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虚拟制作进入影视工业布局窗口 | 东西「虚拟制作地图」系列

东西文娱 东西文娱 2023-10-23

从《独行月球》到《流浪地球2》,再到即将上映的电影《长空之王》,虚拟制作在国内更多的院线大片中出现。

行业应用提速的背后,诸多行业玩家在基础设施层面积极卡位。

近期,由利亚德集团与秀加科技联合投资打造,自称长沙最先进影视级虚拟拍摄影棚--马栏山虚拟制作基地正式启动;而就在一个月前,索尼联合上海观池在上海落地了“国内首间黑彩晶虚拟制作影棚”。

长视频平台和影视大厂等多元角色亦加入其中。爱奇艺、腾讯视频、优酷自2020年以来纷纷搭建虚拟制作影棚,华策影视则于去年2月对外展示其位于松江长三角国际影视中心的LED数字虚拟摄影棚。

基建热潮的背后,是国内虚拟制作继综艺、发布会等场景探索之后,正逐步迎来影视工业的布局窗口。

不仅在院线大片中,爱奇艺在内的长视频平台正将虚拟拍摄应用在众多剧集制作当中。与此同时,也出现了在创作早期将虚拟制作用于电影创投实现“剧本可视化”的尝试,以促进虚拟制作渐进式的普及。

短期来看,虚拟制作对于影视工业流程的重塑,需要影视人改变自身习惯来适应这些新兴制作技术的发展。而一旦从业者拥有这种素养,行业普及也将加速。

从东西文娱面向创作者的调研来看,积极的信号是,在制作工具与工作流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实操中的最佳做法在加速形成。回归到影视工业化的轨迹来看,虚拟制作正展现出庞大的应用空间。在未来逐步发展成为更为主流的创作方式的进程中,这需要创作者及应用端共同努力。



虚拟制作创作现状
行业尚未形成标准流程

最早《曼达洛人》制作阶段所使用的虚拟制片,集中体现为基于环绕式LED屏,结合对虚拟引擎的深度使用,实现对画面的实时呈现,即“所见即所得”。《曼达洛人》的成功的确进一步开启了海内外对于影视制作及影视工业的探索。

从国内来看,一些视效大片开始率先把虚拟制作用起来。比如春节档上映的《流浪地球》就用到了全片视觉预览,近期上映的《长空之王》中较高的虚拟制片比例。

长视频平台是虚拟制作影视拍摄的新推动者。爱奇艺在搭建虚拟制作基地之后,打造了国内首部应用XR 虚拟制作的剧集《狐妖小红娘月红篇》,并在搬迁至横店后于近期将虚拟制作应用于第二部作品《云之羽》;腾讯于2021年11月公布了华南地区首个虚拟影棚,为落地于深圳坪山国际影视文化城的腾讯互娱虚拟影棚制作中心;优酷帧享数字化制作已在北京、宁波、厦门等常用影视拍摄地布局了数字影棚。


但受限于成本、创作思维等因素,往往投资较高的大片才有资源和能力应用虚拟制作,也是普遍的现实。目前虚拟制作在影视行业并未得到完全的普及,行业整体尚处于起步阶段。

虽已探索多年,但国内对于虚拟制作并没有一个十分清晰的界定标准,落到执行层面,行业目前尚无标准流程。

一位虚拟制片的从业者表示,就目前来看,“每个项目都是相对定制化的”,关键在于行业对于虚拟制作没有明确认知。“比如提到绿幕,基本都知道流程、成本、人员调度等,但对于虚拟制作,还是做不到这一点。”

而流程难以标准化,就很难推动虚拟制作在行业的普及。这其中最大的难点,还在于虚拟制作要求创作者创作思维的转变。

在东西文娱的调研中,多位创作者提到,虚拟制作应用由于“后期前置”给传统拍摄工作流带来的影响。导演必须在前期对自己的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认知,“就像一个产品经理”。

就目前从业者的认知现状来看,当前很多人,包括业内创作者的思维模式还停留在“虚拟制作只是一个拍摄或制作技巧”的阶段,没有上升到可能未来趋势可以是主流。甚至,即便是圈内创作者,能够实际看到并实践的人都不是很多。

其次障碍在于成本。虚拟制作的影视作品已经验证了拍摄时间和资金成本上可控性与经济性。现阶段如果单方面与传统拍摄方式相对比,虚拟制作的成本的确更高。但实际核算过程当中,由于“流程前置”它反而是节省了成本,但这个逻辑思维很多从业者短期难以扭转过来。


  

虚拟制作带来新的制片逻辑
技术释放艺术想象力

从根本上来说,虚拟制作对于影视行业的突出意义在于实现了对制片流程的重塑。这意味着,虚拟制作将围绕创作者本身的需求与个性来设计流程,使得制片流程呈现出非线性网状结构,多个部门灵活调度。

虚拟制作给工作流程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前置化”。在用虚拟制作为科幻电影项目《乌金与飞铁》拍摄创投短片中,导演德格才让回忆,需要做大量的前期准备,包括概念图、气氛图,所拍摄的真实影像等都要提前给到数字资产部门。大到人物的造型、服饰风格,小到每一个道具,都要非常精准化,在与部门工作人员反复沟通,确认效果一致后,才会将演员放在场景当中。

而且,后期前置涉及到多个工种。“一般来说,我们会在片子拍完之后,才进行声音制作,但在虚拟制作过程中,基于‘所见即所得’的特点,声音后期可以前置开始进行。包括调色、作曲配乐等,也可以同时前置。”

