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令人窒息的爱,可能是一种隐性“乱伦”

京师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2022-05-10

 作者丨三三



  • 《沉默的羔羊》中野牛比尔的原型爱德华·西奥多·盖恩,终其一生都活在教条主义而强势的母亲的阴影之下,在母亲的教导下,从小与世隔绝,对母亲极度依恋,在母亲去世后他去挖掘坟墓,甚至杀人、解剖,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来重造母亲,让母亲回来。

  • 创作出“火柴人”的英国著名画家T.S.洛瑞,生活在一个负债累累、父亲缺失,母亲神经兮兮、暴躁而控制的家庭中,其一生都活在母亲的诋毁和控制的爱下,甚至在声名显赫时,多次拒绝英国政府的授勋,拒绝的理由是他认为“妈妈去世了,这一切变得都没有意义了”。

  • ...



你知道吗?这些看上去病态的孩子,和他们那令人窒息的父母,其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隐性乱伦”。





一种“以爱为名”的情感虐待


“隐形乱伦(covert insest)”也叫情绪乱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dams于1991年提出的,是一种情感虐待,常存在于将孩子视作替代配偶以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但不涉及性虐待的缠结型亲子关系中。



目前学界对此术语尚存争议,更多会使用亲子缠结(parent-child enmeshment)、亲子界限溶解(parent–child boundary dissolution)等术语。



界限( boundary)是结构派家庭治疗的一个重要概念,它规范了父母与孩子各自的职责,可以在既保护每个成员的自我的同时,维护整个家庭的团结。该理论认为界限是否清晰将直接影响整个家庭内部的互动,会影响家庭的正常运转。



当界限不清时,缠结型亲子关系就诞生了。



  • 父母可能会做出阻碍孩子成熟的行为,干扰他们对自己问题的处理,同时会否认彼此间的差异,不断爆发冲突。比如,不允许孩子关门、未经孩子许可翻看孩子的日记(不给孩子留隐私空间)、甚至会因嫉妒而干涉孩子的友谊

  • 同时,彼此间又会非常的亲密无间,比如,孩子打喷嚏,妈妈立马去拿温度计,爸爸站在一旁非常焦急






这种家庭可能在外人看上去其乐融融,但背后是一种“自我”的牺牲,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巨大的“我们”,换句话说,父母将孩子视作家庭的一个部分,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人。





父母通过牺牲孩子的需求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寻求家庭内部暂时的稳定,一旦发生某个家庭成员脱离的事件(比如,孩子外出求学,结婚),这个家庭就可能会陷入巨大的痛苦和混乱中。



相对于“亲子缠结”对界限的强调,“隐性乱伦”更多将关注点放在父母将孩子视作自己的替代配偶上,但二者之间很难清晰界定。



但,无论是“亲子缠结”还是“隐性乱伦“,我们都应警惕这种“以爱为名”,因为它剥夺了一个孩子自由、健康成长为一个成熟的人的可能。



最要命的是,这一切还总是在悄无声息间发生。





“我总是对他们又爱又恨,好折磨”


当父母或主要照顾者出现下列行为,可能就意味着正在发生“隐性乱伦”:



  • 孩子已成年,依然要同床共眠;

  • 向孩子倾诉自己的关系问题,寻求不合乎孩子年龄的建议;

  • 将自己的需求放在孩子需求之前,总是希望孩子认为自己是其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

  • 不允许孩子与除自己以外的人建立亲密关系,对孩子的友谊、爱情会嫉妒,甚至想去破坏;

  • 不允许孩子有隐私,即使孩子已成年,或者在异性孩子面前赤身裸体;

  • 总是插手孩子的一切事务,替孩子做决定;

  • ...



以上种种行为都在以爱的名义对孩子进行诋毁(类似pua)、牺牲和忽视孩子的需求,其本质也是一种虐待,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责打、体罚,更多是一种长期被忽略的情感上的虐待,即情感虐待。





已有研究发现,遭受过较多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孩子,成年后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更难感受到幸福[1]。



还有研究发现,长期遭受情感虐待的孩子更容易丧失意义感,更容易产生自伤、自杀的念头,甚至作出伤害自己的极端行为[2]。



甚至于,遭受过情感虐待的孩子,可能会更有攻击性、适应困难、低自尊,更容易作出暴力行为[3]。



除此之外,Adams在《沉默地诱惑:当父母与孩子成为伴侣》一书中还指出“隐性乱伦”可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对主要照顾者爱恨交加,强迫行为或物质成瘾,性功能障碍.......



“爸爸妈妈,放开我好吗?”


本文并不是站在孩子的视角,偏激地指责父母,也不希望读者以偏概全、断章取义用以攻击父母、家庭,只是希望给许多身陷爱与挣扎中的家庭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来重新认识自己与孩子的关系。



首先,要强调的是当前国内外对“隐性乱伦”的研究较少。



最新研究是阿纳多卢大学的研究团队于2020年开发出的儿童情绪乱伦量表(CEIS),他们通过让成人回顾其童年经历,发现CEIS高分可以显著预测焦虑的增加和生活满意度的下降[4]。即,童年遭遇过情绪乱伦的人,在成年后更容易感到焦虑,更难以对生活感到满意。



其次,我们需要考虑到这个术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适应性。



我们的集体主义文化强调家庭内部的团结,强调整体,我们的独生子女政策,可能会加深父母对孩子的关注以及干涉。在我们的环境下,以上的某些行为可能是恰当的,以至于父母并不感到异常。甚至,长期对父母听之任之而备受折磨的孩子也并未意识到这种异常。





最后,提几点小建议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 将夫妻间的问题就留在夫妻间,而不是将孩子卷入其中,或是从孩子身上寻求情感上的弥补

  • 认识到孩子是在不断成长,总会有离开家的时候,总要一个人去面对生活

  • 一家人坐在一起,制定一些家庭规则,给彼此一些空间

  • 最后,希望大家都能爱自己多一点,如果一个人连自己都不会爱,要怎么去爱别人呢?






投票 



学堂君

在集体主义文化下,一方面要求父母对孩子多加管教,另一方面又要求孩子对父母孝顺。因此,这种文化下容易产生“控制-服从”的亲子关系,而如果孩子没有完成自我独立性的发展与检验,这种关系便可能滑向亲子缠结甚至是隐性乱伦的危险……作家龙应台在写给儿子的文章《目送》里有一段话,说得很好:


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段,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参考文献

[1] Algahtani, F. (2020).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motional abuse, emotional neglect, and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Order No. 27955118). Available from ProQuest Dissertations & Theses Global. (2395895339).

[2] 王堃炎,林冰冰,马建平,叶一舵.(2020).儿童期情感虐待与青少年自杀意念:有调节的中介模型[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8(04):683-687.

[3] Çimşir, E., & Akdoğan, R. (2021). Childhood Emotional Incest Scale (CEIS): Development, validation, cross-validation, and reliabilit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68(1), 98–111. 

[4] 顾香,李仁军. (2021). 童年创伤与犯罪的关系研究进展.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8(2), 217-218.

[5] 方晓义 等(2018).《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作者 | 三三

编辑 | 木舟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编译,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点击以下关键词查看更多内容

夸夸群 | 熬夜 | 手机 | AA制 | 杠精 | 学婊

欲擒故纵 | NTR 男子汉 | 择偶 | 分手

心理绘画 | 心理人 | MBTI | 心理咨询

家暴 | 出柜 | 吵架 | 童年 | 生育

同性恋 | 抑郁症 | 性教育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