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罗萍嘉 | 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

罗萍嘉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2024-09-08

编者按 

自1922 年同济大学首开规划设计类课程以来,规划学科建设已走过百年历程。回望历史,规划学科始终服务国家建设和社会实践,不断创新;面向未来,行业变革、技术迭代、社会演进等给规划学科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也冲击传统规划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内容方法。学科建设需要超前的时代意识和创新精神,规划教育更需要努力探索适应未来趋势的新方向。为此,本刊编辑部以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为主题组织学术笔谈,邀请规划教育界各位专家,共同探讨未来规划学科的发展趋势和创新路径,思考引领时代的规划教育新理念、新内容和新方法。


知识、能力、态度三位一体的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

罗萍嘉(中国矿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委员)

我国城乡规划教育体系自1950 年代以来,经历了以建筑功能为基础的物质形态规划和以城市科学为基础的综合规划。目前有的学者认为规划核心理论应坚守空间化特征,城市规划如果脱离了城市空间,学科将难以立足;也有学者指出,规划必须跨越学科界限,才能成功地解决复杂的城市问题。在当前时代背景与发展诉求下,城乡规划的工作方式由终极蓝图式的规划转向综合性、全周期的规划,规划重心由增量开发建设转向存量更新提质,规划目标从城乡空间布局转向国土空间资源配置,规划教育应该一方面坚守规划的空间属性,另外一方面也需要面向相关学科领域实现知识更新与拓展。但是,不论怎么发展与拓展,都改变不了城乡规划属于工程教育体系这一重要内涵。2021 年6 月21 日,《华盛顿协议》(简称《华协》) 颁布了第4版工程专业毕业要求框架,这次《华协》修订的主要背景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需求变化和新思路,以及当代价值观和解决工程问题的需求变化。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今天,规划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应该较以往更加开放、包容和多样化。

总体来看,《华协》的工程人才培养的标准框架仍建立在知识、能力与态度三位一体的系统架构之上,但是,每一个要素的内涵都进行了具体的更新,这些更新对引导我国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在知识层面,有三个关键词:数据科学、社会科学和工程运行。在新版协议中,除了2013 版中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系统掌握,还多次强调了数学、数据、计算性设计和数据分析等数据科学的知识标准,这表达了工程领域对近10 年全球数据爆炸的回应,也是规划教育亟须补齐的短板。面对每天积累万亿字节数据的实践对象,未来的规划从业者能否具有相关的知识储备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另外,新版协议明确提出了工程师应对相应的社会科学有认知,具体包括公共健康、安全、经济和法律等。对于一般性的工程专业尚且如此,更不必说具有浓厚社会工程属性的规划专业,但是在我们的培养体系里,社会理论和社会实践虽有涉及但反馈效果并不理想。最后是工程运行,从原来的结果层面拓展到了全生命周期和过程管理,特别提到了资源有效利用、环境影响、全寿命成本、资源循环和零净碳排,虽然近年来的城市韧性、城市体检和“双碳”目标在规划领域成为热点,但是城市工程的运行逻辑和科学认知仍存在诸多挑战。

其次,在能力层面,有三个变化。第一个变化体现了对新知识的运用能力,比如计算、实验、分析等工具和技能的掌握。近年来,大数据技术与人工智能对规划研究与实践产生的深刻影响,而国土空间规划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因此以多源数据调查与分析为基础的规划方案生成能力是未来规划师的必备技能。第二个变化体现在沟通能力上,在后疫情时代,除了面对面、团队式的沟通,还首次提出了远程和分布式工作环境的沟通能力。第三个变化,是对规划专业最贴切的一个能力——适应能力,具体是指工程中的市场变化或技术变革,在国土空间时代,这项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并且这种适应不能仅存在于决策或实践群体,对于正在学习规划的学生来说,也应该具备积极适应的主动性,那么整个规划的转向可能会更加顺利。

最后是态度层面,新的《华协》首次强调了工程培养的态度问题,可以总结为包容性与多样性包容性是对社会科学知识的延伸,工程设计应该意识到性别、年龄、体能等因素。近年来,我国规划领域开展的儿童友好城市、老龄化社区、空间正义的研究和实践工作都与这一理念相契合,在规划教育中也应该继续强调包容性的价值导向。在多样性方面,“千城一面”的问题虽然探讨了很多年,但城市却越来越相似,这确实需要整个规划行业持续思考和探索。其实,城市之间历史传承和地域环境之间的差异性是非常显著的,比如资源型城市,资源型城市的产业特殊,发展规律特殊,面临的城市问题也特殊,如何将这些特殊性反映到规划表征上,这需要每一个规划人都能以“工程师精神”去积极思考规划教育与规划学科的原真性:何为规划?为何规划?为谁规划?


本文引用格式:吴志强,张悦,陈天,李和平,石楠,黄亚平,周婕,华晨,秦波,冷红,李翅,罗萍嘉,林从华,毕凌岚,陈有川,王浩锋,袁媛,王世福,杨贵庆,孙施文. “面向未来: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创新”学术笔谈[J].城市规划学刊,2022(05):1-16.

更多阅读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吴志强 | 城乡规划学科的挑战、变革与未来方向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张悦 | 迈向“通专融合-多元创新”的清华规划学科专业教育探索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陈天 | 极端高温事件频发敲响规划学科的警钟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李和平 | 适应社会需求的城乡规划专业教育改革思考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石楠 | 城乡规划学要加强基础理论研究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黄亚平 | 规划教育:固本培元、守正创新才能行稳致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周婕 | 以耐心和勇毅面对困难和不确定性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华晨 | 规划是一种能力——致规划学科的新生们

【学术笔谈 | 未来规划教育】秦波 | 治理视域下规划学科与规划教育的创新发展

本文为《城市规划学刊》原创文章 

欢迎在朋友圈转发

识别二维码  订阅本刊2017-2021年电子阅读版

URBAN PLANNING FORUM     Since 1957

创新性、前瞻性、学术性

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CSSC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来源期刊,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


投稿链接:http://cxgh.cbpt.cnki.net

Email: upforum@vip.126.com

电话:021-65983507

传真:021-65975019

微信号:upforum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城市规划学刊upforum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