这与实景拍摄的不同之处在于,所有的流程都会率先于线上完成。这就会让实拍环节更为顺畅,一些细微之初可以快速修改。

对于导演而言,优势在于可控性和灵活性。如果想要再修改,可以在素材库当中调用任何机位和镜头来重新排列。但如果是传统拍摄,在镜头角度缺失的情况下,往往只能重新补拍。

这不仅可以极大地提升制片效率,同时,也可以实现对艺术创作思维的释放。

由于在虚拟摄影棚中进行拍摄可以极大程度的解决传统拍摄过程中无法实现或者需要高成本实现的场景愿景,导演和摄影师可以更加直观的进行场景构图和演员调度,营造最佳的表演环境氛围,让内容创作和呈现有所改善,而导演在监视器看到的画面,几乎接近最终效果。


举例来说,在去年暑期档电影中《独行月球》中,为了在失重的月球把整体的视觉效果做到极致,也运用了大量的虚拟制片技术。导演张吃鱼此前表示,“大体量的影片如果运用虚拟拍摄,就等于多了一次测试的机会。”

从艺术创作层面来说,导演将拥有更加开阔的创作方式。不再存在视线死角,或者只能局限于某个特定景别、角度等,摄影机不再有到不了的地方。

对于演员而言,也会在这样的场景中,更具表演灵感。导演张翔鹏表示,“不是对着空气在演,更不是像之前一样,P一张图片贴在那里就不动了”,在虚拟制作过程中,画面和场景在有需求的情况下是实时运行的,演员可以与之交互。

“演员不再需要分神摄像机的位置,可以更加专注于表演。在具体运镜阶段,其实我前期做了分镜设计,出于实际操作的考虑,并没有特别复杂的调用。但实际上,摄像机的自由度超过了我的想象,有特别多设计选择。”在《幻伶》的短片虚拟拍摄中,张翔鹏表示。


  

更大范围推进影视工业化
虚拟制作的想象空间

去年底以来的数字虚拟摄影棚搭建热潮,本身就反映出了影视行业想要实现数字化升级改造的变革理念。

而无论是博采传媒以基于虚拟制作完成科幻短片《诞辰》,并切入虚拟制作创投环节;还是爱奇艺搭建虚拟摄影棚及虚拟制作团队,先后于演唱会、MV、剧集等领域持续探索,都是当下对于虚拟制作影视应用普及的一种尝试。


这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虚拟制作在影视创作领域的应用边界正持续拓展。

谈及虚拟制作未来发展趋势,在创作者们看来,尽管自《流浪地球》开始,国内虚拟制作的应用确实率先集中在科幻领域。尤其是视效预演,近几年的几部主流科幻电影几乎都使用了这一方式。但应用的对象应该远不止于此。

各种品类的内容都可以与虚拟制作结合。一位从业者表示,“大家以前一直认为只有大片,只有投资几个亿的片子才有资源,才有能力,才有必要去做预演,其实不是。一个小片,甚至一个短片也可以做预演。”

而放至3D数字内容的市场,内容的想象力将进一步扩充。“其实任何一种类型都可以灵活使用虚拟制作当中的各项技术或流程。未来在游戏互动,甚至整个泛娱乐领域,都有很大的空间。”导演张翔鹏认为。

目前,包括影视产业、各类发布会、电竞直播等,虚拟制作在这些领域已经形成了一定市场规模,综合叠加之下虚拟制作产业已经具备庞大的产业集群空间。


谈及后续虚拟制作与影视结合的想象空间,在创作端,其一是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未来的创作中释放思维,用3D的方式去创造,将是必然趋势。”张翔鹏表示。

此前,博采传媒创始人李炼也曾表示,虚拟制片本身就是沉浸式的第一步。未来电影讲故事的载体会发生变化,“当前虚拟拍摄的虚拟程度更大”,如果有一天人也进入到虚拟场景,虚拟拍摄会带来不一样的表达方式。

其二,如果LED屏的纵深感和立体感持续提升,实现特效同步加入,虚拟制作的想象空间将更大。

基于技术端的进化,出于自身长期在电影录音、作曲等方面的积累,德格才让表示将更加关注虚拟制作当中“同期声”的技术问题。“很多动捕演员都穿着动捕服,很难实现声音采集。包括一些动作戏或者情绪起伏较大的戏份等,很多电影人也会觉得首次在现场的情绪演绎是最到位的。”

在德格才让看来,或许之后虚拟制片在声音采集方面会增加新的技术,包括虚拟棚搭建过程中,对于“识音”“隔音”等方面要求标准的变化。“如果切实达到高质量的同期声采集,很多关于声音的工作,可以进一步前置”,虚拟制片也将提上新的进程。

而在技术性的细节之外,在影视工业化进程下虚拟制作的最大价值仍在于电影制片流程的规范性上。张翔鹏表示“虚拟制作的整套流程,无论是分镜头设计,还是场景预设,都会在前期准备充分。基于此,一个镜头大概的拍摄时间,甚至都可以大致量化。它让一切都可控”。

多位业内资深人士认为,一方面,在未来2-3年间,虚拟制作有望成为行业最主流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虚拟制作同样存在局限。必须要实现与现有技术之间的互通互联,实现综合性应用,最终形成完整解决方案,才是比较科学的发展状态。

Hello!我们在为更加闭环、更加高效的服务模式做准备欢迎加入限定白名单与我们一起探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