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伤寒论条辨浅释3——条辨4-5

行者 严 汉唐经方再传承 2023-07-07
四、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静者,为不传也;若脉急数者,为传也。
五、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颇欲吐,若烦躁者,为传也。
 
注《难经》第五十八难云: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伤寒论》条辨中的伤寒理解为广义的伤寒更为准确。倪海厦和曹颖甫老师在注释中说,条辨中的一日为一候,大约六天左右。人在感受风寒之后,在体表停留一周时间左右,脉象和之前相比较没有变化,表示病没有再深入;脉象和之前比有明显的变化,表示疾病变严重了。总论中提到《伤寒论》的六经在不同的阶段总结了不同的症状:呕吐是少阳证的主症之一,烦躁是阳明证的主症之一,临床中看到呕吐或者烦躁的症状,表示疾病进入到少阳或者阳明阶段。条辨中疾病传变的时间是一般的规律,实践中因为人的体质不同,传变的时间有长有短。掌握四、五两条条辨的重点不在于传变时间的长短,而在于是否出现呕吐或者烦躁的症状。疾病在太阳证阶段,无论生病时间长短,都可以用发汗的方法治疗疾病。
 

郭生白老师认为上述条辨不是张仲景的文字,在注释中没有过多地阐释。日本的经方前辈汤本求真和大塚敬节在《伤寒论》条辨注释的过程中,和症状无关的条辨直接略过,不作解释。节选汤本求真的《皇汉医学》注释如下:

桂枝汤之注释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注】太阳者,为太阳病之略称。中风者,中于风之意,即现今之感冒也。故所谓太阳中风者,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感冒之谓也。阳浮而阴弱之阳为外之意,阴为内之意。阳浮而阴弱者,谓脉有浮于外而弱于内之状“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二句,由脉状而预断热与汗出之词也。啬啬恶寒者,缩缩然怕冷也。淅淅恶风者,淅淅然如沃冷水而恶风之来袭也。翕翕发热者,翕翕然热出也。鼻鸣干呕者,鼻有声而呕恶也。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注】略
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若不上冲者,不可与之。【注】略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注】略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注】略
由此可见,日本的经方家学习伤寒论的思路以辨证论治为核心理论,不注重疾病变化的过程,也不注重症状形成的原因,深入研究《伤寒论》中提及的症状,在实践中辨证论治即可。

国内经方爱好者的传承,在学习《伤寒论》的整体思路上,以研究疾病原因、疾病转化和治疗疾病三个方面为主体方向。唐荣川先生在病理、病变方面有着相当深的造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拜读《唐荣川医学全书》,其中的《血证论》对中医生理病理学有着独到的诠释。本人在学习《伤寒》方面的观念是:在能治疗疾病的基础之上,才去研究病之所来,病之所变,这才是更有效的学习顺序。

伤寒论注释系列链接

注解伤寒论——前言!
伤寒论注解——总论
伤寒论条辨浅释——太阳之为病
伤寒论条辨浅释2——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

温馨提示: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参考,用药请遵医嘱。
下图为作者微信二维码
作者往期文章链接:
浅释大医精诚:大医应是融汇儒释道易医的有德之人

缅怀倪海厦老师中药篇——四逆汤和麻黄汤回阳救逆之差异

假若倪师海厦尚在人世间!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危重症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人士   经方抗疫   再谏言书
民间中医经方人士中医辨证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方案


本文为原创,经作者本人授权发表,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