不过这次CAR-T疗法的目标从癌细胞变成了产生自身抗体的B细胞。这些CAR-T细胞经改造后可通过靶向B细胞表面产生的CD19蛋白,来清除产生抗体的B细胞。此前在SLE小鼠模型上进行的临床前研究结果支持了靶向CD19的CAR-T疗法的疗效,在给予CAR-T治疗后,可观察到小鼠体内的B细胞被耗竭、自身抗体的产生被中断,小鼠肾小球肾炎和其他器官的受损状况被逆转。基于这些临床前数据,本研究将CD19 CAR-T疗法运用于SLE的人体治疗,在一部分重症和难治性SLE患者中评估该疗法的耐受性和效果。

本研究共纳入了5名难治性SLE患者(4名女性,1名男性,中位年龄22岁),所有患者都接受了CD19 CAR-T治疗。在给药后不久(第9天),在上述5名患者体内均观察到CAR-T细胞的快速增殖,血液中的循环T细胞中有11%-59%都是CAR-T细胞,此后血液中CAR-T细胞的数量迅速下降,并且有部分CAR-T细胞在患者体内转变为中枢记忆性T细胞,这有利于CAR-T治疗效果的维持。此外,从CAR-T给药第二天起,B细胞在这些患者的外周血中完全消失了,相反,其他免疫细胞类型(如CD4+/CD8+T细胞、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只表现出暂时的减少,而这很可能是由于淋巴耗竭化疗引起的,与CAR-T治疗无关,除了B细胞外的其他白细胞计数迅速恢复。接受治疗后,所有患者的症状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包括内脏器官损害的缓解,以及与疾病相关的自身抗体消失,患者无需再进行传统治疗。

图片来源:123RF

经过长期随访,研究人员确认5名患者体内抗双链DNA抗体(SLE的特异性抗体)消失,并且自身抗体全面减少。此外,所有患者在平均110±32天后出现了B细胞重建,但在随访中没有观察到SLE的复发,并且这些患者期间未接受任何与SLE相关的药物治疗。这些数据证实了CD19 CAR-T对于SLE的显著疗效,患者有望实现无治疗缓解,不再带病生存。

本次试验同时也评估了CAR-T治疗对于SLE患者的安全性和相关不良反应。5名SLE患者没有或只有轻微的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RS),其中3人出现了发热症状(CRS1级),经药物治疗后症状得到缓解;治疗过程中没有观察到相关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但血液中炎症因子水平显著升高,其中CRP和IL-6的水平在治疗第1天到第5天之间在4位患者体内增加,但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免疫效应细胞相关神经毒性综合征(ICANS),表明CAR-T治疗相关毒性对于SLE患者来说并不显著。最后,在短期随访中(治疗准备期间到完成CAR-T给药后)以及B细胞重建增殖阶段都没有发生感染。

综上,本研究表明,CD19 CAR-T治疗不仅能有效地消除产生自身免疫抗体的B细胞,而且还能让SLE患者实现无治疗缓解,治疗效果即使在患者体内B细胞重建后仍然持续存在。尽管这些研究发现为SLE患者提供了一种潜在的治疗新选择,但仍需在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进行更长时间的追踪,以确定CAR-T细胞疗法在此情形下的安全性和疗效。



作为药明康德旗下专注于细胞和基因疗法的CTDMO,药明生基致力于加速和变革基因和细胞治疗及其他高端治疗的开发、测试、生产和商业化。药明生基能够助力全球客户将更多创新疗法早日推向市场,造福病患。如您有相关业务需求,欢迎点击下方图片填写具体信息。

如您有任何业务需求,请长按扫描上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即可访问业务对接平台,填写业务需求信息



参考资料:
[1] Mackensen, Andreas, et al. Anti-CD19 CAR T cell therapy for refractory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Nat Med, 2022; DOI: 10.1038/s41591-022-02017-5

免责声明:药明康德内容团队专注介绍全球生物医药健康研究进展。本文仅作信息交流之目的,文中观点不代表药明康德立场,亦不代表药明康德支持或反对文中观点。本文也不是治疗方案推荐。如需获得治疗方案指导,请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版权说明:本文来自药明康德内容团队,欢迎个人转发至朋友圈,谢绝媒体或机构未经授权以任何形式转载至其他平台。转载授权请在「药明康德」微信公众号回复“转载”,获取转载须知。

分享在看,聚焦全球生物医药健康创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